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曆史文獻的編纂,都有一個過程,盡管這一過程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但大體上都必須經曆下列步驟。
一、選題
文獻的編纂必須經過編前研究,以確定選題。這種編前研究具有兩層意義:一是可以探明選題的價值。如果選題早已有人做出成果,那麼這一選題就失去再編纂的意義了。二是可以由此查清選題的資料基礎。如果一個選題所需的資料十分貧乏,那麼,這一選題再好也無法編纂成功。
選題要有一定的依據,這種依據第一是客觀需要。客觀需要既有現實的,也有長遠的;既有全局的,也有局部的。選題時。要充分考慮現實性和戰略性。現實性就是根據當時國家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工作的現實需要去選擇編纂課題。但考慮這種現實性時也要有一定的預見,因為一個課題眼前也許是熱門。但一兩年後卻有可能失去意義,而曆史文獻編纂是需要一定時日的。少則一年半載,多則幾年十幾年。戰略性是指選題不僅要從現實著眼,更要從長遠的發展著眼。有些選題也許是眼前不需要的,但卻是國家的長遠利益所在,從長遠戰略著眼的選題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第二是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包括兩個內容:其一是文獻資料基礎,即選題是否有足夠的文獻資料可資利用。一個沒有資料基礎的選題,是無法編纂成功的。其二是編者的水平基礎。人的能力和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所以,選題必須量力而行,不可貪大求全。
選題的途徑,主要有下列幾點:其一,廣泛查閱文獻資料索引和書目,尋找文獻編纂的空白點或薄弱環節,了解是否已有自己所選課題的文獻出版;其二,向出版部門或學術機構探詢編纂課題,或調查是否已有自己所選課題的文獻正在編纂或正在出版中;其三,深入閱覽有關文獻資料,在閱覽中發現新課題,或論證自己所定課題是否有編纂成功的可能。其四,通過報刊雜誌了解時勢和社會需要,從中歸納選題,然後從上述三途去加以論證。
二、收集資料
文獻資料浩如煙海,每一編纂課題所用資料隻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這就必須先確定收集的範圍和原則。古今曆史文獻編纂中資料收集的基本原則的”寧繁勿漏”。即收集資料的範圍比課題範圍應廣些,挖掘的程度應深些,采錄的數量也應多些。收集是一項艱巨工作,必須廣泛的搜羅爬剔才能得一鱗半爪,棄其有餘容易,補其不足則相當困難。而任何人都不可能預知其所需資料的準確數量類別,因此,就得使資料具有充分的選擇餘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收集資料要想做到多快好省,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搜羅方法。其一,利用目錄、索引去查找資料。目錄學的任務就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所以,通過目錄、不僅可以查找所需資料,而且可以了解到選題所在學術領域的概況。這是收集資料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途徑。其二,從考古發掘成果中搜集資料。考古發掘往往出土大量文物和文獻,其價值遠遠勝過其他類型的文獻資料。其三,通過采訪調查取得文物和口碑資料。曆代文物很多流落社會各個角落,曆史傳聞、人物行蹤也往於民間,這些隻要通過廣泛而深入的查訪才會水落石出。尤其是近現代曆史文獻的編纂,更要重視這一途徑。其二,通過平時讀書閱報積累資料。近現代一些學者的許多著述就是這樣撰成的,如清人趙翼的《廿二史劄記》、今人童書業的《春秋左傳研究》等,都是讀書劄記的係統化結果。其三,根據文獻征引和注釋去追蹤史料。任何文獻都難免征引他人他書文字,我們既可直接采其征引的資料為己用,也可通過其注解去追蹤尚未掌握的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