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曰:“萬變煙雲靜裏看,江湖闊處天地寬。手中斑管瀟湘竹,聊當岩淩一釣杆。”其二曰:“溪童磨墨涸前溪,休怨先生價太低。
但願淋漓揮灑去,千門萬戶有雲霓。”其三曰:“過客休嫌價太昂,將來身價要騰翔。不如及早來收拾,到手雲煙四壁香。”從這些詩句中不難看出他那“性情中人”的特質和幽默的性格。
三、致力教育事業,桃李遍於隴上
先父在清朝末年,以翰林院編修而不仕,毅然辭官返裏,從事地方教育工作十五年,期間設塾授徒三年,主講五泉書院七年,任甘肅文高等學堂總教習五年。創建了蘭州第一所小學校,主持和舉辦了一些學社、講習所和專修館,為地方培養了大批人才。其弟子有王烜、楊巨川、水梓、水楠、藺象祖、楊沛霖等學界、政界著名人士;趙元貞、金翼乾等著名學者、教育家;牟蔭梓是著名中醫、書法家;魏振皆則是著名書法家兼詩人等等,真可謂桃李遍於隴上。
此外,他還籌款資助蘭州地區和甘肅六縣學生赴外省進修和深造。
先父非常重視教育事業,他把大半生精力都放在發展教育和培養人才上,1923年撰書於五泉山“望來堂”的一副楹聯說:“正學興廢關世運;斯文絕續在人才。”在《果齋別集》中他還寫道:“國運之盛衰,關乎人才,人才之盛衰,關乎學術,學術純正,才是實學。”
這都充分表達了先父關心國家的命運和重視培養人才的心願。他興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為國家培養治世人才,他在《果齋日記》中說:“學以道為誌,人以聖為誌,”道就是真理,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天地間的大道理,人生的大道理,聖指儒學。還說:“不以孔子之學主持世界,則所謂人道主義無從說起,孔子之學人道主義之極致也。”“隻知利己的人當名之曰人蠹,時時想著利人的人才是人才。”所以他把利人看做是培養人才和治學的一個宗旨,如果人人都具有濟世利人的誌願,就沒有理由擔心天下不太平。因此,他的教學內容,除經史外,還要求學生“欲為異日有用之人,則凡天、算、地輿、軍政、財賦、中外交涉諸大端,隨其所近而專治”(見《果齋別集》)。這就是他所主張的孔學與科學相結合,以“孔學化”駕馭“科學化”造就人才的教育方針。同時他還在《果齋別集》中指出:“隻求其用,而不向此心本源之地痛下功夫,視專業為戈取功名之資本,或者迷失方向,誤用所學,那也是無當於實用的。”從他早年著作《勸學邇言》來看,他要求學生讀書要“推其究竟,融會貫通。”讀史要“設身處地,真識當時事勢,有所論斷。”讀經要“發明經旨,反諸身心,見諸事業。”修養要“寡欲、寡言,剔除雜念,忘懷名利。”做到“坦蕩寬平,心境如光風霽月。”當“理欲交爭之際,必堅持理。”“事必思而後行”,但必須有“剛斷果決之意,慈祥和厚之心。”同時他要求學生要“耐煩、耐苦”,為師要以“熱腸”為本。他說:“人之生也,耐苦耐勞耐挫折,必成大器。經霜冒雪,鬆柏不凋,求梁棟者,故在鬆柏。”可見,他把“耐煩、耐苦、耐挫折”看做是自我鍛煉和培養人才的基本方法來倡導。先父還以“熱腸”二字作為對事對人和為師之本。所謂“熱腸”,就是熱心、熱情、助人為樂。他在任教期間的工作日記中,深有體會地說:
“天地之心,父母之心,君師之心一也,仁而已矣,熱腸而已矣。故為師範生者,不可不知熱腸為教人之本。熱腸而後教不倦。”他常以此自勉勉人,身體力行。在教學方法上,他深入淺出,循循善誘,對待學生既嚴於督導,又和藹可親,因此深受學生們的尊敬。先父對普及小學教育也很關心,1906年他親自創辦了蘭州第一所小學校——兩等小學堂。民國以後,小學擴充為四所,畢業學生約11000人。先生作為一個園丁看到一批批學生長大成才,心裏感到無比的欣慰,他曾借“為兩等小學植花皆活”為題,賦詩表達了這種心情:“頻年隻望爾成才,幸有名花次第開。點綴門牆顏色好,春風從此不虛來。揀得群花著意栽,稱心曾見幾枝開。春風莫惜東皇力,再看淩雲捧日來。”
四、發展地方公益事業,盡力解決群眾疾苦
十九世紀初期,甘肅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經濟落後,民不聊生。先父鑒於此種情況,便立誌創辦地方公益事業,以改善民生。
如1906年整頓皋蘭興文社,創辦兩等學堂。並親自負責,主持教務,言傳身教,培養人才。1912年後,小學擴增至四所,畢業學生達11000人。1910年成立蘭州修學社,負責管理孔廟祭禮和保管淳化閣帖石刻等文物工作。1905年他發起向社會人士募捐,至1911年募得捐款及息金白銀一萬兩,購置印刷機等,創建隴右樂善書局,出版發行了不少有教育意義的書籍,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1915年創立隴右實業待行社,他調查了蘭州地區工商業,根據其資源、資金、技術、銷路等狀況,擬出各業中應緩辦、停辦、改辦、急辦、不可辦而暫時不得不辦等措施。並與江蘇南通著名實業家張謇聯係統籌發展甘肅實業辦法。派人赴上海大生紗廠學習經驗,開辦小型工廠。並向同生火柴公司、隴右化學公司投資入股,以期振興地方工業,改變甘肅經濟落後麵貌。1916年創立全隴希社於蘭州舉院潛園內,其宗旨是寄希望於工、農、商、學各方麵,共同移風易俗,從實際出發,振興甘肅。開辦國文講習所和國文專修館,畢業、肄業學生約200餘人,為地方培養了大量人才。1918年將建五泉書院的款項,成立了蘭州興學社,專管資助蘭州府所屬皋蘭、榆中、臨洮、臨夏、渭源、靖遠六縣的學生赴省外學習深造,為地方培養高等人才。1922年在五泉山文昌宮創辦了五泉圖書館,收集大量新舊圖書,供學人研讀,對提高地方文化素質起了一定作用。1926年創辦豐黎義倉,進行糧穀平糶,賑災救濟。1927年創辦皋蘭同仁局於蘭州延壽巷,舉辦儒醫精舍,開設醫學講習所,為地方培養醫務人員。建立同仁施醫館,延請甘惠廷、藺紫仙等名醫為貧苦百姓免費治病。並對鰥寡孤獨者進行救濟、施舍。以上統稱為“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