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官府藏書概況(1 / 2)

我國古代官府藏書,起於夏、商、周,盛於兩漢之後。在曆史上,新王朝建立之初,都要製定從民間征集圖書的政策。有些皇帝還采取獎勵的辦法,以鼓勵民眾上獻圖書。據《後漢書?儒林傳敘》記載,漢興以後,由於”廣開獻書之路”和”建藏書之策”,百餘年間,書積如山丘。至西漢末年,中秘收藏,蔚然可觀。東漢光武帝時”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采求闕文,補綴漏逸。先是四方之士多懷挾圖書,遁逃林藪,自是莫不抱負典策雲會京師”。所以”光武遷洛陽,其經牒秘書載之二千餘兩,自此而後,三倍於前”。

隋文帝時,下詔求書,規定獻書一卷,賞絹一匹,校寫既定,本歸原主。文帝的這種獎勵獻書的政策,是采納了牛弘的建議而製定的。牛弘有雲:”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若猥開明詔,兼發購賞,則異典必臻,觀閣所積,重道之風,超於前世,不亦善乎?”由於獎勵獻書,百姓紛紛上獻,平陳以後,經籍漸備。由於當時出現征書和上獻熱,於是有劉炫者”偽造書百卷,題為《連山易》、《魯史述》等錄上,送官取賞而去”(見《隋書?牛弘傳》)。北宋政府也采取了一係列獎勵措施來廣泛征集圖書,凡有書來獻者,即視其書籍價值及獻書人的能力委以官職。政府還向官員們提出缺書目錄,派人到各地去征求圖書。又規定各地要向政府繳納新出版的書。明成祖時派官到各地購求圖書,凡遇好書,可高價收購。清政府對征集遺文更加重視。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再次下詔征求典籍。乾隆時,又多次下令求書,並且製定了賞罰分明的征書政策。因而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國古代非常重視圖書的庋藏與管理,曆代都有專人專職管藏圖書。

先秦時期,由太史管理國家圖書。老子曾做周朝的”柱下史”。亦稱”收藏史”。各國諸侯也有專門管理圖籍的官吏。收藏圖書的地方也有專名,分為台、院、館、閣等。漢時禦史中丞兼掌蘭台的圖籍秘書,下有蘭台令史管校書正字。”其藏之地,外有(太常)、太史、博士,內有延閣、秘室、蘭台、東漢及仁壽閣、文德殿、華林園、觀文殿諸所”。西漢的麒麟閣、東觀也是禁中藏書之所。東漢管理圖書的機構稱秘書省,設秘書監、秘書郎、校書郎等官職。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藏書之所,有曹魏的崇文觀,宋之總明觀,梁之壽光殿和士林館,陳之西省,北齊之文林館,北周之麟趾殿等,皆置學士,掌著述及刊校經史等事。隋煬帝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構屋以貯藏圖書,東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唐初設置弘文館,收藏經史子集及其他書籍,選賢良為學士,職掌刊正圖籍,教授生徒。開元年間,又置集賢殿書院,以宰相一人為學士,其下有大學士、侍讀學士、修撰校理等官,掌刊輯經籍,撰集文間等事。並有校書郎、正字等職,從事圖書的管理、修撰和校訂。文宗時建12藏書庫,對圖書實行分庫收藏。宋初,國家藏書機構有三:史館、昭文館和集賢院。宋太宗時增加秘閣管理圖書。神宗時,又在秘閣之上設立崇文院。此外,又陸續建立龍圖、天章、寶義、顯謨、徽宗、敷文等六閣以及太清樓、玉宸殿、四門殿等處藏書。宋代把收藏圖書和編修國史的各種機構合稱為館閣。龍圖、天章等閣設學士、直學士和待製。這些官職雖負責校訂圖書,但也是皇帝的顧問。明初,在南京建文淵閣、大本堂收藏原大都的舊藏。仁宗以後,又建廣寒殿、清暑殿、瓊花島、通集庫、皇史宬等藏書館閣。明中央政府的翰林院、兩京國子監、各部署郎曹都有藏書。明初承襲元秘書監製度,使之主管內府書籍。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罷秘書監,館藏圖書的管理歸翰林院,設修撰、編修、檢討等官,負責掌修國史、典籍之職,負責掌管圖書。清代稱修撰為殿撰,稱編修為太史。為了加強思想控製,進行大規模的圖書整理,乾隆時,建立四庫全書館。《四庫全書》修成後,書抄7份,分藏在內廷四閣(北四閣)和江浙三閣(南三閣),即文淵、文源、文津、文溯、文彙、文崇、文瀾等7閣。文淵建成後,設領閣事3人,總管閣事務,設直閣事6人,具體負責閣內圖書的管理事務,下設校理16人,分司注冊、點驗事務。此外還有檢閱8人,做書庫的管理工作。除四庫全書藏館之外,昭仁殿的天祿琳琅還收藏大量宋、遼、金、元、明五朝的善本。禦花園中的搞藻堂和圓明園之長春園味腴書屋,專藏《四庫全書薈要》。養心殿的宛委別藏有四庫未收之書174部。其他如官內刻書處的武英殿、中南海的南熏殿、紫光閣、南書北海的靜心齋抱素書屋等處,也多有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