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還非常注重醫學道德的樹立,批評不負責任的醫生拿病人生命當兒戲,怒斥那些“名承家技,終始順舊”的守舊醫生,反對為醫草率武斷。他本人在臨證時總是精審入微,力求盡善盡美,在學術上則廣采博集,探源索隱,孜孜不倦。所有這些無不受到後人的景仰。南北朝名醫陶弘景說:“惟仲景一方,原為眾方之祖。”讚美之情溢於言表。張仲景還為後人樹立了樸素踏實的著作學風。《傷寒雜病論》風格樸實無華,是我國理論聯係實際最優秀的醫學經典,問世以後曆代醫家研究、注釋、整理和發揮者約有800餘家之多,注釋《金匱要略》的也有近200家,形成了所謂傷寒學派和經方學派。張仲景及其著述對世界醫學也產生了不小影響,日本、朝鮮、蒙古和越南等國都曾翻譯張仲景的著作,促進了這些國家臨床醫學的研究。
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於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生於現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村“老堡子”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傳說在初唐的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得了心口疼的病,禦醫多次會診都沒有效果,後來有位民間醫生被召進宮,很快就把病治好了。唐太宗特地把他封為藥王。這位民間醫生就是活了101歲的壽星孫思邈。
孫思邈生逢唐朝鼎盛時期,以極大的熱忱和興趣研習古代醫籍,尋求民間醫療經驗。為搜集驗方、單方,他周遊各地;為采集藥材,精究藥性,他跋山涉水,親自登上五台山、太白山和峨眉山。他畢生精勤不倦,虛心好學,給後世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精神財富。他所著的《千金方》堪稱我國第一部臨床實用百科全書,並開唐以後一代醫風。孫思邈堅信,人類最可寶貴的就是生命,生命的價值是千金都無法換得的,把書定名為《千金方》就是基於這種想法。
《千金方》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合稱。《千金要方》成書於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後來他考慮到此書尚有缺憾,又將30年所積累的醫學經驗心得補編成書,著成《千金翼方》,書名取“輔佐”(羽翼)之義。兩書各30卷,詳載唐以前醫學家所著的醫論、醫方、診法、用藥、食養、導引和按摩等內容,並深刻論述了醫學倫理學思想。名為方書,實則包括了為醫必備的各種醫學理論和實踐知識,可稱得上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千金要方》共列232種疾病,5300多個藥方,連同《千金翼方》所收,前後收納了6500多個方劑。在體例上是把疾病按所屬髒腑進行分類,近似於近代臨床醫學的係統分類法。在編排次序上是首列總論提倡醫德,其次分別論述從婦科、兒科等各科證治。兩書都是孫思邈多年的研究心得,對豐富我國醫藥學寶庫貢獻很大。
孫思邈詳論醫學道德,樹立醫德修養規範,對我國傳統醫德進行了一次係統歸納和總結。孫思邈有感於人類生命的延續首先得之於婦女和小兒,所以他研究醫學總是以婦人和小兒為首要,其次才研究成人和老年人,這就是生不忘本的意思。他反對忽視幼兒保健問題,因而在自己這部集大成的著作中把婦幼科放在了頭等地位,極力倡導婦女病和小兒病單獨成科。孫思邈還提出臨床上要針、灸並施,針、藥並用,施行綜合治療。他善於綜合治療還反映在注重食療的作用上,他力主把食物與藥物結合起來治病。如用鹿甲狀腺和羊甲狀腺治療大脖子病很有效果,同樣在世界上領先。孫思邈非常重視預防,提出:“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欲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高明的醫生須著眼於“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必須牢記預防疾病發生和防止疾病擴散,家居和遠行要隨時備有應對不時之需的藥物。他的《千金要方·備急方》中特地記載了卒死、縊死、凍傷,以及蟲獸咬傷、戰傷、火傷之類的救急藥方,至今仍十分珍貴。
孫思邈對藥物學也進行了深入研究,留下大量珍貴的經驗,不負“藥王”之美稱。他主張“天下物類皆是靈藥,萬物之中無一物而非藥者,斯乃大醫也”。中醫學“萬物皆藥”的思想自孫思邈大力弘揚以來,產生了深遠影響。為了熟悉藥性,深究藥理,他對許多藥物進行實地采集、觀察和運用,並且親自種植藥材細心觀察研究。他重視藥物采集時節、炮製加工,認識到藥物品種、功效與產地有密切關係。還調查和整理了民間口耳相傳的藥學經驗,並用民間諺語記錄下來,深得人民崇敬。千百年來,用來紀念他的廟堂幾乎遍及各地。唐末在他家鄉陝西耀縣城東3裏藥王山北山頭為他立祠紀念。此後每年春二月,當地都舉行紀念盛會,不僅懷念他的高超醫術,也銘記他的高尚醫德。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出版後,對後世影響很大。宋代郭思所著《千金寶要》,內容主要選自《千金方》。10世紀,日本丹波康賴的《醫心方》,15世紀,朝鮮金禮蒙等撰寫的《醫方類聚》等都吸取了《千金方》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