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弄清具體事實,筆者在甘肅省檔案館查閱了民國甘肅省財政廳全宗檔案,在1號目錄第233號卷內查到了有關這次毀檔事件的確切記載。
遠溯50多年前的抗戰時期,日本侵華飛機曾對西北重鎮蘭州多次進行野蠻空襲。據史料記載,僅1939年12月26日至28日,數以百架計的敵機連續三天對市區進行狂轟濫炸,全城幾乎無處不落彈,市內一片火海焦土,炸塌燒毀房屋不計其數,市民死傷慘重,甚至連市郊一些防空洞也末幸免於難。就在這次空襲中,甘肅省財政廳設在蘭州城南約6公裏的節節溝防空洞洞口被炸,殃及洞內保存的該廳民國前期的部分文檔遭受損壞。
時隔十年後的1943年,節節溝防空洞修複事宜被提到了財政廳議程。但奇怪的是,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對於這筆數額不大的修複費,廳裏卻遲遲拿不出錢來。為此,廳一科於同年6月18日召開本年度工作檢討會商酌此事。職員喬鶴年提議,這筆修複費工料估價需洋錢兩萬餘元,是否將洞內存放的民國十四年(1925年)以前的案卷出售造紙,以所售價款作為修複費。會上采納了這一建議,又對修複費詳加複核。實需一萬元即可敷用。並責成由廳檔案室草擬簽呈,待上峰簽準後施行。19日,喬某將上述檔案依類別逐項抽檢數份,共5類24卷,連同簽呈遞交一科科長陳某,轉呈廳長陳國梁審閱。
同年7月1日,廳長陳國梁正式向省政府主席穀正倫上報簽呈。
原文是:“查本廳節節溝防空洞現存民國四至十四年終並十九年一部分舊卷,於二十八年被敵機炸毀後,各類案卷雖經一再整理,業已脫節不全。且以前軍政、捐稅、雜行各項文卷皆失時效,亦無保存之價值。除有關各項法規及房產、田賦等卷仍全部保存外,其餘舊卷既失時效,而防空洞內又無地堆存,擬請價售造紙。該項價售款,並擬請移作修理本廳防空洞費用。是否有當,理合具卷目一紙,簽請鈞座鑒核示遵。”7月10日,省政府主席穀正倫在這份簽呈上揮筆書寫“如簽”二字。於是由省財政廳演繹的這起毀檔事件付諸實施了。
據省財政廳簽呈所附的卷目清單詳載,這次銷毀的檔案總數為139282件。同年7月21日,由廳庶務股、總務股和檔案室召集蘭州興隴公司及永和、耀華、永興等造紙廠在廳內投標。永興、耀華、永和造紙廠的競標價分別為每公斤案卷17元,17.2元和17.8元,結果,永和造紙廠中標,付款運檔而去,頃刻間化為紙漿。
關於這次毀檔事件的原委,省館檔案記載與作者春浦所述基本吻合。所不同的是,廳長之名後者有誤罷了。但就這次毀檔事件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來看,數量如此之大的有用檔案被化為紙漿,這對研究民國甘肅財政史乃至民國甘肅史,無疑造成了無可彌補的損失。
尤為重要的是,這次毀檔事件,自始至終在合法化的名義下進行,可謂操作程序完備,批準手續齊全。但平心而論,這畢竟掩蓋不了假借合法之名,毀壞曆史檔案之實的本來麵目。其一,毀檔之舉是在檔案被炸4年之後提出的。由此可見,民國政府部門對於如何保護檔案和重視檔案工作,雖早有成規,卻置若罔聞。坐視被炸檔案長達4年之久,而不做任何補救措施,予以修複,反而見利忘義,巧立名目毀壞檔案。其二,盡管這批洞藏檔案確因被炸而受到少量殘損,充其量不過是部分原檔“脫節不全”而已,本不礙大局,隻要搶救修複及時,仍可提供利用。問題的症結是,省廳竟以此區區緣由為突破口,徑請添入“皆失時效“、“無處堆存”等站不住腳的理由,必欲檔於死地而後快。這從一個側麵折射出民國官場視檔案文獻為草芥的輕率態度。其三,作為一個堂堂的省級財政機構,不但不掏分文以搶救破損檔案,反而以毀棄檔案為代價,以換取修複防空洞的經費,真可謂本末倒置。到頭來,數量如此之大的檔案,並未毀於敵手,倒是被毀於檔案管理者之手,這種啼笑皆非的嚴酷事實,實在發人深省。
(《甘肅文史》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