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經絡學說(1 / 2)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它是人體特殊的網絡聯係係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運行全身氣血,聯絡髒腑肢節,溝通表裏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功能活動的重要作用。經絡學說是研究經絡的基本概念、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髒腑形體官竅相互關係的理論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係統,由經脈、絡脈及連屬部分所組成。

經脈是經絡係統的主幹,主要有正經、奇經和經別等。正經共有12條,分為手三陰經、足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人體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它們有一定的起止點、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順序,在肢體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規律,同時與體內的相關髒腑有直接的絡屬關係。奇經是指與正經循行不同“別道奇行”的8條重要經脈,即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合稱“奇經八脈”。奇經八脈穿插循行於正經之間,主要具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氣血的作用。經別也有12條,是從十二經脈別行分出的重要支脈,由於它們循行路線深而長,故也將其歸入經脈範疇。經別一般起自四肢,循行於體腔內髒腑深部,而後上出於頸項淺部。陰經的經別與陽經的經別彙合後歸入陽經本經,故十二經別的作用,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裏的兩經之間的聯係。

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其循行部位較經脈為淺。絡脈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其中除別絡外,大多無一定的循行路徑。絡脈的分支由大逐漸變小,直到孫絡,由線狀循行逐步延展擴大為網狀彌散,從而與人體各部分組織發生緊密的聯係。別絡是絡脈係統中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十二經脈在四肢部位各分出一支別絡,再加上軀幹部的任脈之絡、督脈之絡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簡稱“十五絡”。其主要功能是溝通表裏兩經和滲灌氣血。浮絡是循行於人體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孫絡是最細小的絡脈,有“溢奇邪”、“通榮衛”的作用。連屬組織包括經筋和皮部,是人體筋肉和體表組織連絡、附屬於十二經脈的部分,與經脈、絡脈有著緊密的聯係。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係,是十二經脈的附屬部分,故稱“十二經筋”。經筋具有聯綴四肢百骸、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皮部,是指十二經脈及其絡脈所分布的皮膚部位,亦即十二經脈在皮膚的經絡分區。故十二皮部,即是把全身的皮膚劃分為12個部分,分屬於十二經脈。

經絡學說是我國古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對所觀察到的一係列生理病理客觀現象,通過反複地驗證和歸納,不斷地總結和提高,逐漸精煉、升華、發展而成的一門學術理論,並在曆代醫家的臨床運用中,不斷得到了豐富、發展和完善。經絡學說與藏象、氣血津液學說及陰陽五行理論相互結合、相互印證,完整地反映了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基本觀點,它不僅是針灸、推拿、氣功等學科的理論基礎,而且對於指導中醫臨床各科,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曆代醫家非常重視經絡學說,如《靈樞·經脈》說:“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而《扁鵲心書》則更有“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之說。可見經絡學說在中醫學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