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2年第1期)
論部落製度在遊牧民族曆史進程中的作用
安儉
[內容摘要]: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主導地位。但是,畜牧業的發展和對農業的互補作用同樣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交融結合和曆史活動就構成了統一的多民族中國形成與發展的主旋律。本文試圖通過部落製度對遊牧民族曆史進程作用的探究,來揭示我國遊牧民族的社會發展與文化變遷。
[關鍵詞]:遊牧民族部落製度曆史進程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由多民族結合而成的國家。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就其經濟成分而言,主要以農業為主,被視為傳統的農業國家,但是畜牧業的發展和對農業的互補作用同樣也占著重要的地位。因此,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交融結合和曆史活動就構成了多民族中國形成與發展的主旋律。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碰撞閃爍出的火花創造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所以,研究遊牧民族的社會曆史與文化變遷,對新時期加快牧區的經濟建設,提高牧區的人口素質,都有直接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遊牧民族的分布
遊牧民族,是指全部或大部分居民都從事遊動放牧生產的民族。這類民族從形成初期的社會狀況來講,一般是處在原始社會發展階段。但大都發展於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階段。我國的遊牧民族主要是指從事畜牧業的民族。由於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曆史上的中國天然地劃分為農耕區和遊牧區。這一理論在史學界已達到共識。這一地理環境的形成大約開始於更新世紀中期。由於受到氣候的影響,我國出現了一條北起大興安嶺西麓的呼倫貝爾,向西南延伸,經內蒙古東南、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直至內蒙古鄂爾多斯、陝西北部的從半幹旱向幹旱區過渡的自然地帶。這條自然地帶習慣上稱被為農牧交錯帶。在這條農牧交錯帶的北部主要是遊牧區,南部是農耕區。從北起大興安嶺,西南而下,沿陰山、隴山、邛崍山,至雲南省西南的騰衝一線為界,又形成了麵向海洋的濕潤的東部和背靠歐亞大陸的幹旱的西部。東部為農業區,西部主要是草原遊牧區,兼有小塊河穀與綠洲農業區。
由於受這一自然地理環境的限製,中國的遊牧民族主要棲息在北方和西部的遊牧區。遊牧區的緯度相對較高,自然降水較少,不適於發展種植農業。雖有山嶺,但不足以成為遊牧民族往來遷徙的障礙。這裏氣候夏季溫暖,冬季嚴寒,生存環境相對惡劣。遊牧民族順應自然環境,兼以狩獵、畜牧業和采集為生。他們把捕獲的野生食草動物馴化成為家畜,逐水草而居,依四季轉移草場。飼養的牲畜以牛、羊、馬、駱駝等為主。羊分為綿羊和山羊。綿羊源於野生盤羊,山羊源於野生山羊。駱駝有單峰駝和雙峰駝兩種。在我國主要是耐寒的雙峰駝。遊牧民族以乳、肉為食,以皮毛為衣,用發酵的乳製成各種食品和飲料,把皮毛揉製得十分輕暖,用羊毛、駝毛紡成線,織成毯和各種紡織品,或錘打滾拖成氈。他們用氈搭成氈帳以為居處。氈帳易於拆裝,便於轉場遷移。曆史上他們伐木製車,在轉場時用以裝載家用什物,鍛鐵為兵,彎木為弓。形成了以遊牧經濟為基礎的生產、生活方式和部落社會製度。與農業民族相比,遊牧民族在我國占地麵積廣,而人口稀少,農業民族人口多,聚居稠密,而占地麵積較少。農業人口在有數字可統計的近兩千年中,一直占絕對多數,近千年內一直保持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