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冊用:金、木、水、火、土。
6冊用:禮、樂、射、禦、書、數;山、水、魚、花、酒、鳥;常、富、貴、樂、未、央。
8冊用: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黃、娟、幼、婦、外、孫、忤、臼;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lO冊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冊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冊數若超過100冊,甚至多達1000冊時,往往采用音樂,以平水音樂的106韻”東、冬、江、支……”為序,或《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等為序。
二是采用漢字數字作各冊的順序號,其書寫方法歸納起來有三種。
1.首尾呼應漢字數字順序號法。在第一冊書根處用”凡”標明這部書共幾冊,在最後一冊注明到若幹冊為”止”的字樣。例如,一部書共有六冊,那麼在第一冊書根處寫明”凡六冊”的字樣。這就是說,本書共六冊,這是第一冊。在這部書的第二、三、四、五冊的書根處,隻需分別書寫二、三、四、五即可。本書的第六冊,亦即是這部書的最後一冊,其書根處則應標明”六止”字樣,表示這部書到第六冊為止了。
2.簡易漢字數字順序法。這種辦法最為簡便,即用一、二、三、四、五……分別表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各冊。書根麵積有限,因而通常將”二十”寫作”廿”,將”三十”寫作”卅”、將”一百”寫成”百”等。
3.大寫漢字數字順序法。
以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等,分別表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等各冊。
此外,還有一種特殊暗記標示法,即在排好理齊後,在一部完整書的書脊上輕輕劃道斜直線或幾道斜直痕,閱讀後需排列時,隻需將書脊上斜痕對齊,各冊的順序便自然頭尾相接。不過,這種方法多半出現在書商賣出的線裝古籍的書脊上,而善本圖書極少使用。雖然這種辦法並不能歸納為任何一種冊順序號,但它確定起到排列一部書的書冊先後次序的作用。
三、古籍裝幀形式
我國古籍裝幀形式,是我國人民在悠久的曆史長河中不斷創造和完善起來的,它們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歲月消逝,它們依然作為古典裝幀形式被保存和繼承下來。
1.卷軸裝
卷軸裝,是采用紙張以來的寫本書最早的裝訂形式。卷軸裝繼承了春秋以後帛書的卷束形式,流行於東漢末年至北宋初年,更盛於隋唐時期。帛書是沿襲簡策而來的,由於帛書質地輕柔,可以折疊存放,也可以卷成一束。卷子形式,萌發於簡策,既能舒展開來閱讀,又可卷束起來存放。
卷軸的長短取決於內容的多寡,若一紙長度不夠,可連接若幹張。卷束的長度一般有3—6m,短是不足lm,也有的竟長達14m以上,高度一般為1/3m左右,從左到右卷成一束。卷軸的”軸”,是便於舒卷的中心。軸,通常是用竹、木製成的。露在兩端的軸頭,用料很多也很講究,有金銀、玉石、象牙、玻璃、珊瑚、玳瑁、紫檀、雕漆、陶磁等。由於右端書首靠近外層於破損,因而在書首前端保留一段空白,用以粘裱一段韌性較強的紙或絲織品,稱為”漂”,或叫”玉池”、”包頭”、”護首”。漂的首端適中處係一條用於捆紮以防卷軸散開的”帶”子。”帶”的尾端係一個長尖形的橫物,稱”別子”,也叫”簽”,以便卷好捆緊後再別牢。普通別子選用獸骨,佛經道藏上多用竹簽和玉石簽,近年來也選用硬塑料簽。軸、帶子及別子的顏色與用料,往往以區別各種不同類型的圖書。例如,隋代國家藏書分三等:上品用紅琉璃軸,中品用紺琉軸,下品用漆軸。又如,《唐六典》卷九注中說,唐代集賢書院的藏書,其中經用鈿白牙軸、黃帶、紅牙簽,史書用鈿青牙軸、縹帶、綠牙簽,子書用雕紫檀軸、紫帶、碧牙簽,集書用綠牙軸、朱帶、白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