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文化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積累了極其豐富的文獻典籍。
早在遠古時代,傳說就有所謂《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類的著作。周代,據《周禮》記載,有”邦之六典”、”邦之六典”、邦國之誌,以及三皇五帝之書。諸侯亦各有國史。由於眾多圖籍的出現,所以周王室收藏了大量文獻圖書。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分立,周王室的部分藏書流散於各國。古已有”國可滅,史不可滅”的傳統,各戰敗諸侯國的圖籍,流入戰勝的諸侯國被接收保存起來。孔子整理刪訂”六藝”,就是收集和利用了魯、周、宋、杞等國的文獻。
先秦時期,除了官藏之外,出現了私人藏書風氣。《莊子?天下篇》稱:”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秦滅六國以後,分散於各諸侯國的圖書資料薈聚於秦都。秦始皇於公元前213年下焚書令後,大量圖書文獻被焚毀,損失自不待言;但民間也有不怕殺頭者,把書堅壁隱藏起來,而博士官所典藏的各種書籍,也沒有受到損失。
漢興之後,注意收集遺書。高祖、孝惠、文景之時,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孝武之世,”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成帝時,又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整個西漢時期,由於廣泛地收集圖書典籍,聚書工作取得很大成績。至於地方藏書,最著名者為河間獻王劉德和淮南王劉安二人。《漢書》說獻王德”書多與漢朝等”,又說”是時淮南王安亦好書”。《史記》也說獻王好古;而淮南聚書。尤為人所共知。但西漢時,重要籍典大都聚於官府,私人藏書之業,並未發達。可惜的是,西漢二百載聚集起來的”大凡三萬三千九十卷”圖書,毀於王莽之禍和漢末兵燹之中。
東漢建立以後,接連幾代皇帝都崇儒尚文,重視圖書。光武帝、安帝、順帝各朝廣泛搜求圖書,所以宮廷藏書很多,超過了西漢。此時在官藏的影響之下,私人藏書也發展起來。光武帝時,曹曾積石為倉以藏書,號稱”曹氏書倉”。但東漢末年,董卓興起,縱兵燒掠,皇家藏書損失慘重,幾乎喪失殆盡。
西晉初年,經過采綴遺亡,加上此時紙的使用又促進了書籍的傳抄,遂使典籍大增。據荀勖主持整理秘府圖書時統計,西晉皇家藏書為2.9945萬卷。但經”八王之亂”,北方遊牧民族大舉南下。西晉王朝滅亡,洛陽皇家的圖書”靡有孑遺”。
東晉建都之初,宮中隻剩下圖書3014卷。南北朝時,南朝宋謝靈運編《四部目錄》,積聚圖書達6.4582萬卷。梁武帝時,宮內文德殿藏書有2.3106萬卷,後經”侯景之亂99 9被焚一空。梁元帝時又聚書14萬卷,但亦付之一炬。
綜觀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分裂動亂,戰火頻繁,文獻典籍屢遭浩劫。此時官藏衰落,仰賴私人藏書,文獻典籍又得以保存流傳。據《晉書?範平傳》載,西晉時,藏書家範平,祖孫累世收藏典籍。其孫範蔚”家世好學,有書七千餘卷,遠近來讀者常百餘人,蔚為辦衣食”。張華亦為晉時著名的藏書家,史稱”天下奇秘,世所希存者,悉在華所”。張華”嚐徙居,載書三十乘,秘書監摯虞撰定官書,皆資華本,以取正焉”。他”身死之日,家無餘財,惟有文書,溢於兒篋”(見《晉書?張華傳》)。晉人褚陶,亦喜好藏書,”以墳典自娛”。又《梁書?任肪傳》載:任肪”家雖貧,聚書至萬餘卷,卒多異本”。卒後,凡官家不藏之書,皆”就其家取之”。梁人虞穌,少好學,亦收藏不少圖書,但居貧屋漏,恐漏書籍,乃舒被覆書,可謂愛書甚於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