第一卷之落幕
第一節 “王道”、“霸道”:究竟是什麼道?
商鞅去見秦孝公,大談王道樂土,說得唾沫飛濺,秦孝公卻聽得快睡著了。商鞅跟引見他的宦官說:“看來這位國君的覺悟,也隻好談談了!”於是說起強國霸道之法,秦孝公聽得津津有味,身體前傾,膝蓋碰到席子都不知道。
看來商鞅的頭腦裏藏著兩套方案,一條叫王道,一條叫霸道,那麼古人常說的“王道”和“霸道”:究竟是什麼道呢?
疑問之一:秦始皇的勤政有目共睹,為什麼還是落了個“身死國滅、遺恨萬古”的下場?
疑問之二:漢初天子垂拱無為,丞相主持朝廷政務,這種“君弱臣強”的製度構建出一個道家的“王道”,那麼這種虛君政治能使漢帝國富強麼?
疑問之三:漢武帝在儒家的理論支持下,從丞相手中奪回了治國權力,他是如何破解“秦皇陷阱”的兩難問題?
疑問之四: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然而他真的把儒家的“王道”思想作為治國理念麼?
一、秦皇陷阱:如此勤政為何亡國?
《史記》記載說:“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秦始皇每天處理繁重的公務,任勞任怨,他的勤政,有目共睹。
然而秦始皇的勤政卻頗有些吃力不討好。首先百姓不領情,因為他製訂的政策太霸道,百姓吃不消。其次他的操勞,完全是因為他自己的越權造成的。
事實上,秦朝建立後,確立了所謂三公九卿製的中央體製,在這個體製之下,權力職責的劃分,頗為明確,丞相作為公卿之首長,總理政務,而禦史大夫為丞相之副手,領監察之職,太尉則專管軍事,主帝國之征伐。按理說,有了這樣的分工,秦始皇應該脫離煩瑣的日常政務,專注於國家大政方針的考慮。然而事實卻是,這位人到中年的君主完全從自己的寶座下來,擠占了丞相的法理職位,收受各部門的奏折,處理起日常政務來,結果本來應該是做這些事的丞相,反而成了一個秘書長,每天隻是從皇帝那裏接受指令,然後督促執行而已。
秦始皇這麼幹,與他畢生信仰的韓非思想有關。韓非講“術”與“勢”,最核心的一句話,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不能將手中的權柄授予他人。對於著一點,韓非子作了一個極其巧妙的比喻,他說:“權勢就是人君這條魚的深潭。當國君的將權勢讓給了臣下,再想拿回來就困難了。齊簡公的權勢失落到田成子手裏,晉國國君的權勢失落到六卿手裏,以致於國破身死,所以說魚不能脫離深潭。”
韓非子進一步告訴嬴政,權勢乃是國之利器,握在君王手中,君王就可以駕馭臣下;握在臣下手下,就會威脅君王。
顯然這種理論給秦始皇以深刻映像,因此無論對於朝堂之上的三公九卿,還是宮廷之內的後妃、宦官乃至太子,他都緊握手中的權勢,不敢放鬆片刻。因此終秦始皇一朝,外無權臣,內無得勢的宦官,李斯、趙高,在秦始皇在位的時候,都是戰戰兢兢、小心謹慎。
但是這裏有一個兩難的問題,帝國大權一手在握固然讓帝王安心,然而日理萬機卻是極其勞累的負擔,秦始皇鞠躬盡瘁,他的繼承人二世盡管也想緊握手中的權勢,勿失落於人。但是真的幹起工作來,哪裏受得了這份艱苦!於是在趙高的啟發下,還是及時行樂去了。
退一步講,即便二世皇帝也能咬牙堅持,如同秦始皇般凡事親曆親為,但是以一人之智判斷國家那麼多事務,又有多少事件能得到妥當處置呢?
這個兩難陷阱,姑且稱之為“秦皇陷阱”,後世一些精力充沛而又誌向遠大的君王,往往身陷其中而不自覺,如朱元璋,他甚至廢除了丞相製度,打算一個人就這麼幹下去了。可是明朝的皇帝們,又有幾個能做到這一點!
我的矛是天下最鋒利的矛,可以刺穿天下所有的盾牌。我的的盾牌是天下最牢固的盾,可以防禦天下所有的矛。秦始皇及後世所有的君王,都陷入了這樣的困境:到底要把帝國大權一手在握還是委托給顯明的臣子來處理?
秦之霸道政治,演變到了秦始皇的時代,就是一人獨裁、萬夫奔命,結果也是八個字,叫做:“身死國滅、遺恨萬古”!
四、 雙麵劉邦:用人又毀人
西漢建國初年,漢高祖劉邦問了功臣們這樣一個問題。
“諸位不要對朕隱瞞,實話實說,我為什麼能得到天下?項羽為什麼失去天下?”
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待人傲慢,還常常侮辱屬下,項羽仁慈,富有同情心。但是陛下在論功行賞的時候慷慨大方,與天下同利,所以將領們一心投效。項羽卻妒賢嫉能,部下立下大功也不得封賞,甚至遭到懷疑陷害!才智之士都不為他所用,項羽因此失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