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西夏王朝的主體民族——黨項羌,是我國古代羌族中派生出的一支。“黨項”一詞,是中原漢族對這個少數民族的稱謂,最早見於隋代的史書。吐蕃族稱黨項為“弭藥”,黨項羌族也自稱“弭藥”或“弭人”,北方的突厥族則稱他們為“唐古特”(Tangut)。西夏辭書《文海雜類》中對“蕃”的解釋為:“此者黨項也,弭藥也,番人之謂。”有關“黨項”一詞的含義,學者們眾說不一。有的認為是“高寒平曠之地”,有的認為是“荒野”或“二水之交”,有的認為是“廣大草原”“野蠻人的原野”,也有的認為是“黑色的黨項”之意。這些說法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黨項羌族的起源。
羌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古老民族,長期生息、繁衍、活動在祖國的西部地區。早在漢代,羌族就已發展到150多個部落。西羌曾大量內遷於河隴及關中等地,這一時期的羌族在吐穀渾的東邊建立了兩個小政權:宕昌和鄧至,但沒有建立起統一的政權。魏晉以後,羌族逐漸衰弱,有的被吐穀渾所征服,有的逃居於川蜀西部的深山野穀中,有的從青海進入西藏。黨項羌應該是由漢魏後居於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的西羌各部發展而來的,是我國曆史上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之一,居住在青藏高原東部地區。隋唐時期,黨項羌族居住的地域逐漸擴展至今青海河曲到四川鬆潘一帶的草原山嶺中。“其界東至鬆州(今四川鬆潘),西接葉護,南雜春桑、迷桑諸羌,北連吐穀渾,處山穀間,亙三千裏”,說的就是這一時期黨項羌族的勢力範圍。黨項羌族在唐周邊的少數民族中仍然是一個力量相對弱小的民族,一直受到唐朝的保護和支持,特別是在唐朝與吐蕃勢力爭奪西域的控製權中,黨項羌是唐朝著意爭取和籠絡的對象,是唐朝羈縻政策實施較為成功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