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漢朝的腳印:踩在未知的土地上(7)(2 / 3)

高起、王陵的觀點顯然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看法,得到一致的附和。但是劉邦覺得言不盡意,他搖搖頭說:“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我能夠得到天下是因為用好了三個人。”

接著,劉邦列舉了三位人傑,第一是張良,他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第二是蕭何,他鎮國家、撫百姓、補給軍餉、不絕糧道!第三是韓信,他統率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這一席話,不但打動了在座的群臣,置於千古,也擲地有聲!但是憑劉邦這一些話,就斷定他用人不疑以致於人盡其材,那又大錯了!

劉邦的疑心,並不輸給秦始皇。隻不過他在打天下的階段,需要韓信等人為他驅除敵手,所以隱藏起惡念,做出一番寬容大度的樣子來而已!

在登上帝位之後,劉邦的心思,幾乎與秦始皇如出一轍,對於功臣,他大開殺戒,毫不留情!

當年尉繚評價秦始皇說:“這個人刻薄少恩有虎狼隻心,但是卻謙卑地對待我們,他這是有吞噬天下之心。一旦被他得誌,天下人都要被他奴役!”;韓信在被劉邦逮捕之時,也發出了“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歎息之聲;蕭何僥幸得以不死,在離開監獄之後,老淚縱橫,光著腳向劉邦感謝不殺之恩。

楚漢相爭,項羽用的是蠻勇武力,屬於霸道範疇。劉邦則重在收取人心,可以稱為王道。但劉邦稱帝以後,露出凶惡嘴臉,屠戮功臣,這又是霸道了!

劉邦也麵臨著和秦始皇相似的權力陷阱,不過他最後還是作出了明智的選擇,他殺害了韓信,抓住了兵權,卻不殺蕭何,把行政權托付給了他。

這一托,托出了一個黃金時代!

五、 虛君政體:漢初的丞相負責製

漢文帝時代,有一次皇帝和丞相坐在一起聊天。漢文帝問左丞相陳平,宰相的工作職責是什麼?

陳平的回答很精妙,他先用兩個字概括了丞相的職責所在,這兩個字叫做:“主臣”。陳平進一步解釋說:“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依照陳平所述,丞相的管轄範圍幾乎包括了整個帝國政務,包括內政、外交、人事,所以說漢初的丞相相當於現代的政府首腦,大致不差!

陳平是不是在吹牛?非也。漢朝初年,帝國實施的是丞相負責製,從蕭何開始,丞相就掌握著整個國家的事務大權。所以,劉邦臨終之前,呂後最關心的是丞相的人選。

“倘若蕭相國去世,叫何人接任為好?”

“曹參!”

“曹參之後呢?”

“王陵可用,不過他太過愚直,讓陳平協助他好了。但是陳平也不能獨當大任,可以命周勃為太尉,有這三個人,劉家的天下便安泰了!”

事實正如劉邦所料,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這五個人,先後擔任丞相,他們主持下的漢帝國政府,延續著漢初的黃老政治,給西漢王朝的崛起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正因為天下太平,百姓稱頌的是丞相,而不是深居宮廷的太後和皇帝。

這種丞相主導、皇帝反而居於幕後的格局,古人稱之為“君弱臣強、屈君伸臣”,今人叫做“虛君政體”,在這種政治格局中,皇帝是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丞相才是真正的治國者。

這種格局的背後隱約是黃老的影子,老子有雲:“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漢帝國實行的是君主政體,天子的寶座由劉氏一族世代傳襲,這樣以來,保證了皇位的穩定性,卻有一個不確定因素,即繼承人的賢愚問題。沒有人可以保證劉邦的後代永遠英明神武,一旦出現不稱職乃至瀆職者,朝廷將何以堪?

因此,漢初諸帝秉承道家無為理念,將治理國家的事務權交付給丞相為首的公卿朝廷。丞相對國事的影響力,有時甚至超過了皇家。即便丞相與皇帝的意見發生衝突,丞相往往堅持己見,皇帝也不能因此怪罪!呂後要封娘家人為王,自己不能做主,隻好厚著臉皮去求王陵,王陵偏偏還不給麵子說:“當年先帝與群臣白馬盟誓,非劉氏不得為王,無功不得為諸侯。”呂後無奈,隻好去找另一位丞相陳平,得到了同意才得償所願。對於王陵,呂後雖然不滿意,也不能責怪,於是明升為太傅,實際上剝奪了王陵的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