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版本與版本學(3 / 3)

這兩則故事,說明曆代刻本同樣存在著嚴重的錯誤,因此我們整理古書,必須審別版本好壞,如不講版本,勢必使讀者為劣本所誤。其害非淺。

三、善本的概念

“善本”這個詞是在雕版印刷盛行後才出現的。在隋唐以前,書籍沒有印本,那時把好的寫本,稱為”善書”。《漢書?河間獻王傳》:”從民間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

唐五代以後,雕版盛行,一些宋元學者不約而同地在著作中提出了”善本”一詞,並且解釋了善本的含義為精校之本。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八中說:”唐以前,凡書籍為寫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書為貴。書不多有,而藏者精於讎對,故往往皆有善本。”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八中說:”《元和姓纂》,絕無善本,頃在莆田。以數本參校,僅得七八,後又以蜀本校之,互有得失,然粗完整矣。”到了清代,版本學成為專門學問,對於善本的概念,也有所發展。晚清時期,張之洞和丁丙更明確地提出區別善本的標準。張之洞說:”善本之義有三:一足本(無闕卷、未刪削);二精本(一精校,二精注);三舊本(一舊刻,二舊抄)。”丁丙在《善本書室藏書誌》編輯條例中列舉了善本的四個標準,就是:

“一日舊刻,二日精本,三日舊抄,四日舊校。,’

1978年《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工作會議規定”善本”收錄標準包括以下內容:

(一)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寫的圖書(包括殘本與散頁)。

(二)明代刻印、抄寫的圖書(包括具有特殊價值的殘本與散頁),但版印模糊、流傳較多者不收。

(三)清代乾隆以前流傳較少的刻本、抄本。

(四)太平天國及曆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刊行的圖書。

(五)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學派特點,或集眾說較有係統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

(六)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事件資料方麵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

(七)辛亥革命前的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過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本、抄本。

(八)在印刷術上能反映我國古代印刷術發展,代表一定時期技術水平的各種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較精版畫、插圖的刻本。

(九)印譜明代的全收,清代的集古印譜、名家篆刻印譜的鈐印本,有特色的或有親筆題記的收,一般不收。

符合以上九條之一者均為”善本”。

上述收錄善本的標準,雖然用以表述的文字,不夠精練,但它的內容包羅較廣,而且《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實際上已是國內各大圖書館所藏善本的聯合目錄,所以這個標準已為各館所認可。

綜上所述,善本的標準,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項:(一)古舊本(古舊本最按近原貌)。(二)精校本(名家精校本應為善本中最可依據的本子)。(三)精刻本(各種能夠反映古籍印刷技術水平的本子)。(四)稀見本(各種流傳稀少的本子,如禁書、罕見本、海內孤本等)。

四、如何研究版本

初學應從讀書入手。凡有關版本的書,或專書,或非專書,都應該讀。專書如各家題跋,各種書目;非專書如各家雜記。亦間或有數條可取。既閱之後,隨手劄記,日積月累,就可以略知版本梗概。但是版本名目繁多:比如說抄本,就有唐以前抄的,有宋抄、元抄、明抄。明抄之中又有吳抄、葉抄和其他抄本;說刊本,有宋刊、元刊、明初刊、嘉隆以後刊,有內府刊、有書院刊、有各家刊、有坊刊、有浙本、有蜀本、有建本。就一書而言,有字體、紙色、墨色、白口、黑口、雙邊、單邊、行款、牌記、序跋、扉頁、書名等等,名目也很多。這些都是要研究的。因此,研究版本同考古一樣,讀書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要多接觸實物。初學不易接觸實物,可以多看書影之類的書。書影之類的書是將各種善本書每種影印一兩頁,並加說明,字體版式行款,一如原物。讀者看見書影,就如同見到原書一樣。初學可以從這裏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