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關於新娘乘花轎的傳說。關於新娘乘花轎的由來有這麼一則故事:相傳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經過江蘇北部的運河大堤時,從對麵來了一班人馬,不但不給乾隆讓路,還直對著他而來。等走到跟前,看見一匹大紅馬,馬頭上掛著大紅花,馬上坐著一位新娘子。太監大聲喝道:“哪裏的大膽女子,竟敢攔著皇帝的道路!”話音剛落,就聽見馬背上的女子說:“婚姻大事,人皆有之,何況人生隻有一次呢?就是天王老子來了,也得讓路叫我過去。”乾隆皇帝在轎內邊聽邊掀開轎簾,看著身穿豔裝的新娘說:“讓路可以,我這兒有個對子,你隻要對上,我願把轎子讓與你,送你到夫家如何?”新娘聽了,眉開眼笑地說:“請吧,大人。”乾隆口出上聯:“塘中荷花,瘋蝶硬要采。”新娘沉思一下,便順口答道:“畫上仙女,狂生卻難娶。”乾隆聽罷,暗暗佩服新娘子的才華,於是便走出花轎,傳旨隨員,讓新娘坐上轎,一直送到新娘的夫家。這則故事當然不是新娘乘花轎的真正由來,它隻是講述了當時的一個特例。可能人們想通過這則故事來表達新娘坐花轎是多麼風光!
新中國成立之後,花轎逐漸絕跡。現在一些農村的年輕人複古,結婚時也愛用花轎將新娘迎娶回家了。
拜堂
1.拜堂的程序。拜堂又稱“拜天地”、“拜花堂”,這是婚禮過程中最重要的大禮,過去全國各地都有這種風俗。拜堂是婚禮的高潮階段,其儀式非常隆重而嚴肅。因為各地風俗不同,拜堂的具體禮儀也不同。不過拜堂的基本程序都差不多,即:當花轎停在堂屋門前,男方所請的伴娘站到花轎前時,儀式即已開始。一般在男家中庭或者洞房前擺設香案,上麵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桌後方懸掛祖宗神幔,堂上紅燈高照,張燈結彩,迎麵的牆上張貼著大紅的“囍”字,兩旁還高掛著喜聯,兩側嘉賓恭候,伴娘侍立。新郎和新娘在唱禮官(通常為儐相二人即“引讚”和“通讚”)的倡導下開始拜堂。
拜天地的程序有三:一是拜天地,這是因為人們認為男女相交是從結婚才開始,所以要拜天地神祗;二是拜高堂,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三是夫婦對拜,意味著男女從此聯結在了一起。對拜並不是男女同時致拜,而是女東男西,新娘先拜,新郎接著拜,新娘再拜,也就是新郎拜一次,新娘需拜兩次。古人拜堂一般跪拜,到了近代拜堂中的跪拜之禮改成了行鞠躬禮。三拜完畢,引入洞房。至此,男女有了法定的婚姻關係,女子正式成為男家的一員。湖北西部地區的風俗是除了夫妻三拜之外,還要拜舅姑尊長,在這種拜見之前還要選擇那些夫妻雙全的人先拜,以討得一種吉利,叫做“開拜”。
2.拜堂的曆史發展。拜堂這一禮俗的最初興起於古人的交拜禮。東漢末年在北方的少數民族在“青廬”裏行交拜禮,然後結為正式夫妻;在晉朝時夫婦交拜就更加受到重視;北朝時從天子納後到平常百姓娶妻都行交拜禮;至隋唐時期夫婦仍然行交拜之禮;宋代新娘在進門後要先參拜祖先,向祖先昭告有新人成為家庭的成員,祈求他們的保佑,並行其他的禮儀之後才回房行交拜禮;元明兩代之後就形成了如上描述的拜堂程序和過程。
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存在著拜堂的習俗,如羌族的婚禮儀式是比較隆重的,當新娘到新郎家後,先由新娘的舅父給新郎掛紅,然後舉行結婚儀式——拜堂。先有四拜:一拜天地,二拜日月靈,三拜國王水土,四拜金銀重重福。四拜完畢之後再拜高堂,即一拜祖宗,二拜父母養育恩,三拜夫妻成雙對,四拜兒孫個個賢。在拜堂儀式中人們要按習慣唱著他們熟悉的祝福新人的吉祥之語,唱的人一般都年齡稍長。
3.拜堂歌和拜堂詞。過去全國許多地方盛行拜堂時唱拜堂歌,如流行於山西臨汾地區的拜堂歌:
喜樂奏歡天喜地,喜爆鳴吉祥如意,
賀新郎狀元及第,迎新娘鳳冠霞帔。
進大門大吉大利,進二門合心合意,
當院裏光色豔麗,行婚禮你喜我喜。
第一項喜樂奏起,鳴禮炮更添喜氣,
主婚人月老就位,請送客貴賓入席。
第二項宣讀婚書,成佳偶牛郎織女,
行大禮拜天拜地,再參拜和合仙居。
第三項參拜三星,福祿壽日日有增,
拜娘娘麒麟送子,得狀元光宗耀祖。
第四項參拜祖宗,育後來天大恩功,
四拜禮誠意慎居,九泉下先人安寧。
第五項舉拜五方,拜五行相生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