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琛
三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181-234),其一生經曆,自陽都而荊襄,而巴蜀、雲貴、漢中,幾乎涉足大半個中國。
到了他的晚年,隨著北伐的連年用兵,在隴原大地上也多處留下了他的足跡。
諸葛亮踏上隴原大地,當然是為了實現他“興複漢室”、“還於舊都”的夙願。而這一方略,又早在他隱居隆中時即已孕育成熟。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僅27歲的諸葛亮就向前來請他出山的劉備提出:
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就是被後人稱為《隆中對》中的一段話,也是諸葛亮隨劉備出山後終生所追求的目標。但因關羽的“大意失荊州”,劉備的伐吳喪命,顯然,這一原定計劃已無法實施。於是,北定中原、興複漢室的重任便全部落在了諸葛亮的身上。而這也就是諸葛亮不得不親率大軍,多次踏上隴原大地的原因。
自公元228年(建興六年)至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的6年間,諸葛亮以漢中為基地,先後對曹魏進行過5次北伐,即所謂“六出祁山”(後人將建興八年即公元230年秋諸葛亮待魏軍於城固、赤阪的一次也計算在內。然此次魏軍數道南侵,半途而返,兩軍並未接觸)。其中,第一、第三和第四次北伐又都是在今天的甘肅境內進行的,因之,這位被後人視作中華民族智慧象征的諸葛孔明,也便與甘肅結下了不解之緣。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揚聲由斜穀道(今陝西眉縣西南)取郿(今陝西眉縣),並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穀(今陝西太白縣境內),以吸引魏軍主力;而他自己則身率6萬大軍進攻祁山,從而揭開了第一次北伐的序幕。諸葛亮的軍隊一路浩浩蕩蕩,勢如破竹,很快便攻占了今甘肅西和、禮縣一帶的祁山地區,並在祁山堡安營紮寨。祁山堡位於今禮縣城東23公裏的祁山鄉,是祁山山脈突起於漢陽川的一座孤峰,四麵陡峭如削,唯西有門可入,能沿曲折小徑攀援至山頂。堡東9公裏處為鹵城(今鹽官鎮),以盛產食鹽著名;堡西南為川口村,是出入巴蜀的隘口。而山頂則為一2000平方米的開闊地,且西南角有洞穴通西漢水河畔,可供軍隊汲水。於是,諸葛亮便在這裏設立了他的北伐軍指揮部,指揮蜀軍繼續北進。
由於諸葛亮出其不意,再加上軍隊的戎陣整齊,號令嚴明,所以蜀軍一路進展十分順利。南安(今隴西縣東北)、天水(甘穀縣東)、安定(鎮原縣南)三郡紛紛叛魏歸蜀,諸葛亮在天水又智收了薑維。一時間,關中為之震動,曹魏朝野恐懼。至此,魏明帝曹睿才恍然大悟,慌忙從洛陽趕到長安坐鎮,並派大將張郃率兵抵擋蜀軍。當時,張郃出兵的路線大體是沿“絲綢之路”的南道東段行進的,即由長安經固關(今陝西隴縣)、大震關(今甘肅清水縣東隴山東坡),越隴山而至今張川縣的龍山鎮、秦安縣的隴城鎮,然後進入天水、祁山一帶。這與諸葛亮進攻關中的路線恰好是一致的。於是,蜀魏兩軍便在這條“關隴大道”上的軍事重鎮街亭展開了一場殊死的決戰。
街亭在今甘肅省秦安縣東北45公裏的隴城鎮,由此往東可越隴山而進關中,往南則可以下天水而入四川,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當年街亭之戰的主戰場就在今秦安縣的隴城鎮(古略陽)至張川縣的龍山鎮(原斷山鎮)之間,即今張川縣的連柯川一帶。其地當清水河(古略陽水)穀地,多為平川,唯東南部有一山突起,東西橫截,不與眾山連屬,名曰斷山(今名龍山),成為街亭防守的前沿陣地。
街亭之戰時,諸葛亮坐鎮西城(即西縣,約在禮縣東麵的祁山與大堡子山之間),而令參軍馬謖為先鋒,率大軍與張郃戰於街亭。
但因馬謖“違亮節度”,“依阻南山(斷山),不下據城”,結果被張郃絕其汲道,“大破之”,街亭失守。接著,魏軍又長驅直入,很快平定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從而令蜀軍陷入了進退維穀的境地。
這樣,諸葛亮出其不意奪取關中的軍事計劃便完全被打亂了。不得已,他隻好帶領薑維等撤軍,並拔西縣民千餘家還於漢中。至此,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北伐遂以失敗而告終。這是諸葛亮首次踏上隴原大地。
關於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這裏有幾點是需要說明的:
第一,諸葛亮為何不采納魏延“十日出子午穀”之計,速攻長安;而堅持“平取隴右”,先奪取天水,然後再從背後包抄魏國。
眾所周知,在一段時間裏,魏延十日出子午穀以襲長安之計被不少人看作是可行的,而諸葛亮拒納魏延之計則被認為是“戰略之失”,是“心胸偏狹”、嫉賢妒能。竊以為,這是對魏蜀兩國的軍事形勢不明且於魏延之計的可行性缺乏論證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