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中國遊牧經濟現代化進程中的部落製度探究(10)(1 / 3)

按照民族學的原理,民族分為古代民族和現代民族。古代民族簡而言之,就是曆史上存在過的而現在已不存在了的民族,或者是處於中世紀以前社會發展階段的民族。它是相對現代民族而言的。現代民族通常是指現在世界上存在的民族。我國的遊牧民族即包括古代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吐蕃、契丹、女真等古代民族,又包括現代的藏、塔吉克、蒙古、哈薩克、柯爾克孜、鄂溫克、裕固等現代民族。他們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等適合放牧的遊牧區。在曆史上,由於遊牧民族牧區生產的單一性和不穩定性,使牧區對農業區有很大的依賴性;同時,牧區始終保持著部落製的亦兵亦牧的集群社會組織,再加上擅長騎射的騎兵,很容易形成一陣陣的軍事優勢,構成掠奪農業區的威懾力量。當然,農業區也需要牧區的畜力和畜牧產品。正是由於這種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麵的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的互補關係,才使“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你去我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多具特色的多元統一體”。正是基於上述經濟生活的互補作用,在曆史上形成的“絹馬交易”、“茶馬交易”,實際上是以絹、茶為代表的農產品和以馬為代表的畜產品的大交換。這就使農業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經濟生活發生了某些共同之處,形成經濟生活中誰也離不開誰的局麵。

我國地域遼闊,有960萬平方公裏土地,東西跨度達5200公裏,南北伸延約3700公裏,地形複雜,有高原、山地、河穀、平原、沙漠、草原和森林。氣候多樣,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寒溫帶。給各族人民提供了不同的生態環境,也造就了不同的生產方式。

畜牧業地區是指以草原畜牧業為主的地區,位於我國北部和西部邊疆的五大牧區,從大興安嶺西部往南,沿陰山、賀蘭山西北、祁連山東麓和青藏高原,包括12個省、自治區的266個牧區、半農半牧區縣(旗),總麵積達360多萬平方公裏,占全國土地麵積的37%左右。其中,內蒙古、西藏、青海三省區牧區麵積分別占本省區總麵積的66%、81%、91%;新疆、四川、甘肅三省區牧區麵積占本省區總麵積的30%以上。曆史上的遊牧民族,基本上分布在我國現在的五大牧區內,形成了以遊牧經濟為特征的草原遊牧文化圈,並與農業文化圈相融合,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政治上又與中原文化相對峙,如匈奴之於秦漢,鮮卑之於魏晉南北朝,突厥之於隋唐,回紇、吐蕃之於唐宋,契丹、女真之於兩宋,蒙古之於元明等。這種對峙狀況,使遊牧民族在各個曆史時期民族的興衰離合中,總是把本民族的一部分流失在其他民族之中,隨之而來的是把本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寄托於其他民族之中。他們中絕大多數雖然在現代曆史中消失了,但其民族的主體又注入了其他民族,形成新的民族。如吐蕃的主體部分除發展成為今日的藏族外,又同門巴、珞巴、土族等有密切關係;回紇從“內九族”、“外九族”的組成來看,已聯合了北方各民族,隋唐以後,其主體部分發展成為今日的維吾爾族外,又是裕固族的族源之一,另同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有密切的關係。這種民族融合的曆史進程,正說明今天的遊牧民族是吸收和繼承古代遊牧民族的共性,形成本民族自身特征的曆史再現。

二、遊牧民族曆史進程中的部落製度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人類是“從部落發展成了民族和國家”。按其經濟成份,又可分為狩獵民族、遊牧民族、農業民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