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祖一生從事於雜劇的創作,在當時的藝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伶人都尊稱他為鄭老先生,他的作品通過眾多伶人的傳播,在民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與蘇杭一帶的伶人有著緊密的聯係,他死後,就是由伶人集資火葬於杭州的靈隱寺中的。
●放浪形骸的白樸
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本應讀書問學,以便將來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卻偏偏在兵荒馬亂的歲月中度過,隻得放浪形骸,寄情於山水之間。但他不可能真正遁跡世外,對現實熟視無睹。加之他的足跡所至,恰恰是曾經繁華一時,卻被兵火洗劫變為荒涼境地。前後景象的對比,更激起他對蒙古統治者的怨恨。他以詩詞來宣泄這種怨恨,控訴蒙古統治者的罪惡行徑。
白樸的代表作有《牆上馬頭》《梧桐雨》等。盡管他的作品千百年來為人傳誦,但他本人的身世卻鮮為人知。他默默地在藝術園地耕耘,把他的藝術成果奉獻給民眾,而又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科學巨匠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公元1231年出生於順德邢合(今邢台)一個書香世家。郭守敬從小就受到祖父郭榮的熏陶,對天文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更喜歡製作一些小型簡易的測量儀器。從小,郭守敬就被送到當時非常著名的文人劉秉忠門下攻讀,劉秉忠精通天文地理、音律術數。長期的刻苦攻讀和耳濡目染為郭守敬日後成為一個偉大的天文、水利專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並且他還在此期間結識了張文謙、王恂等學者,在與他們的交往中,獲益匪淺。在郭守敬十五六歲的時候,在當地已小有名氣。
公元1250年,19歲的郭守敬開始嶄露頭角,在水利方麵初露鋒芒。在邢台城外有一條河,河泥長年淤積,河堤滑落,致使河道堵塞。此地原有的一座橋,橋身被洪水衝走,橋墩淹沒,呈現出一片汪洋之態。不僅交通不便,還水災不斷。由於弄不清橋址原來在哪兒,又找不到合適的建新橋之處,許多建橋高手都隻能搖頭興歎。郭守敬不辭辛苦,冒生命危險在滾滾洪流中搜尋,在陡峭的兩岸河堤上查找,終於找到原有河道和橋墩遺址。他立即組織邢台人民清除淤泥,疏通河道,修築堤岸,然後,反複勘測,精心設計,很快建成一座堅固而又美觀的石橋。從此,郭守敬名揚天下。
當時的著名學者張文謙在郭守敬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他。後來見郭守敬才智超人,越發賞識他。公元1260年,這位當時的元朝中書丞巡視大名、彰德等地。他深知這些地方的水利建設一直不好,經常洪水泛濫,弄得民不聊生。於是,他便邀請郭守敬一路前往。郭守敬一路上認真勘查水域,細心觀察地形,描繪圖紙,整理資料,真可謂廢寢忘食。張文謙看在眼裏,讚在心上。一到都城,便向元世祖忽必烈舉薦郭守敬。忽必烈一向比較賞識張文謙,而且也深為河南、河北的連年大水所頭痛,一聽郭守敬對這方麵頗有研究,立刻傳令召見。
忽必烈與郭守敬一談,不禁大為讚歎。郭守敬侃侃而談,對答如流,為忽必烈提出6條治水建議。忽必烈立刻讓他負責各路河渠的修整管理事務。郭守敬不負眾望,著手主持修繕河南、河北的河道。以後,他又曾主持整修由於戰亂破壞年久失修的西夏古灌溉渠道,疏浚了400裏的唐來渠和250裏的漢延渠等80餘條渠。《寧夏新誌》評價說:“逮今西壩橋梁,尚其遺製,工作甚精。”
公元1292年,天大早,元大都(今北京)飲水吃緊。不僅城內,就連城外都很難找到好的水源。經張文謙舉薦,忽必烈讓郭守敬尋找水源。郭守敬受命之後,立即到大都周圍的各州縣進行勘察。他幾乎走遍了大都周圍的所有州縣,最後終於找到了水源―昌平縣東南神山的白浮泉,也就是現在的鳳凰山山麓的龍泉。此泉水清、量大,解決大都飲水應該沒問題。郭守敬把白浮泉泉水引向京西,將西山分散的小泉也聚集起來,然後折向南,沿西山東麓,注入甕山泊,即今昆明湖前身。再接梁河,即今長河,引入大都,蓄積於積水潭,即今什刹海。再將積水潭的水引向東南,接通州高麗莊,和大運河銜接,不僅抗旱,而且防洪。在郭守敬的帶領下,大都軍民隻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這條長達160裏的運河。大都人民再次喝到清涼的泉水,全城一片歡騰,都從心裏感謝郭守敬。
郭守敬不僅是卓越的水利學家,而且還是傑出的天文學家。公元1276年,忽必烈下令修訂曆法,由郭守敬實際負責。當時有人主張在曆代曆法的基礎上修修補補也就可以了,但這決不符合郭守敬那種治學嚴謹的態度。他不為別人的冷諷所動,潛入藏書閣,細心研究兩漢以來70多種曆法,決定有取舍地繼承並發展其中有創建的13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