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諸葛亮與甘肅(1)(2 / 3)

蜀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給後主劉禪上《出師表》後不久,即率十萬大軍出師伐魏。蜀軍從成都北上,經劍閣,走金牛道,過寧強,很快便進入漢中盆地。諸葛亮屯兵於沔北陽平、石馬(今勉縣西十裏老城一帶),以漢中為基地,讓士兵加緊休整,積極備戰。為此,他又將第一任漢中郡太守魏延調任丞相司馬,並把諸將子弟也組織起來,往前線轉運糧草。到了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天,諸葛亮見士氣高昂,軍需供應也已就緒,遂決定對曹魏發起進攻。可以說,此時的蜀軍兵強馬壯,糧草充盈,銳氣十足,隻等一聲令下便要殺向敵後了。

而曹魏方麵的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諸葛亮領兵十萬進駐漢中,魏明帝曹睿自然很快就知道了。他開始也同意“大發兵,就討之”,但在聽取了樂陽亭侯孫資的建議後,卻改變主意了。他決定“分命大將據諸要險”(見《三國誌·魏書·劉放傳》裴注引《資別傳》),而沒有采取大力發兵就討的辦法。應該說,這樣的戰略方針是正確的。因為當時從關中通往漢中的道路,無論褒斜道(南起褒中,北麵出口在五丈塬)、儻駱道(即駱穀道,南起漢中洋縣,北麵出口在周至縣西南)還是子午道(南起西鄉縣子午鎮,北口在長安南麵的杜陵),皆是穿行於山穀之中,路既狹窄險要,而且有時還要靠修棧道以行進,大部隊在其中根本無法運轉。尤其對於進攻方來說,不利因素太多。曹操說“斜穀道為五百裏石穴”,其它各道的情況也差不多。而對於守方來說,卻隻要把住出口,“據諸要險”,便可從容禦敵。四道中隻有故道(又名陳倉道)地勢稍平緩,其路線先由褒水穀地東北行,然後往西至鳳縣,再沿故道水穀地東北行至散關,出陳倉,此即劉邦自漢中還定三秦的路線。而魏軍要由此進攻漢中,不僅道路迴遠,而且在穀道的南口也同樣會受到蜀軍的狙擊。所以,魏明帝的策略可謂明智之舉。

從實際情況來看,當時各條道路的北口曹魏確已“分命大將據諸要險”。隻有故道的北口陳倉未充分設防,但不久曹真即命郝昭、王生距守之,並治其城,修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在這種情況下,蜀軍應當如何進攻呢?於是諸葛亮在南鄭與群臣計議作戰方略。而魏延的“十日出子午穀”以襲擊長安之計,便是在這一次的會議上提出來的。究竟是靠奇襲長安取勝,還是“安從坦道”以“平取隴右”,然後從魏國的背後包抄敵軍以取勝?諸葛亮經過慎重的考慮,選擇了後者。應該說,諸葛亮的戰略方針是完全正確的。

首先,諸葛亮將進攻的路線選在比故道還要往西的隴右一帶,這樣既避開了東線敵軍的嚴密防守,同時又能出其不意地出現在曹魏後方,從而使蜀國軍隊在這一地區處於絕對優勢。而且,西線的路況也遠較東線為坦易,這就更易於大部隊的運行和展開,尤其利於“八陣圖”的運用(八陣圖是平坦地區的戰鬥隊形)。前麵說過,自諸葛亮進駐漢中到北上出擊,為時將近一年。在此期間,蜀軍既可以加緊休整,積極備戰;而魏軍也能以逸待勞,加強防守。如十萬大軍勉強走褒斜道或儻駱道或子午道,要麼三路並進,軍力分散;要麼隻走一道,致被守敵扼於穀內。這都是勝負難料的。而“安從坦道”、“平取隴右”,路雖迴遠,但卻可以穩操勝算,“十全必克而無虞”。這對於一生“謹慎”的諸葛亮來說,當然是首選了。

其次,隴右為襟帶、咽喉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蜀軍遲早是應該得到的。古時所謂隴右,乃泛指今甘肅隴山以西地區,這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經之地,也是關中的大後方。而天水一帶又是關中進入隴右的門戶。諸葛亮的“平取隴右”,實際是要奪取以天水為中心的隴右門戶地帶。因為由天水往北,經街亭(今秦安縣隴城鎮)、越隴山,出大震關(今清水縣東隴山東坡)、固關(今陝西隴縣)以達長安,便是著名的“關隴大道”,亦即“絲綢之路”的南線;往南,則由祁山堡(今禮縣城東23公裏)以達漢中或四川,在交通上具有樞紐的作用。所以,隻要控製了天水一帶,便可隨時從背後出擊長安,從而保持戰略的主動性。而這也就是當年的曹操之所以懼怕涼州馬騰的原因。因之,諸葛亮早在《隆中對》中就已經有了“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的設想。再加上當時的隴右是魏國軍力相對薄弱的地帶,而從居民上來說,又屬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數民族與魏國統治集團的關係一直十分緊張,社會隨時都會發生動亂,所以諸葛亮便毫不猶豫地將突破點選在了天水一帶。至於收複之後,諸葛亮自信在處理民族關係上還是有經驗的,他完全可以將不利因素轉變為有利因素,從而使隴右成為他反攻曹魏的前線。

再次,是年北伐的初步勝利也證明了諸葛亮決策的正確性。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紛紛叛魏歸蜀之後,魏明帝曹睿才慌忙從洛陽趕到長安坐鎮,並派大將張郃率兵五萬西上抵擋蜀軍。而諸葛亮早已料到張郃的出兵路線與他進攻關中的路線是一致的,所以事先便派兵把守關隴大道上的軍事重鎮街亭。這一戰略舉措也無疑是得當的。但問題出在諸葛亮的錯用馬謖上。假如馬謖能夠按照諸葛亮的意圖守住街亭,阻住張郃,則第一次北伐的結果也許會是另外一種格局,即使不能完全獲勝,至少也要將戰場推至隴山以東,從而對魏軍形成步步進逼之勢。所以說,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雖以失敗告終,但決不是戰略上的失誤,他所選擇的“安從坦道”、“平取隴右”的方針是完全正確的。至於因某一環節的失誤而導致整個戰爭的失敗,這在古今戰爭史上都是常見的現象,論者決不能以此而對戰略的設計產生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