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軍朋友處回家,春雄的頭腦翻江倒海,他思來想去,可還是想不到一條很好的撈錢門道,此時他想到教育界。自改革開放以後,國家的工作重點是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非常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樣那教育就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
一個時期,全國各地大力興起尊師重教的風氣,社會重視教育,教育界就重視學校,學校必然重視老師,而老師卻不得不注重學生。此時期,學校以學生的學習成績好壞,來判斷教師教學成績的好與差,學校的優劣當然以學生總體成績的好差來判定了。
此時,為了生存,為了從競爭中占了絕對優勢,那些學校開始對優等學生的爭奪戰。因為教育的要考試好,必須有那些優良的學生素質才成,如果是劣等學生,學校教師花了百倍的努力也無濟於事,這是教育的千百次實踐經驗總結。
於是乎,生源學校最是重視,每間學校,每位老師,他們在千方百計在搶奪優等生源。教師教的學生考得好,老師有獎、名利又收,不好就有被淘汰的可能。
老師以灌施知識為主,學生以智力為先,老師希望有智力好的學生,學生也希望有善於教,善於使學生考好試的老師。
政府於是也被如此的風氣所左右,不得不注重學校的設置,上等的學校放在重要的位置,有優良的師資,且還要擇選優秀的學生到來就讀,給予優厚的待遇。這就成了名校,多人向往。
此校當然出了分數最好的人才。如法炮製,可分為一二三等,或者還有眾多的等給。
那些在農村的,當然是次等學校,無人問津,在那讀書的孩子,他們本來天生是智力不好,再加上那現實的差等的教學環境,他們感受得到,所以心裏受到了打擊,他們於是不想學習了。
那些老師如果因種種原因,放在如此低等的學校裏教學,也是無心向教了,於是相互作用,如此的學校在世人的冷眼中無奈地生存著。相對說來,那些名校,家長千方百計把自已的孩子安置進去,找人拉關係,走後門,不惜代價。
這樣的風氣,從上到下,從鄉村到城市,人們望子成龍,如達心願,以此為榮,光彩照人,人家以為生貴子,多加敬重。
如是自已的孩子考試不理想,就自怨自艾,垂頭喪氣,有的還怨恨孩子,恨他沒出息,不能好好地讀書,不很好地考好試,害得這些不是智力差,而是不考好試的學生,心裏壓力重重,逃避人生。
如此的重教氣氛有識之士以為是過了頭,想糾偏救弊,卻是無能為力。那些教育界撈此油水的人,他們繼續推波助浪,於是應試教育之風波越刮越盛,吹遍成鄉上下。
春雄做為推銷員,他的目光最為銳利,他看中了教育界可以掙錢的門道。這天他到朋友受處,他知道受與坡鎮教育部門的領導是親戚關係,在他那處有很多撈錢的信息。
因為是星期天,也是暑假期間,受在家裏,見春雄到來,他也高興。他本來與坡鎮教育部門的頭兒是親戚關係,早些天,他在那處得到了幾個名額,那是進入本鎮坡嶺中學的名額。本鎮有兩間有名的中學,坡嶺中學更為有名,很多家長孩子上初中,都要爭入此間學校
。於是那教育界的領導和學校的領導以及本鎮的政府官員,都有名額分配,因為如果眾人一爭,就令那學校的學生易於滿位,於是就有分名額之事發生。
既然是分名額,那當然是一般的人得不到的,自然是那些當官的和教育界的領導們。當然,眾人爭入的那間學校的管理人員,卻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他們也占有一分額。
管教育的坡鎮得土此領導名額最為多,於是這個受因為是他的親戚,也就獲得幾個。分到名額以後,那群眾一想自已的子女進入此間中學,就必須送錢送物,以此交換名額,才好把自已的兒女們進入所希望進入的學校裏就讀。
所以每到暑假到來,那些家長門就開始找人拉關係,走後門,千方百計了解那些獲得名額的領導們,想方設法親近他們,獲取名額。
所以受一得到名額在手,也就必須需向需要名額的群眾推銷,受得知春雄做個推銷員,所以一見春雄到來也就十分高興。
受招呼過春雄坐下後,問說:“你新近做什麼工作了?”春雄說:“前段時間是做地中介的,剛好近來不做了,現在正找工作呢?你可否給我介紹一份工作呢?那就多謝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