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原有的天文儀器早已陳舊不堪,測量數據非常不準,郭守敬便自己動手製做新的測量儀器。他親自設計創製出的天文儀器有簡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渾天象、窺幾、星晷等。《元史》記載他創製的天文儀器:“皆臻於精妙,卓見絕識,蓋有古人所未及者。”

準備工作就緒之後,郭守敬就在大都城東修築司天台,主持了一係列天文觀察工作。取得兩項重大成就,即對“黃赤大距”宿距度的測定和新曆法“授時曆”的編訂。

作為13世紀我國傑出的科學家,郭守敬在機械工程、地理學、數學諸方麵也有重要貢獻。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把月球背麵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山”。中國科學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把他們發現的4顆行星中的一顆命名為“郭守敬星”。

●《文獻通考》考典章

《文獻通考》是宋末元初的一位進步史學家馬端臨編寫的,它共有348卷,記載了從上古起到南宋寧宗時代為止有關曆代典章製度的變化。

《文獻通考》有“文”,即敘事本之經史,參之以曆代會要和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有“獻”,即前賢諸儒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隻要是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即使是一言一語也采而錄之。另一部分是馬端臨的議論。全書有總序,每考之前一般都有序文。

《文獻通考》二十四考,包括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征榷、金糴、士貢、國用、選舉、學校、職官、郊社、宗廟、王禮、樂、兵、刑、經籍、帝係、封建、象緯、物異、輿地、四裔。這就包含了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地理、民族、邊鄰、風俗等各個方麵,可以說是封建社會的剖視圖。《文獻通考》比《通典》加重了經濟生活的內容的記載,並且把“田賦考”放在首位,這很能顯示馬端臨的見解。馬端臨生活在宋末元初的曆史大變動時期,他通過文獻的綜羅,來思考曆史的興衰。《文獻通考》也是兩宋三部通史钜製(另兩部是司馬光《資治通鑒》、鄭樵《通誌》)之一,與《通誌》、杜佑的《通典》一起合稱為“三通”。

●朱思本繪《輿地圖》

朱思本,元朝地理學家和地圖製圖學家,字本初,號貞一,公元1273年出生於江西臨川(今撫州)。他的祖父以科舉入仕,於南宋末年任淮陰縣令。他的父親恰逢宋滅元立,朝代更替之際,因不滿新的統治者,堅決不仕元。其父厭世遁跡,薄視名利,家道因此中落。長輩們的處世心態,對年幼的朱思本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祖輩豐富的藏書,使朱思本從小“家學有所從”,受到良好的教育。朱思本很有才學,但由於朝代更迭,對現實不滿,所以堅決不走仕途而入道門,朱思本不滿14歲時曾到信州(今江西上饒)龍虎山學道。自四代張天師起即據龍虎山傳教,龍虎山就成為道教正一教派的中心。元世祖忽必烈平江南時,召見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命他主領江南道教。後來,張宗演的徒弟張留孫留在大都,建造了崇真宮,專掌祠事,並被授予玄教宗師。

公元1287年,張宗演另外一個徒弟吳全節到大都協助張留孫處理教務。朱思本正是此時入山,至1297年的十餘年時間,他一直潛心學道,加之他相當高的文化素養,朱思本的地位不斷上升。1299年,玄教宗師張留孫命朱思本離開龍虎山去大都,做他的助手。在他離開龍虎山去大都時賦詩日:“胡為舍此去,乃與塵俗縈,人生有行役,豈必皆蠅營。”這表明了他無意去追求權勢,下決心不做蠅營狗苟之人。他接受這一機會,意在去考察“山川風俗,民生休戚,時政得失,雨潮風雹,昆蟲鱗介之變,草木之異”,做出一番自己的事業來。此後,朱思本20年間前後兩次周遊,他的足跡遍及今華東、華北、中南、東北、西北等地區,幾乎走遍全中國。

第一次周遊,朱思本從公元衛299年離開龍虎山後前往浙江,登會稽山觀覽風光,後西向轉入湖南,縱遊洞庭湖及其周圍一些地方。繼而北上,經湖北的襄樊、江陵等地,至泗水流域、淮河流域。在中原等地輾轉遊覽,去過陝西東部、山西等,以及山東的汶、沂、泗、沐諸河流域,最北到達遼寧一帶,最後進入京都。公元1307年,吳全節被授予玄教嗣師。朱思本同時作為吳全節的助手,有了隨從吳全節祭祀全國各地名山大川的機會。公元1311年,朱思本開始了長達10年之久的第二次周遊考察活動。他周遊各地,代天子祭祀名山大川,同時也負有朝中大夫要他“質諸落府,博采群言,隨地為圖”的任務。正巧,朱思本也試圖糾正前人地圖的錯誤,重繪新圖。經過10年的努力,朱思本終於繪成長寬各7尺的《輿地圖》。此圖現今已失傳,後明代羅洪先繪有《廣輿圖》,保存了此圖的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