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的遽然逝世,無疑是一大損失。假使他健在的話,四個月之後,在反抗侵略者的戰爭中,以董、張老搭檔,他們的兩支軍隊必然會緊密地協同作戰,而且“中軍翼長”還會相機調動其他各軍,對全局擘劃運籌,那就會給侵略軍以更沉重的打擊,戰局為之改觀也不是沒有可能。後來的戰爭中,我們看不到榮祿的全盤指揮;繼任者孫萬林,我們隻從史料中見到他鎮壓義和團的記載,很少找到他率部抗擊侵略軍的材料。而且庚子之役之後不久,他的軍隊也就遣散了,在近代史上沒留下多少痕跡。
一位能征慣戰的將軍,驟然逝世於維係國運的反侵略戰爭爆發的前夕,實在是萬分惋惜的事。它使人不禁興起杜詩中所抒發的情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義和團反帝愛國高潮
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是長期以來全國群眾反教會鬥爭的總彙合,是甲午戰爭之後人民反侵略反瓜分鬥爭的高峰。這一運動首先發起於山東。以農民為主體的廣大勞動群眾在各地設立拳廠練習武術,進而設立“壇”,“壇”也是群眾燒香拜神的場所,具有神秘色彩。
其領袖稱為師兄,著名領袖有朱紅燈和本明和尚,他們在茌平、高唐一帶領導反教會鬥爭,後被清朝軍隊鎮壓。1898年,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口號(一說為李來中所提),參加的群眾日益增多。山東巡撫毓賢開始對義和團進行屠殺,但義和團勢力越來越大,毓賢感到屠殺不是辦法,另方麵,他又惡於教會的猖獗,轉而對義和團采取利用的態度。於是義和團在山東得到了大的發展。這就引起外國侵略者的不滿,在美國的脅迫和幹涉下,清廷撤換了毓賢,任袁世凱為山東巡撫。袁世凱果然不負洋主子的期望,帶領其新軍7000人對義和團進行瘋狂的鎮壓,屠刀揮舞,殺人如麻,使山東人民遭受了一場嚴重的災難。義和團有的堅持鬥爭,有的轉移到直隸境內。
於是直隸各地“一倡百和,從者如歸,城市鄉鎮,遍設神壇。”直隸總督裕祿派兵鎮壓,引起更激烈的反抗。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間,義和團在淶水將率兵前來鎮壓的副將楊福同打死。在天津出現義和團的揭帖,其中寫有“殺盡外國人,再跟大清鬧”的字樣。
義和團首領曹福田、張德成率眾進入天津,裕祿已無能為力,不得不改剿為“撫”,對義和團以“禮”相待。清廷對義和團舉棋不定,主剿與主撫的兩派各持己見。刑部尚書趙舒翹奉命考察義和團之後奏稱;“拳會蔓延,誅不勝誅,不如撫而用之,統以將帥,編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氣,化私忿而為公義,緩急可待,似亦因勢利導之一法”。慈禧太後在無可奈何之際,隻好接受這一建議,對義和團轉而采取利用態度,派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剛毅等控製義和團。實際上義和團是許多支,互不統屬,所以有的被清廷控製了,有的仍在自己行動,但他們愛國仇洋的熱情則是一致的(盡管帶有原始的性質)。六月中旬,義和團紛紛進入北京城,焚燒八麵槽和宣武門一帶的教堂和教會醫院,繼又圍攻西城區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區,把反侵略鬥爭推向高潮。全國各地也紛紛響應,在內蒙古、東北三省、河南、陝西、甘肅以及江浙、廣西、貴州等地相繼興起了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是在當時情況下,適應民族反抗情緒的一種組織形式,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和讚助,它在反教會鬥爭中是堅決的,在爾後的反侵略軍的戰鬥中更是英勇的,他們以大刀長矛等原始武器,憑著血肉之軀和神秘色彩,與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軍浴血搏鬥,寫下了一幕幕悲壯的戰歌,他們的愛國精神永遠光耀於史冊。
清廷暫時利用義和團,是迫不得已。用“上論”實即慈禧太後的話來說:“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處處皆是,同聲與洋教為仇,勢不兩立。剿之則即刻禍起肘腋,生靈塗炭,隻可因而用之,徐圖挽救。”這是不打自招的實話。而他們的“挽救”之法,就是先施以釜底抽薪之術,再繼之以屠刀。所以清廷在爾後對義和團的反帝鬥爭處處掣肘、破壞,最終又加之以“痛剿”,直至絕滅而後已。
清廷暫時利用義和團的同時,又出了一個怪胎,就是所謂“東南互保”派,他們主張剿滅義和團,公然與帝國主義妥協。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與各國駐滬領事訂立《東南互保章程》,其中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他們甚至對清朝廷的對外宣戰,也拒絕執行。
而後,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等,都參加了“東南互保”。這樣一來,就使得八國聯軍解除了很多威脅,他們可以置中國大部分地區於不顧,放心大膽地集中力量在京津一帶用兵。所以,所謂“東南互保”,實際上是大大幫了侵略者的忙。
但事後,他們卻被順從洋人意旨的清朝廷目為保國功臣。是非的顛倒,一至於此!
手握中樞兵柄的榮祿,本來是反義和團的,但他處事圓滑,善於觀風使舵,一味秉承慈禧太後的旨意辦事,極會“變色”。起先他在給李鴻章、劉坤一等南方各省督撫的電報中曾經說:“兩宮諸邸左右,半係拳會中人,滿漢各營卒亦皆大半,都中數萬,來去如蝗,萬難收拾。”因此主剿;“現在拳匪之事,惟有急治其標,……蓋我自能剿,則洋兵不敢妄動”。所以,他的武衛軍大多是與義和團為敵的。如袁世凱在山東,專門屠殺義和團,稱得上當時的頭號劊子手;聶士成的武毅軍、孫萬林的中軍以及宋慶的毅軍都接受他的命令剿殺過義和團。但後來,在慈禧太後一時衝動,要榮祿聯合義和團攻打使館時,他也立即遵命照辦,不過暗中打些折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