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邕這次原來隻想罷斥佛教,由於道教的迷信方術和教義的虛妄,經道安、甄鸞、智炫等人的揭發,已經徹底暴露,因此,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即僧尼)道士,並令還民”。詔令發布之後,立即實施。“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刹伽藍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
公元577年滅北齊後,宇文邕在鄴城新殿多次召請名僧,解釋尊儒滅佛的原因與意義,與會的500僧人都沉默不語,隻有慧遠明確表示反對,並且以阿鼻地獄相威脅。佛教徒任道林也上書反對毀佛,以因果報應進行恐嚇。宇文邕表示自己不是五胡,無心信佛。他權衡得失後,最終決定在原齊國境內滅佛,寺院等“還準毀之”,於是,整個中國北部的佛教都被禁絕了。
周武帝這次滅佛比較徹底。據《房錄》卷11記載:其時’‘毀破前代關山西東數百年來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掃地悉盡。融刮聖容,焚燒經典。八州寺廟(出)共四十千,盡賜王公,充為宅第。三方釋子減三百萬,皆複軍民,還歸編戶”。
這次滅佛,北周政府不僅獲得了大量的寺觀財富,而且獲得了近300萬的編民,遂使生產日益發展,“租、調年增,兵師日盛”。從而,為後來隋朝的統一和對突厥的鬥爭,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軍事實力。
##第十五輯文苑奇葩
●放浪的竹林七賢
就在司馬氏集團與曹魏集團鬥爭激烈的時期,在士階層中,以嵇康、阮籍為骨幹,包括山濤、阮鹹、向秀、王戎、劉伶。他們以莊子精神為寄托,常寄情於竹林幽泉之鄉,以縱酒談玄、高尚其誌而著稱於世,史稱竹林七賢。當時,司馬氏集團權勢日重,大肆誅殺曹魏集團的重要成員,不少名士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一部分名士對自己的前途喪失信心,對掩飾司馬氏集團統治的名教也發生懷疑。於是便酣飲為常,放浪形骸,企圖以此逃避嚴酷的社會現實。竹林七賢正是這些人的代表,但他們每個人的遭遇不盡相同。
●建安七子
王粲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人,是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的長史。漢獻帝遷都長安後,王粲也遷移到長安,左中郎將蔡邕對王粲的才華感到驚異,極為賞識。
王粲17歲時,就被司徒所征召,朝廷任命他為黃門侍郎。因為當時長安的局勢很混亂,他辭去職位,離開長安到荊州去投奔劉表。可是劉表因為王粲相貌醜陋,身體衰弱,一直不太重用他。劉表死後,曹操攻占荊州,王粲勸說劉表的兒子劉瓊歸附曹操。於是曹操就任命王粲為丞相椽,還賜給他關內侯的爵位。曹操在漢水之濱舉行宴會,王粲分析天下俊傑,並舉杯祝賀曹操旗開得勝,效法周文王禮賢下士。
後來,曹操又提升王粲為軍謀祭酒。魏國建立以後,調任侍中。王粲學問淵博,見多識廣,有問必答。在當時混亂的時局中,舊的禮製都廢棄了,後來新訂立的製度,經常由王粲掌管。
王粲記憶力驚人。曾有一回王粲和友人同行,讀道旁碑文,才一過目,友人便問他:“現在您能把它背出來嗎?”王粲回答說:“能。”居然一字不漏地把碑文背誦了出來。又有一次,王粲看人家下圍棋,棋局攪亂了,王粲就替他們把棋子按照原來的局勢擺好。下棋的人都不相信,就擺了另一局棋,用巾帕蓋上,然後叫王粲重新在另一個空的棋盤上照樣擺出來,兩局棋相互對照,竟然不誤一子。
他精於作算術,又善於寫文章,提起筆來一揮而就,不需要改一個字,以致人們認為他是預先構思好的。即使再加以精心推敲,也不能寫得更好了。他著有詩、賦,論、議等文章將近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王粲跟隨曹操東征孫吳。建安二十二年春,因病死於途中,那時他隻有四十一歲。
徐斡是司空府軍謀祭酒的僚屬,擔任五宮中郎將文學的職務。
陳琳以前是何進的主簿,當時何進想要消滅眾宦官,何太後不同意,何進就召集各地的勇猛的將領,叫他們一齊領兵向京師進軍,想以此威脅太後。陳琳勸阻何進,何進不采納他的意見,最終自取其禍。後來陳琳避難到冀州,袁紹派他主管寫文章的事。袁紹父子失敗以後,陳琳歸順了曹操。曹操對他說:“你以前為袁紹寫檄文聲討我,羅列我的罪狀也就罷了,憎恨壞人到他本人就夠了,如何還要牽連到我的父親、祖父呢?”陳琳連連認罪,曹操因愛他的才,也就不再追究他的罪責。
阮瑀年輕時跟著蔡邕學習。建安中,都尉曹洪想要派他擔任掌書記的職務,阮瑀不同意,最後仍沒有屈服。後來曹操用陳琳、阮瑀二人一起作了司空軍謀祭酒,掌管記室。當時軍國中的各種書信、文告,都是陳琳,阮瑀二人所寫。以後調陳琳擔任了統帥手下直屬部隊的將領,阮瑀做了倉曹的屬官。應瑒、劉楨分別被曹操征召,做了丞相府的屬官。應瑒調任平原侯庶子,後來又任五官將義學之職。劉禎因犯了不敬罪而被判刑,在刑滿釋放以後,仍回官署任職。他們每人都寫過文、賦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