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走向與文化延伸是一個漫長而久遠的過程。史書記載的曆史離我們很遙遠了;後人的學術研究,尤其是近百年間的考古發掘,又不斷地為寧夏曆史與文化的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的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內容。若從普及的角度看,它們與廣大讀者依舊疏遠。地方曆史與文化是啟迪心智、孕育人才、熏陶修養的搖籃。隻有了解自己生存的曆史環境、文化背景,才能更加熱愛自己的家園,珍惜自己的故土。這正是我們組織編寫《寧夏曆史文化地理》叢書的動因和初衷。寧夏曆史悠久,文化多元,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這一高瞻遠矚的大文化建設精神,就寧夏曆史若幹個有代表性的選題做了梳理,從縱的視角就寧夏的多元曆史做了論述,從不同的層麵再現了數千年間寧夏曆史與文化發展的重大曆史進程。我們希望這套叢書能夠雅俗共賞,力求在撰寫體例上打破純學術的框架,讓不同層麵的讀者都能走進來;在文字表述上,盡量采用散文化的筆法,把較為深奧的學術問題、難以理解的背景史料盡可能通俗化、形象化、故事化,旨在增強叢書的知識性、可讀性、趣味性;在撰稿過程中也盡可能吸收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兼顧叢書的學術性。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係、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作為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寧夏社會科學院要充分發揮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肩負起這個時代重任。200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要舉行成立五十周年慶典,全國也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慶典與紀念,意味著對過去曆史的追溯和總結、對未來事業的展望。《寧夏曆史文化地理》叢書作為寧夏社會科學院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五十年大慶的獻禮工程,是我們在充分挖掘寧夏豐厚的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是我們建設精神家園的文化結晶,是吳忠禮、薛正昌、劉天明等一批老中青學者多年學術研究與學術積澱的成果。
《寧夏曆史文化地理》叢書的出版,是推進寧夏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傳承和弘揚寧夏優秀地方曆史文化傳統的文化工程。這種對寧夏曆史文化地理的梳理和研究,是我們寧夏社會科學院的專家學者為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增進民族團結奮進提供不竭動力和重要精神支撐而做的應有奉獻。本叢書為寧夏讀者全麵了解和認識寧夏,也為國內外人士了解和研究寧夏提供了重要窗口。同時,這套叢書的出版,也為我們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展示寧夏的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讓世界了解寧夏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載體。
由於時間緊,再加上研究者個人學術積澱的差異,叢書的疏漏和舛錯難免,敬請讀者諒宥。
最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春光對本叢書的編寫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克洪對本叢書的編寫出版給予具體指導,寧夏社會科學院原任院長吳海鷹教授作為本叢書的策劃者,在前期做了大量的組織協調工作,自治區五十大慶辦公室、自治區財政廳對本叢書的出版給予了大力支持,寧夏人民出版社為本叢書的編輯出版付出了心血,在此一並表示衷心的謝忱。
是為序。
戊子年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