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王朝統一政權的建立,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和圖書事業的發展。這時,造紙技術有了提高,書籍裝幀也有了改進,為圖書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隋初,從北齊、北周宮中接收的圖書僅1500卷。但由於采取了獎勵民間獻書的政策,皇家藏書很快發展到3萬餘卷。到隋煬帝時,藏書總數又達到37萬卷,超過以往各朝的收藏數。可惜,這30多萬卷圖書,皆焚於隋末戰火之中。
唐朝初年至武德年間,皇家藏書僅8萬多卷。因此自太宗至文宗,曆朝均有求書活動,所以國家藏書日益增多。特別是太宗至玄宗的100多年間,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繁榮,為圖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據《舊唐書?經籍誌》載,到開元時期,國家藏書至7萬卷。可是,”安祿山之亂,兩都覆滅,乾元舊籍,亡散殆盡”。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繼續葺集圖書。肅宗、代宗,”崇尚儒術,屢詔購募”。到文宗時,官藏圖書達5.6476萬卷。
隋唐時代的私人藏書,比南北朝時期有了更大的發展。許多藏書家收藏超過萬卷,而且藏書質量較高。隋人許善心,家有藏書萬餘卷。唐玄宗時期,韋述”蓄書二萬卷,黃墨精謹,內秘書不如也”。宣宗時,仰仲郢家藏典籍萬餘卷,所藏必3本。開元時期,鄴侯李泌,家富藏書,築有大型藏書樓,藏書3萬卷。德宗時,蘇弁聚書至2萬卷。僖宗時,李磎家有書至萬卷,號稱”李家樓”。此外,杜暹家中也有大量藏書。王懋家聚書多不減秘府,圖籍皆異本。
兩宋時代是我國圖書事業空前發達的時期。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推廣,大大促進了書籍的生產和藏書事業的發展。北宋初,三館藏書1.3萬卷。太祖、太宗、真宗幾個皇帝相繼下詔求天下書。國家藏書逐漸興盛,至欽宗時國家藏書增至7.3萬卷。高宗南渡之後,在南方廣求圖書,經過半個世紀的積累,皇家藏書為5.9429萬卷。
宋代典藏圖書,主要有國家、書院與私人三個係統。宋代學術思想文化比較活躍,出現很多思想家,各地建有許多書院,以書院為中心搜集了大量圖書文獻。如鶴山書院藏書達lO萬卷。此外宋代六大書院的藏書,為數也不少。各地書院藏書,主要是私人捐贈或國家頒發的圖書,以供教學之用。北宋時,各地州學也往往建有藏書之閣,南宋時更為普遍。如江西ll府,每府都有藏書閣。
宋代的私人藏書非常發達,當時”仁宦稍顯者,家必有書數千卷”。據統計,宋代知名的私人藏書家有84人。僅湖州一地,擁書數萬卷者就有七八家。宋初藏書家江正,藏書數萬卷。另一大藏書家王欽臣,藏書4.3萬卷。據周密《卻掃編》載,宋承平時,南都戚同文、曆陽沈立、廬山李氏、九江陳巽、番陽吳良雨、王文康、李文正,以及晁以道、劉壯輿、李淑、田鎬等人,都是藏書萬卷以上或數萬卷的藏書家。南宋著名的藏書家晁公武,藏書2.55餘卷。葉夢得藏書超過10萬卷。鄭樵、尤袤、陳振孫、倪思、莫君陳、沈贏、程賁、方漸、林霆、吳興、周密等,均為萬卷以上藏書家。
遼金元時期,官私藏書也很發達。契丹人建遼之後,采取了”學唐比宋”的施政方針。太祖、太宗、聖宗、興宗、道宗各朝,積極接受漢文化。從皇帝到朝臣,學習李唐形成風氣。遼太宗耶律德光滅晉後,盡收後晉藏書北運,使皇室藏書得到補充。興宗時又建藏書之府”乾文閣”。道寧時(1064年)下令征求經籍,命儒臣校勘。繼遼之後,金朝政府對圖書的收集也十分重視。1125年,金滅遼時盡得遼皇室所藏。1126年,金兀術完顏晟攻克開封後,將北宋的大批圖書文物北運。金與宋議和時,還把索取三館、秘閣圖書作為議和條件。南宋隻好派官員將館閣藏書送往金朝。金朝不僅收集宋朝的藏書,而且還下令收購民間藏書。元朝建立以後,先後采取了尊經崇儒、興學立教,科貢並舉,舉賢招德,保護工匠等一係列措施,以鞏固其統治,在客觀上也為圖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據《補元史藝文誌》統計,元代刻印、流通的圖書,經、史、子、集四部,凡3142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