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一生帶了41年的兵,由於他執法嚴明、公正無私,大家都很佩服他。在他管轄的地區,社會秩序井然,真正做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敦煌石窟的開鑿

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在離敦煌城東南40裏的三危山和鳴沙山交接處的崖壁上麵。有兩公裏長,現存洞窟7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100餘尊。

莫高窟是從公元366年開始開鑿的。相傳有個和尚名樂尊,西遊到三危山下,一天黃昏時刻,忽見山峰放射出萬道金光,好像千萬個佛。他認為這是聖地,就募人在三危山對麵的岩壁上開鑿洞窟。

北魏年間,佛教徒繼續在敦煌築建石窟。北魏石窟有禪窟、中心柱窟和覆鬥頂窟三種樣式。窟中所造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者彌勒佛,主像的兩側通常是兩個夾侍菩薩像。壁畫主要是佛傳、本生和因緣故事。壁畫多數以土紅色做底色,使用青、綠、赭、白等色彩的顏料進行描繪。北魏時期開鑿的石窟是當時人們高超繪畫和雕塑技巧的曆史見證。從此以後1000多年裏,各朝陸續在此開鑿洞窟,隋唐時達到高潮,現存洞窟中十分之七是唐代開鑿的。

由於這裏石質比較鬆脆,不適於雕刻,所以石窟藝術表現為更細致、更精美的大型壁畫和塑像。這一時期壁畫的題材主要是以佛說法圖和佛本生(前生)故事為主。說法圖一般是一佛在中間,兩菩薩侍立左右,其他還畫了散花奏樂的飛天在空中飛翔。所謂佛本生故事,主要描寫釋迦牟尼一生的曆史故事,以及他在過去世道中舍身行善的故事畫。故事內容不外是教人慈悲、忍辱、不抵抗,但它為我們保留了許多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畫麵。這些塑像、壁畫,氣魄雄偉、形象生動,不僅具有偉大的藝術價值,而且富有史料價值。

●五胡十六國紛立

從公元309年到公元439年這130年的時間內,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人民不斷起義,共有匈奴、鮮卑、揭、氏、羌五個民族,我國古代把少數民族人稱為“胡人”,所以這五個民族被稱為“五胡”。他們的起義成果往往被少數民族的上層貴族分子所奪取,前後建立了十六個政權(另外還有冉魏、西燕、後蜀政權,習慣上不計算在內,共有十九個政權)。這十六個政權互相攻戰,乍興乍亡,建國的時間都很短暫,而且特別混亂,是中國曆史上一段特殊的時期,曆史上稱為“五胡十六國”時期,或簡稱十六國時期。

十六國時期,政權的不斷更迭變化,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冉閔稱皇帝建魏

公元350年,冉閔自稱皇帝,國號魏。石趙殘餘勢力投降於冉魏,後趙滅亡。

冉閔在建立魏國的過程中煽動民族仇恨,對胡羯不論貴賤、男女、老少一律誅殺,共死20餘萬人,以致漢人高鼻多須者多濫死。這一民族報複政策導致了自己的孤立。冉魏建立後,立即與東晉政府聯係,請求派兵共同討伐胡人;又清定九流,實行九品官入法,以爭取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在經濟上,開倉散糧,以求得百姓的擁護。在軍事上,竭力與後趙殘餘勢力石祗、羌酋姚弋仲、前燕慕容儁爭衡。由於殘酷的民族仇殺和連綿的戰爭,加之饑饉,先前被遷到冀州、司州的胡漢各族人民數百餘萬各還本土,路上互相殺掠,饑疫死亡甚眾。冉魏轄地漸小,人口銳減,農業生產陷於停頓,於公元352年終為前燕所滅。

●慕容三代建前燕

慕容氏原來分布於遼東與遼西,曹魏時期發展了與中原的經濟文化聯係,到西晉時,已經成為東北塞外一支強大的部族。

公元294年,慕容魔將都城遷至大棘(在今遼寧),部落開始定居並從事農業生產,又吸取了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辦法,部族開始向封建製過渡。慕容魔是一個有遠見的胡族酋長,他利用西晉瓦解機會和遠離強敵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勢力。他廣泛地拉攏漢族地主分子,“推舉賢才,委以庶政”,北方著名大族人物河東裴嶷、右北平陽裕、渤海封裕、平原劉讚等,都受到他的重用。在十六國初期各政權中,前燕統治集團內部的胡漢矛盾最小。他還大力招徠漢族流民,在遼水流域設立僑郡以統流人,並對流人暫時予以免役,結果使他統治地區的人口迅速增加十倍。流人對開發遼西經濟和促進鮮卑慕容部的封建化,起了重要作用。他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極力調和胡漢矛盾,並表示擁護東晉為宗主國,這對吸引漢人很有作用。

慕容魔死,子慕容魷於公元337年稱燕王,將國都遷至龍城,更向中原靠近。慕容毀為慕容魔之第三子,喜讀漢文書籍,為人雄毅,多有謀略,性好猜忌。初即位時,懼其諸位弟弟謀亂,就借故先殺弟慕容昭,又派人去監視弟慕容仁,後慕容仁逃到遼東平郭城(今遼寧鞍山)。公元336年初,慕容欺乘遼東灣海水結冰之時,親率三軍從海路經過300裏直達平郭城下。因部將叛降,慕容仁戰亂被俘,慕容孰令其自殺,遼東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