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回族反清英雄蘇四十三(1 / 3)

趙世英

自滿清王朝統治全國以後,為了維護其世襲家天下永久長存勿替,便對全國其他民族,采取壓抑、仇視、挑撥各民族之間的感情,蓄意製造各民族之間的矛盾,相互仇殺的卑劣毒辣政策,使回漢民族相互因仇殺消耗其元氣,使其坐收漁人之利,其中尤對西北回族則更甚。清王朝統治中國268年,製造民族仇恨,西北(特別是甘肅)的回族因正義反抗其封建血腥壓迫,曾遭到了清王朝的極端殘酷血腥鎮壓。僅舉為世矚目,威震全國者就有乾隆年間蘇四十三起義抗清一例。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因伊斯蘭教新舊教派之爭而引起的新教回族英雄蘇四十三反清起義。緣由甘肅安定縣(今定西市安定區)回民馬明心(即馬明星),曾遊西域歸來在青海循化廳(今青海循化縣)後,見西域伊斯蘭教念經全是“朗誦”,而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回族念經則是“默誦”,自己便編印了一部《卯路經》,廣收教徒傳教,改念經“默誦”為“朗誦”,倡導“哲赫忍耶”,與馬來遲倡導的“老華寺”教派互相矛盾,鬧起對立。當時稱馬明心的一派為新教,馬來遲的一派為舊教。其實兩派都是同一的宗教信仰,隻是在內容和禮儀上有點差異而已。於是互不相容,由辯論而爭吵,由爭吵而仇殺。舊教徒赴蘭州訴之於官,清陝甘總督勒爾謹便偏袒了舊教。令安定縣將馬明心及其子、婿一同誘捕,關押在省城監獄(今蘭州市城關區),因此激起了以蘇四十三率眾營救馬明心的反清起義事件。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青海循化廳新教阿訇馬明心的徒弟蘇四十三,為了營救馬明心,正式表明反抗清政府後,率眾起義,便由奇台堡沿大路直取河州(今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於三月十九日攻克河州,殺舊教數百人。循化舊教和土司及各寨主士兵堅守循化城,調西寧清軍將留在循化新教起義軍家屬一律剿捕,壯健者處死,婦孺充軍到伊犁或雲南。蘇四十三獲悉後,越發充滿了對清政府的深仇大恨,在與清軍戰鬥中,殺死了清政府派遣前往“圍剿”義軍的蘭州知府楊士璣、河州協副將新桂及清軍士兵多人。

陝甘總督勒爾謹得知事態嚴重,便偕同甘按察使福鬆率兵赴沙欏鎮(今臨洮縣北)截擊,遂赴臨洮扼守。其認定蘇四十三攻取河州後,驅兵直占狄道縣(今臨洮縣),故錯誤地搶先據守狄道城。二十日撒拉兵自唐王川洪濟橫渡洮河,經中鋪越關山,三月二十四日,義軍由尖山子突至蘭州,占阿幹鎮。二十六日進駐蘭州亂骨堆坪(今蘭工坪),擊敗清軍督標軍,進至黃河邊,斷浮橋,以拒河北清軍。二十七日攻克蘭州城西關城門(今解放門),占據西關清真寺。

義軍呐喊,威逼釋放馬明心。群情激奮,義舉壯烈,連日圍攻內城。

清甘肅布政使王廷讚率官紳拒守,緊閉城門,隻派士兵憑倚城牆上的垛口臨高防守。這時蘭州城內隻有督標兵800餘名,雖調兵出城應戰,但屢戰屢敗。官兵因龜縮城內,望而生畏。

陝甘總督勒爾謹急調各路援軍,馳赴解蘭州之危,最先赴蘭的是甘州提督仁和,但仁和其人尚有民族感,看清了清王朝有意製造回族因宗教之爭而引起的血肉相見,不忍“兄弟鬩於牆”之殘殺,便屯兵金城關,但繪圖議戰而觀望不前。緊接著於二十八日趕到的莊浪連城(今永登縣)土司魯璠,涼州(今武威市涼州區)都司王宗龍二部軍旅來援,魯、王二部渡黃河攻打義軍,其部下士兵300餘人全軍覆沒,王宗龍也陣亡,隻魯璠僅以身免。這時提督仁和仍坐視不進。二十九日固原總兵圖欽保也奉調率部來蘭攻克西關,撒拉兵被迫退守華林山。隨之西寧總兵貢楚克爾,循化各地舊教士兵,西安將軍伍爾泰,陝西提督馬彪等都先後趕到了蘭州。這時各路到蘭清軍已達1萬餘人,而蘇四十三的義軍隻不過2000餘人。陝甘總督勒爾謹也從狄道趕回蘭州,駐軍東郊大教場。勒爾謹見形勢緊急,驚恐萬狀,緊閉城門,坐待外援。甘肅布政使王廷讚隻派甘州提督仁和福鬆派軍把守在城之東南隅,“城內居民日需用水,按時開啟東北城門(今小北街)而取”。形勢緊張,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