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馬仲英與河湟事變(2)(1 / 3)

前已敘明,馬仲英起兵圍攻河州,在當年夏天就被戴靖宇師擊潰退據西鄉,及至馬廷賢加入,東南各鄉一時俱起,氣勢又高漲起來,當時從皋蘭到臨夏去的三條大路,南路由康家崖經三甲集到寧定,東路由漫灘、唐汪川經牛心山到鎖南壩,經常往來不通。由於戰火彌漫,沿途荒亂殘破,不堪入目。北路沿黃河岸經蓮花堡入大夏河的一麵,完全為國民軍所控製。途中村莊多被焚燒,道旁破車病馬,拋擲縱橫;僵斃之民,觸目皆是。軍隊結集之處,難民群集,撮草為屋,借草而臥,情況備極淒慘。南路寧河堡,一開始就被馬仲英部圍攻,隻因漢民在內堅守,始終不能攻下。北路在五六月內,東鄉回民曾馳下南山,襲擊蓮花堡,企圖掘斷交通,衝鋒的凶猛,機槍都失了效力。若不是堡外掘有深廣的戰壕,這一重要據點,幾乎難以保全。從此回軍方麵,除向河州城取包圍形勢外,常在中途襲取國民軍的糧秣,將護糧士兵及送糧腳夫一概予以殘殺。遇操東方口音的,殺死以外還破腹挖腸,用以泄憤。國民軍方麵,則在各路進攻時,遙見村莊,先用炮轟。得一據點,即搜檢住宅,稍有抗拒,即不論男女老幼,一概槍殺。這種報複的凶殘,真是半斤八兩,誰不讓誰。每逢對壘交戰,國民軍以優勢火力壓倒衝鋒,回民以無比勇敢死中求活。這樣就把戰爭膠著在河州周圍,一時無法解決。

這時馮玉祥占有河南,勢力伸向山東,還想北上和奉軍作戰。

戰線拉長了,沒有力量解決河州,隻得派回軍忠實將領馬鴻賓、馬允生回甘,商同劉鬱芬與馬仲英、馬廷賢議和。劉鬱芬為應付環境計,延請鄉紳水梓、張維、喇世俊、魏紹武等和財政廳長張允榮、教育廳長鄭道儒、高等法院院長韓駿傑等,隨同馬鴻賓等前往蓮花堡以馮玉祥代表名義和馬仲英等商訂和平條款。其實劉鬱芬本無言和誠意。馬仲英等亦了解他們隻是暫時緩兵,因而雙方所談條款同樣不著邊際,口舌往返,拖延四五十天。到了蔣介石和張學良妥協,中原不再用兵,馮部得力部隊紛紛西來,完成了進攻部署。十月間,國民軍大舉進攻,吉鴻昌、魏鳳樓、安樹德等部驅走河州北原回軍,一直從河州西鄉抵大河峽,沿路殘酷焚殺,發掘了馬廷勷未盡的窖藏。陳毓耀、劉兆祥、李鬆崐亦從河州城郊進入大東鄉,捕殺了很多戰爭參加者,並在北莊石溝截殺避難婦幼老弱二千餘人,到處搜索藏匿民眾及財物,熏燒崖洞百餘處,焚毀房屋、禮拜寺、拱北不可勝數。河州方麵的事變就在這樣高壓下暫告平息。

五、馬仲英等退出河州,猛撲天水

一九二八年十月,結集在河州周圍的馮部國民軍,在劉鬱芬親自指揮之下,大舉向河州進軍。這時馬仲英、馬廷賢等擁有七八萬人,並且有雄厚的後備力量——聚居在河湟一帶的廣大回民。可是他們以血肉之軀和密集的槍彈炮彈相對抗,同時他們不懂得以少擊眾、以弱擊強的運動戰和遊擊戰,英勇地抵抗了幾次,傷亡太大,果然在很短時間就被迫退出河州。

馬仲英和馬廷賢等退出河州時,內部已意見分歧,馬廷賢想撇開部隊通過藏區逃向四川別謀出路。馬仲英則想回西寧地區繼續抵抗。馬廷賢和馬廷勷弟兄之間也有深刻的矛盾。這時,馬廷勷早已離開甘肅,從四川走南京,投奔蔣介石,和馬廷賢不相聞問。馬麒在西寧暮氣已深,沒有和國民軍戰鬥的勇氣。馬仲英之奔向河州,雖然是由馬麒言語的激發,但馬麒故弄玄虛,對於馬仲英是暗縱明追,希望劉鬱芬給他以處理事變之權。假如劉鬱芬還利用他的話,他是會犧牲馬仲英來鞏固自己的地位的。到了這時,孫連仲部已攻下涼州後進入西寧,馬麒雖然和平交出政權,正在雙方相猜疑中慓慓自危。孫連仲所指揮的高樹勳部在民樂縣的米拉三溝大肆屠殺,又從巴戎縣(即化隆)捕獲了馬仲英的黨羽綽號稱為倉大人、大七棚、八營的幾個人,一律槍決。馬仲英失掉了西寧的聯係,不得不改變計劃突入河州西南的藏族區,出槐樹關走向臨潭。馬廷賢則徘徊岐路,攜帶妻孥財貨緩步蹣跚,而讓部眾先在韓進綠率領下,追隨馬仲英向臨潭、岷縣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