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戰後日本最慘重的震動——1995年日本阪神發生大地震(1 / 1)

1995年1月16日5時46分,日本兵庫縣神戶市一帶,發生裏氏7.2級強烈地震,大阪市受到嚴重波及。到2月20日,共發生了2000多次餘震,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造成5400多人死亡,2.7萬人受傷,災民30萬人,這次地震是日本自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

由於歐亞大陸板塊、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相互擠壓碰撞以致地下斷層嚴重錯位,1995年1月17日,日本兵庫縣神戶市一帶,發生裏氏7.2級強烈地震,大阪市受到嚴重波及。20日,局部餘震又達裏氏7級以上。日本警察廳2月4日宣布,這次阪神大地震波及日本14個府縣,已有5400人死亡,26804人受傷,107610樓遭破壞。地震發生後,31萬人無家可歸。這是日本自1923年關東大地震以來人員傷亡最慘重的一次地震,對戰後一代日本人來說猶如晴天霹靂。

地震發生在日本第二大經濟圈——關西經濟圈。關西經濟圈的產值占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的17%,震中神戶市地處日本第二大工業區和交通樞紐地帶——阪神工業區。地震後該區損失慘重。據估計,這次地震直接損失達4~8萬億日元(約合400~800億美元)。這對已連續三年不景氣的日本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

震災對經濟造成的損失不僅限於阪神工業區,還波及鄰近工業地帶和日本的對外貿易。日本路橋多處坍塌,神戶港90%的泊位癱瘓等,導致連鎖反應,地震也影響了日元和日本股市,日本經濟的正常運轉受到嚴重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抗震救災成了日本舉國頭等大事。動蕩的日本政局暫呈平穩狀態,三黨聯合政府提出首先救人,全力抗震等措施,日本人民也表現出相當冷靜、頑強、有序和富於協調精神,全國上下集中精力抗震救災。

與此同時,美、俄、法、韓、瑞士、新加坡、墨西哥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表示提供人力物力支援。中國總理李鵬也於地震當天致電村山首相,對日本災區人民表示慰問,中國紅十字會也提供了支援,表達了12億中國人民對日本災區人民的慰問關切之心。

日本是世界上的多震國家,地震學家認為日本每50~70年有一次大震周期。日本關西地區經過約半個世紀穩定期後,現在又進入了地震活躍期,地下積蓄的能量開始向外釋放,已進入發生大震的危險周期。近年來,日本地震多發生在東北地區或海上,一些人已預測到關西地區將發生地震,但未料到來得如此迅猛。但這次兵庫縣南部地震的無情事實使日本人開始比較冷靜地麵對現實,思考今後的對策。

首先是對地震的預測要有可靠的依據和證據,確保預測準確;其次是如何減少地震損害,根據抗震的需要建築、修橋,把損失降到最小;第三是建立有效的防災、抗災體係,加強各縣地方自治區之間的抗災協調能力,以便做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盡管我們中國不算多震國家,但潛在的危險不容忽視。對中國人民來說,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一個難以抹去的恐懼記憶,所以無論如何我們要做好防震準備,不再讓曆史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