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漢朝的腳印:踩在未知的土地上(8)(2 / 3)

但是,以臣製臣,帶來更為嚴重的後果,是官場越來越黑社會化,以致於內鬥成為官場主題,真正的國家政事,反而無人用心了!

五、外施仁義:漢武帝的“王道”

如果漢武帝隻是在秦始皇的“霸道”基礎上更進一步,那不過是將韓非的權術玩得更純熟些罷了,漢武帝的高明之處,更在於他給法家的“霸道”穿上了儒家那件“王道”外衣。

“王道”一詞,最早出自儒家“亞聖”孟子,所謂“行仁政而王”,孟子認為,聖明的君主應該遵循人性的善良,實行仁政,便可以到達“王道”!

齊宣王請教孟子,什麼是王政?孟子的回答,歸納起來無非是一句話:“君王要懷著一顆深切憐憫之心,謹慎地使用民力和自然之資源,輕徭薄役、減少刑罰、體恤鰥寡孤獨,那麼百姓可以免除饑荒之苦,國家也可以富強了!”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豸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其天,勿奪其田,數家之口可以無饑矣!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樂土。

其實這樣的“王道樂土”,在漢初道家黃老思想主導之下的黃金時代,差不多已經實現了。

漢武帝對真正的“王道”,其實不甚關心,他看中儒家而不是道家,更多的是因為儒家對君主權威地位的百般維護和極力推崇。

漢武帝好色、好殺、好大喜功,這一切看上去都不象是儒家傳說中的堯舜明君。但是漢武帝召集了很多文學之士和儒家學者來作官,他本人也常常把儒家的那一套仁義掛在嘴邊,說什麼“我要象堯舜一樣如何如何?”

漢武帝一說仁義,信奉黃老思想的汲黯就笑了。他毫不客氣的揭穿漢武帝的把戲說:“陛下內心想著那麼多欲望,至於仁義,對外說說罷了,難道陛下還真的想學堯舜嗎?”

於是漢武帝便如泄了氣的氣球般拂袖而去。留下嚇白了臉色的群儒和泰然自若的汲黯。

汲黯說得頗為準確,漢武帝的治國之術,不是純粹的王道,而是霸、王兩道雜用。這一點,為後世統治者深深吸納,作為帝王政治不二法則。

第二節 大漢天下的苦樂人生

人的生存、生活,總是人類社會的最大主題。求學、謀職、結婚生子和撫養教育,又開始新的一個輪回。從這一點上來說,大漢朝廷治理下的子民們,過得是和今人相似的苦樂人生。

疑問之一:文景之治的黃金時代,生活在漢帝國社會底層的農民過著怎樣的生活?

疑問之二:商人階層在漢帝國的初期雖然不能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卻在經濟上達到了鼎盛,那麼,這個階層是如何在漢武帝時代急劇衰敗的?

疑問之三:漢帝國的興盛賴於一個精幹務實的官僚集體,那麼漢朝是如何選拔社會精英為官的呢?濃厚的德治色彩背後有著怎樣的精密設計?

疑問之四:有事問策賢良,是漢帝國政治的特色。賢良大多來自民間,他們的言論反映了民間的疾苦。然而民間的發聲往往是逆耳之言,天子與朝廷是否願意認真地傾聽呢?

一、大漢農民:社會底層之民生

大多數人從事的是艱苦的體力勞動,雖然沒有漢朝勞工的直接訴苦,卻有一個古代埃及人的述說,可以作為旁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