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海
在中國曆史上,寧夏是開發較早的地區,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南部彭陽縣姚河村,北部靈武市水洞溝文明,再現了人類早期的發展曆史。史書記載與近數十年地下的考古發掘,都一再證實了寧夏在中國曆史上的特殊地位。
寧夏地方政權建置較早,戰國時期已設立縣治,納入秦國版圖。寧夏的地理位置所體現的特殊意義,一是六盤山、賀蘭山屹立南北,成為關中北上西出的屏障;涇水、清水河南北相連,黃河穿越寧夏平原,這種自然地理的格局,顯示了其承載的特殊曆史時空。二是以絲綢之路為橋梁和紐帶,在與西域、北方草原及其周邊的連接層麵上,所產生的交融彙聚的作用。從整體空間看,南與秦漢唐政治中樞長安相連,北與北方大草原為鄰,西北進入河西走廊,與通往中亞、西亞的絲綢之路大通道相銜接。這種特殊的地域空間,為寧夏曆史發展和多元文化的積澱繁榮提供了特殊的環境,創造了獨有的條件。
在華夏文明早期,人文始祖黃帝就曾巡視過六盤山。寧夏平原開發之初,許多北方草原遊牧民族早已生息繁衍在這裏,賀蘭山岩畫記錄了那段漫長的曆史,也記錄了原始社會先民們的生存環境、思想意識、宗教文化等,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西周時期周穆王、周宣王為反擊北方遊牧民族的不斷南侵,把戰場擺在了寧夏南部固原一帶,早期的文學典籍《詩經》裏留下了他們征戰的過程和經曆。戰國時期秦國國君秦惠文王不但在寧夏境內設置縣治,而且沿清水河穀古絲綢之路北上,直到黃河邊上,考察銀川平原及其周邊的民族與耕牧情況。秦始皇建立秦朝的第二年,親往固原一帶視察並祭祀六盤山和朝那湫。此後,漢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等也先後在固原視察並駐蹕。西夏立國近二百年,經曆十代君主,割據性政權同樣留下了大量豐厚的文化遺產。元明時期還孕育了實施過特殊皇權的安西王忙哥剌、就藩寧夏的慶王朱栴。曆代帝王在寧夏的活動構成了寧夏兩千多年獨特的曆史。
絲綢之路,是一條中西文化交流之路。寧夏,是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之地,也是古代長安北出與北方草原絲綢之路相銜接的重要通道,中亞文化、西亞文化、伊斯蘭文化、草原遊牧文化在這裏交融聚會。近數十年考古發掘顯示,沿絲綢之路在寧夏境內發現了大量的文化遺存。集中梳理和研究這些曆史文化遺存,再現了絲綢之路曆史文化曾經的輝煌。
寧夏平原引黃灌區農業文明是黃河文明的典型。秦始皇統一六國、蒙恬領兵北逐匈奴,並在寧夏實施軍事大屯墾,是寧夏開發的先河。寧夏平原從兩千年前大規模移民實邊開發到兩千年後的今天進入全國“十大天府之國”之列,曆史一再印證著寧夏平原的富庶和曆代經營者的眼光。
寧夏曆史與文化的發展曆程,是由豐富的曆史文化典籍承載的。曆史典籍記載著寧夏曾經的曆史和輝煌,寧夏地方誌書更是記載了寧夏詳盡的曆史和文化。元代編修的《開成府誌》雖然遺失了,但自明代始,寧夏的地方誌書卻保存得不少。藩封寧夏的慶王朱栴編修的《寧夏誌》開寧夏地方文獻撰寫與研究之先河,此後有《弘治寧夏新誌》《嘉靖固原州誌》《嘉靖寧夏新誌》《萬曆朔方新誌》等近十部誌書詳細記載了寧夏曆史的各個時段和諸多方麵,清代誌書更為豐富。明清以來編撰的多部地方誌書將寧夏的曆史概況、政權建置、民族繁衍、軍事戰爭、民族融合、文化生成、曆代屯田、移民遷徙、生態變化、文化教育等條分縷析,曆曆在案。學者們的整理研究使我們看到了寧夏曆史的發展脈絡和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