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中國的姓氏,人們往往會提起《百家姓》。《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時間最長、流傳範圍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百家姓》是北宋初年錢塘(今浙江杭州)的一個書生將中國的一些主要姓氏進行組合、排列所編撰的啟蒙讀物。雖然名為《百家姓》,其實並不僅僅是100個姓,其中收單姓408個,複姓30個。後來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從字麵上看《百家姓》並沒有實際內容,但是由於它采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像一首四言詩,“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諸衛、蔣沈韓楊……”讀起來朗朗上口,適於誦讀和記憶,所以很快傳播開來。宋朝以後,又出現過各種改編本,如明吳沉、劉仲質編的《皇明千家姓》,清代康熙年間編的《禦製百家姓》。元明以來還出現過《女真百家姓》、《蒙古字母百家姓》。不過,曆代最為通行的還是宋代編定的版本。
《百家姓》的首句為“趙、錢、孫、李”,其實這並不是說這四個姓即是中國人數最多的姓氏,這樣的安排有其曆史淵源。由於《百家姓》編於宋代,而宋代的皇帝是趙氏,國君的姓自然要排在首位,否則就有欺君之罪,將難免殺身之禍。“錢”是在宋朝初年尚存的吳越國的王姓,此書編於吳越國的中心城市杭州,所以“錢”就排在次席。至於“孫”,則是因為當時國王錢鏐的正妃姓“孫”,妻以夫榮,所以“孫”在第三位。“李”姓排在第四,是因為被宋朝滅亡的南唐國君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