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踽於建安十七年逝世。徐斡、陳琳、應碭、劉楨於建安二十二年先後去世。那一年發生瘟疫,徐斡、陳琳、應碭、劉楨等幾個人,一下子都去世了。

徐偉長卻既有文才又有好的名節,清心寡欲,不慕榮利,不愛虛名。他著有《中論》二十餘篇,都是立論有據,文采雅致,足以流傳後世。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孫子。他的曾祖父孔尚,做過巨鹿太守。他的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孔融從小便有出眾的才幹,當時河南尹李膺名氣很大,他關照門下要有選擇地通報賓客的求見,不是當時的名賢和世交的子孫,一概不見。

孔融十餘歲時,很想看看李膺是怎麼樣的人,就到了李膺的家門,對管門的說:“我是李先生的通家子孫。”當李膺會見孔融時,就問道:“您的祖輩,曾與我家有交往嗎?”孔融說:“是的。我的先人孔子與先生的先人李老君因有一樣的德義而相互作為師友,那麼,我與先生是代代的世交啊!”在座的人對他感到驚奇,都說:“這是與眾不同的孩子啊!”稍後,太中大夫陳煒來了,同座的人把剛才所發生的事告訴他,陳煒說:“小時候聰慧,長大了不一定就突出。”孔融回答說:“就拿你剛才所講的話看,先生小時候,豈不是很聰明的嗎!”李膺大笑,回頭對孔融說:“您長大了,一定會成為能任大事的人才。”

這些文人,魯國的孔融、廣陵的陳琳、山陽的王粲、北海的徐斡,陳留的阮瑀、汝南的應瑒、東平的劉楨等七個人,學問很廣博,無所不學,文辭能創新,從不因襲,都憑著自己的才能創作。他們象馳騁千裏的駿馬,在文壇上並駕齊驅,後世稱之為“建安七子”。

●一代才女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陳留圉人。她父親蔡邕是東漢有名的學者,精通天文、曆法、數學,對音樂、文學的造詣很深,詩、賦、散文都寫得很好。同時,也是書法家和經學大師。他待人謙和,沒有架子,慕名來訪、登門求教的人很多,家中經常座無虛席。

蔡文姬自幼聰明好學,在這書香世家的熏陶下,她還是少女的時候,就已經長於文學和音樂。有一次,父親在黑夜裏彈琴,忽然“崩”地一聲斷了一根弦。在一旁靜聽的文姬說,斷的是第二弦。父親認為她是偶然猜中的,又故意把第四弦弄斷,問是哪根弦。文姬立即回答是第四根弦。女兒的辨音能力使蔡邕也極為吃驚,從此對她更加鍾愛,視若掌上明珠。

蔡文姬成年之後,結婚不久丈夫就死去。她回到父親身邊,父親被政敵打入獄中,判了死刑,在獄中悲憤地死去。文姬眼見與生父死別,卻毫無打救的辦法。父親死後,禍不單行,孤苦伶仃的文姬在戰亂中又同大批難民一起,被南匈奴掠去。這是公元195年,文姬隻有22歲。在那離鄉背井的荒遠地帶,她當了一個匈奴首領的妻子,一住12年,生了兩個孩子。後來,她終於有機會回到中原,原來的蔡家隻剩下她一個女子。她與屯田都尉董祀結了婚,董祀對她關壞備至。夫妻感情甚好,生活稍安。

文姬歸漢後,憑著自己的記憶,把父親曾親口教她背誦的四百多篇作品記錄下來,使之得以流傳後世。今天看到的蔡邕的作品,就是這樣保留下來的。

●《三都賦》洛陽紙貴

西晉時期有一位作家叫左思。左思年少時,腦子比較遲鈍,父親教他寫字,他總寫得歪歪扭扭,不像樣子;教他彈琴,他怎麼學也彈不出一支完整的曲子來。左思的父親很生氣,指著左思對朋友說:“我這兒子真沒出息,學什麼都學不成。”左思聽了很難過,從此下定決心,刻苦讀書,終於取得了成就。

西晉統一後,成都、建業、洛陽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左思下決心以賦的文體寫一篇描寫這3個都城的文章。為創造優美的文句,左思在室內、庭院、廁所等處的牆上,都掛了紙筆。不管走到哪裏,隻要想出了好詞句,就隨手寫在掛著的紙上。當時西晉有名的大文學家陸機聽說左思準備寫《三都賦》,就嘲笑他不自量力。但左思堅持不懈,經過10年的時間,終於寫成了《三都賦》。《三都賦》傳出以後,人們爭相傳閱,京城裏的文人和富豪貴族,都爭著買紙來抄寫閱讀,一時把洛陽城裏的紙都買光了,紙價因此突然大漲。這就是“洛陽紙貴”的來曆。

●一代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姓張,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在今河南)人。張仲景天賦聰穎,勤奮好學,少年時學醫於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

據說有一天,他遇到聞名當世的才子王仲宣,當時王仲宣有20多歲,張仲景看了看他,對他說;“你已身患疾病,到40歲時就會落眉毛,落眉半年之後就會死去。”並且告訴王仲宣服用五石湯可免一死。王仲宣不相信他的話,拿了五石湯但沒有服用。過了幾天,張仲景又見到王仲宣,就問他:“你服藥了嗎?”王仲宣說:“服了。”張仲景說“從你的氣色看來,你並沒有服藥,你為何這樣輕視生命呢?”王仲宣依然不相信,後來過了20年,果然如張仲景所說,王仲宣開始落眉毛,187天後死了,跟20年前張仲景說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