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曆史,茶已經融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茶樹原產於中國西南,按《華陽國誌》記載,約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這是茶已經作為貢品的最早論述。
茶葉最早是用茶來入藥的,《神農本草經》有:“神農嚐百草,日遇七事兒毒,得荼而解之。”荼就是指茶,在唐代以前沒有“茶”,所以常以“荼”代替。唐玄宗開元年間編輯《開元文字音義》時,才將“荼”字始變作“茶”。茶葉的飲用,最晚當在西漢以前,按西漢辭賦家王褒的《僮約》,家僮必須承擔去集市買茶、煮茶和洗滌茶具的雜役,說明漢代已經將飲茶看做是很重要的事情了。從魏晉時代開始,茶已經和酒一樣,成為筵宴飲品中的佳品,《三國誌》就有吳國君主孫皓“以茶代酒”的美談。南北朝時期,無論平民帝王,都有不少嗜茶的,飲茶之風盛行。唐代以後,飲茶更為普遍,在陸羽的《茶經》問世以後,飲茶成為社會各階層都盛行的一種社會風氣。宋代時期,西禪師歸日本,將茶傳去扶桑。明朝時期,我國的茶開始銷往荷蘭、丹麥等國。清朝康熙年間,我國的茶開始銷往英國,並受到英國上層社會的歡迎。
古代茶具茶是中國人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茶的發展曆史上唐代的陸羽和他所著的《茶經》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陸羽(733~804年),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字鴻漸,號季跡,又名疾,別號桑苧翁,自號竟陵子。陸羽本是一個棄嬰,為竟陵寺僧所收養,等到稍微長大點以後,不願學佛,便逃離寺院。先在一個戲班學戲,後在一次演出中,被太守李齊物發現,而後棄伶從學。他當過地方小官,在他任職期間,以俸祿所得積了一些錢。但他不求生活奢侈,而是買了最好的茶葉和茶具,烹煮香茗與朋友同享。21歲時,他決定要寫中國第一部《茶經》,從此開始了對茶的考察遊曆。前後曆時26年,以實地考察茶葉產地32州所獲資料和多年研究所得,寫成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研究著作《茶經》。故後世尊他為“茶聖”和“茶神”。
《茶經》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曆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采製、煎煮、飲用等都作了十分詳細的論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10節,70000多字。
上卷三節:一之源,概述了我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氣候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介紹了我國古代對茶的各種稱呼,又從醫藥學角度指出茶的性能和功用。二之具,講當時製作、加工茶葉的工具,詳細介紹了製作餅茶所需的19種工具名稱、規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道,講茶的種類和采製方法,指出采茶的要求,敘述了製造餅茶的6道工序:蒸熟、搗碎、入模拍壓成形、焙幹、穿成串、封裝,並將餅茶按外形的勻整和色澤分為8個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