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人在辨偽學上的成就
辨偽工作,一開始便和校書工作結合在一起。《漢書?藝文誌》諸子略農家有《神農》20篇,顏師古注引劉向《別錄》雲:”疑李悝、商君所說”。可見劉向在西漢末年校定圖書時,便懷疑此書是偽托。並且把內容是誰所說,也假以推測。劉向的兒子劉歆根據《別錄》寫成《七略》,班固又根據《七略》寫成《漢書?藝文誌》。因此《漢書‘藝文誌》中班固自注之辭,應該看作劉、班兩家共同的結論。現在從班氏自注之辭中,可以看到劉、班兩家已經替辨偽開辟了道路。如諸子略小說家有《黃帝說》40篇,注雲”迂誕依托”。雜家有《大禹》三十七篇,注雲:”傳言禹所作,其文似後世語”。道家有《文子》九篇,注雲:”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托者也。”又有《力牧》二十二篇,注雲:”六國時所作,托之力牧。力牧,皇帝相”。這裏可以看到,自注之辭雖很簡略,畢竟已是辨偽的開始,而且有了一些辨偽的基本方法。
東漢時鄭玄的弟子臨孝存不相信《周禮》,說它是”末世譎亂禮經之書”,作《十論七難》以辨別《周禮》之偽。此書雖久佚,但應看作是最早的一部辨偽專書。
東晉釋道安,編《佛經目錄》時把可疑的佛經另外編入一門,叫做《疑經錄》。從此,人們開始注意這方麵的偽書。
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喜歡研究古書。他斷定《鶡冠子》、《亢倉子》、《鬼穀子》、《文子》、《列子》是偽書;斷定《晏子春秋》是墨子之徒齊人者所作。現在看來,這些論斷都是正確的。
宋代,辨偽之學盛行。歐陽修作《易童子問》,推翻了《係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是孔子所作的傳統說法。此外,他對於《左傳》、《周禮》也都提出了懷疑。他是北宋辨偽學者的第一人。王安石、司馬光也都有疑古辨偽的精神。王安石對《春秋》提出疑質,司馬光對《孟子》進行論難。
南宋時,辨偽之學更加發展。吳棫首先對東晉梅賾所獻《古文尚書》發難,認為其文不似三代文字。朱熹同意吳棫的看法,用同一理由對《古文尚書》提出懷疑。與朱熹同時的葉適,著有《習學記言》,對於經部許多書都提出懷疑。他也不相信《十翼》是孔子作的。對於諸子,如《管子》、《晏子》、《孫子》、《司馬法》、《六韜》、《老子》都有所論辨。其考證方法,也很正確。
朱、葉之後,陳振孫著《直齋書錄解題》,晁公武著《郡齋讀書誌》,王應麟著《漢書藝文誌考證》,雖然都是目錄學方麵的著作,卻都能對偽書提出許多辨偽的問題。朱熹的再傳弟子黃震,著《黃氏日鈔》,也有辨《偽古文尚書》和諸子的條目。此外,趙汝談著《南墉易說》,專辨《十翼》非孔子所作,比歐陽修、葉適更加徹底。明初,宋濂著《諸子辨》一卷,辨四十部子書的真偽。
明中葉,梅鷟著《尚書考異》,認定《偽古文尚書》二十五篇是皇甫謐作的。自吳棫、朱熹以後,數百年間無人提起《偽古文尚書》的真偽問題,梅氏此時重新發難雖然結論錯誤,而提出問題的功績,是不能抹煞的。此外,焦竑的《筆乘》,王世貞的《四部乙稿》,也都有考辨偽書的內容。
晚明,辨偽大師胡應麟著《四部正訛》。這是辨偽學史上第一部有理論、有方法,專著一書以考辨群書的著作。此書所辨真偽。雖然不是完全可靠,但他的考辨遍及經史子集四部,可供後人參考。此書開首幾段,說明辨偽的重要性和偽書的種類,以及產生偽書的原因。末尾幾段,講辨偽的方法。這是一部有理論,有方法的辨偽學著作。辨偽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應該說從胡應麟開始的。
有清一代,辨偽之學極為發達。最有名的是閻若璩、胡渭。閻若璩是著《尚書古文疏證》,把《偽古文尚書》的案件,從朱熹、梅騖、胡應麟的疑而未決,進而最後定案。他列舉128條證據。宣告了《偽古文尚書》的死刑。惠棟著了一部《古文尚書考》,與閻若璩的結論相同。從此,《古文尚書》為偽,成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