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兩部與《四部正訛》性質相同的書。一部是萬斯同的《群書疑辨》,一部是姚際恒的《古今偽書考》。萬斯同是史學大家。他的《群書疑辨》對於《周禮》、《儀禮》、《左傳》、《易傳》等書,都有懷疑的論辨,其它的書,經他判別真偽的也很多。姚際恒的《古今偽書考》,比胡應麟《四部正訛》所辨的偽書更多,比胡應麟的膽子也更大。胡氏隻辨經解、子史諸集的偽,卻不敢懷疑經文。姚氏則直接攻擊《周禮》、《毛詩》等書,直疑其偽。姚際恒又著《九經通論》,詳細地辨別九經的真偽。可惜此書殘逸大半。
閻若璩、萬斯同、姚際恒、惠棟等人,可以作為清初辨偽學者的代表。
乾隆時代,辨偽風氣仍然很盛。孫誌祖著《家語疏證》。範家相著《家語證偽》,揭穿了王肅偽造《孔子家語》的事實。辨偽大家崔述著《考信錄》。把春秋以後諸子百家傳說的古事,一件一件地審查辨別,分清哪是真的,哪是假的。此書雖然專辨偽事。卻也順便辨別偽書。
五四以後,疑古的風氣很盛。顧頡剛從1920年就開始作考辨古史的工作,對於長期流傳的古代傳說。敢於大膽地提出懷疑,有所否定。他把他和別人研討古史的論述,編成《古史辨》一書。還編輯出版了《古籍考辨叢刊》。梁啟超在清華大學講授《古書真偽及其年代》,提出了辨偽的重要性、偽書的種類和來曆、辨偽學曆史,還提出了一套比較嚴密的辨偽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對以前的辨偽學做了總結。
二、辨偽的方法
關於辨別偽書的方法,胡應麟在《四部正訛》中提出8條,梁啟超在《中國曆史研究法》中提出辨偽方法12條,在《古書真偽及其年代》中談的更加詳密,均可參考。參考各家,歸納為以下13條:
(一)其書前代從未著錄,或絕無征引。而忽然出現者,十之八九是偽。如《偽古文尚書孔安國傳》一書,《漢書?藝文誌》未著錄.《史記》和《漢書》的列傳中沒有提到過,東漢末的馬融,鄭玄和晉初的杜預也沒有征引過,而到東晉時卻驟然冒出來。根據這種情況。就可斷定它是偽書。如果孔安國真的著了此書,不但從同時的人起,一直到晉初的人,總會有人著錄或提到的。
(二)其書前代雖有著錄,然久已散佚,突然異本出現,篇數及內容與1日本不同者,十之八九為偽。如《鶡冠子》,《漢書?藝文誌》著錄僅一篇,唐朝韓愈看到的已多至19篇,宋朝《崇文總目》著錄的又增至30篇。其實《漢誌》已明說《羈冠子》是後人偽托之書,韓愈看到的和《崇文總目》著錄的,已是偽中之偽了。
(三)舊誌無著者姓名,而後人隨便附上去的姓名,是偽。如《文子》,《漢誌》沒有著者姓名,唐代馬總《意林》卻說是春秋末範蠡的老師計然所作,而且說計然姓章。漢人所不知,唐人反能知之,豈非怪事!其實《文子》本身已是偽書,是竊取《淮南子》的唾餘而成。馬總憑空又添上一個不相幹的作者,也是偽的。
(四)其書原本有前人稱引,而今本與之岐異者,則今本必偽。如《竹書紀年》是晉太康二年在汲郡魏塚發現的,《晉書.束皙傳》曾稱引其文,而今本全無,可知今本必不是晉時發現之本。
(五)從人的稱謂上辨別。如《孝經》一書,有人說是孔子作的,有人說是曾子作的。而《孝經》第一章起首一句”仲尼居,曾子侍”便露出馬腳。若是孔子作的,不應稱其弟子曾參為”子”,若是曾子所作,不應自稱為”子”而直呼其師之字。又如管仲死在齊小白之前,而《管子》書中卻稱小白諡號齊桓公,可證此書絕非管仲自作。又如《元經》一書,說明隋朝王通所作,而書中卻避唐朝的諱,稱戴淵為戴若思,石虎為石季龍。可證非王通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