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出現雕版印刷後,版本的含義就是雕版印刷的刻本,並不包括寫本在內。元明以後,隨印刷事業的發展和圖書製作事業的複雜化,”版本”二字含義逐漸擴大,成為一書各種本子的通稱,泛指雕版印刷以前的簡策,縑帛和紙寫本以及雕版印刷以後的拓本、石印本、影印本,從而成為一切圖書的總稱而沿用至今。
我國圖書,在發明印刷術以前,都是用手抄寫的,叫做”手抄本”或”寫本”。還有所謂”碑本”。亦稱”石本”,即把常用的儒家經典刻在石碑上,作為最標準的本子,讓學者據以校對自己的手抄本;沒有手抄本的,可以根據它來抄寫。自唐代發明雕版印書以後,始有”版本”的名稱。宋人書中常常提及”版本”,都是指由雕版印刷而成的書說的。如陸遊的《老學庵筆記》中說:”尹少稷日能誦麻沙版本書厚一寸”;朱熹《上蔡語錄跋》中說:”熹初到括蒼,得吳任臣寫本一篇,後得吳中版一篇”,都是指印本書而言,是”版本”原來的含義。版本與寫本、石本,新版本與1日版本,新寫本與舊寫本,彼此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這些不同的本子,互有長短,正訛相參,於是產生了校勘;通過校勘,產生了善本;為了追求善本,”版本學”便應運而生。
版本學是研究古籍版本源流及古籍版本鑒定規律的一門科學,從廣義講,是指古籍製作方式的演變源流;從狹義上講,是指每種圖書版本的演變源流。
版本學所涉及的範圍很廣,舉凡寫本、曆代刊本、曆代傳錄本、批校本、稿本,以及每一書的雕版源流、傳抄源流。孰為善本、孰為劣本、孰為原刻、孰為翻刻,以至印紙墨色、字體刀法、藏書印記、版式行款、裝飾式樣等等,都在版本學的研究範圍之內。
一般而言,版本學研究的範圍一是研究各種圖書版本發生和發展的曆史,如雕版印刷的起源、發展。各種傳抄本的淵源關係等;二是研究各種版本的優劣異同,加以判別鑒定,品評高下、指明特點;三是研究版刻、印刷、裝幀各方麵技術及其演變發展與成就。進而總結其規律。為圖書版本鑒定提供科學依據。
二、為什麼要研究版本
古書在傳鈔和雕刻過程中,脫文訛字,勢所難免,如果遇到錯誤的本子,便會以訛傳訛,甚至鬧出笑話。給工作和學習帶來很大不便。所以,掌握版本知識是讀書治學的前提條件。南北朝時的學者顏之推在他所著《顏氏家訓》中記有兩則故事:”江南有一權貴,讀誤本《蜀都賦》,注釋:”蹲鴟,芋也”,乃為”羊”字。人饋羊肉,答書雲:”損惠蹲鴟”舉朝驚駭,不解事義。久後尋跡,方知如此”。”元氏之世,在洛京時,有一才學重臣,新得《史記音義》而頗紕繆。誤反‘顓頊’字:‘頊’當為‘許綠反’,錯作‘許緣反’。遂謂朝士言:從來謬音‘專旭’,當音‘專翱’爾。此人先有高名,翕然信行。期年之後,更有碩儒,苦相究討,方知誤焉。”
這兩個故事,反映了南北朝時寫本書中存在的錯誤是極其嚴重的,說明讀書尋求善本,是十分必要的。宋葉夢得《石林燕語》中記載:宋朝有一教官,出題考試生徒,題為”乾為金,坤亦為金,何也?”參加考試的生徒麵麵相覷,無法下筆。後來有人提出質疑,說先生怕是讀了麻沙本《周易》,監本不如此。教官慌忙檢查原書,果然是麻沙本錯了一個字,原來”坤為釜”,釜字脫了上麵兩點。變為金字,鬧了一場笑話。
明陸深《儼山外集》記載:明初有一名醫叫戴元禮,嚐到南京,見一醫家,求診的病人很多,以為必是名醫,便常去那醫家門口看看。一天,見一求醫的病人已走出門外,那醫生追出來告訴病人,煎藥時務必放一塊錫下去同煎。元禮聽了,覺得奇怪,便問那醫生。醫生說,這是下方。元禮求其書,原來是個”餳”字,乃急為改正。餳即糖,食旁誤作作金旁,又少一筆,便成錫字。可見誤讀誤本,有誤人害命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