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私家藏書概況(2 / 2)

古之藏書家為何如此珍惜所藏之書?是因為絕大多數藏書家都經曆了一番藏書之苦。汲古閣主人毛晉,已刻完的《十三經》遭火焚後,典賣田產三百畝,繼續刻印《十七史》。經明末社會戰亂、版片水火蟲鼠損傷十之二三,又堅持補刻,直至完成為止,可見藏書之艱難。明人楊文貞,少孤貧,欲買《史略》二冊,百錢不能得,隻好用其母賣雞蛋之錢,將書易回。後來,”節縮百費”過清貧的日子,把節省下來的錢買書,終於成為積聚經史子集各類書籍的藏書家。有的藏書家,隻要聞有善本,朝訪夕求,不遠千裏去”訪書”。孫淩在《八千卷樓藏書誌》中謂”惡衣惡食,朝訪夕求,凡齊楚燕趙吳越秦晉之間,聞有善本,輒郵筒往複,期必得而後己”,可謂十分艱辛。至於”鈔書”,更是大辛苦。清人陸滲,15歲時因家貧失學。然而喜歡借書、鈔書,晝夜鈔寫,嚴冬乏炭,屈足腹下,冷暖交換。見者匿笑。如此艱辛,竭60餘年之心血,終於成了有名的藏書家。正因為藏書家們的得書之不易和艱苦,所以對所藏之書才深閉禁銦,以酬其辛苦也。

私藏家們都希望自己珍藏之書久藏不失,可是最終都難以實現自己的願望。據《揮塵後錄》載,宋人江正藏書數萬卷,死後子孫不能守,”悉散落於人間。火燔水溺,鼠蟲齧棄,並奴仆盜去,市人裂之以藉物”。清代陸心源的”皕宋樓”藏書,在1906年(即陸氏死後12年)被其子陸樹藩全部賣給日本人,換得銀子十萬兩。陸氏幾十年收藏在”百百宋樓”、”十萬卷樓”、”守先閣”的圖書,遂用船舶載運至日本,盡歸岩崎家族所有。以上僅舉幾例,用以說明守之不易。總之,曆代私藏家聚書難,藏書難,守書更難。但他們畢竟對保存典籍,傳播學術文化起了作用,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