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彭德懷與蘭州戰役決戰(1)(1 / 3)

範凡

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大西北舉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戰略大決戰,這就是1949年8月12日至26日進行的蘭州戰役。這個戰役的勝利結束,基本上消滅了從來沒有受到過嚴重打擊,在國民黨軍中戰鬥力很強的馬步芳軍事集團的主力部隊,為大西北徹底解放,甚至全國的解放戰爭順利進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如毛澤東主席預見的那樣,殲滅兩馬(馬步芳、馬鴻逵)主力,西北戰局即可基本解決,“往後占領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省,基本上隻是走路和接管問題,沒有嚴重的作戰問題”(《毛澤東1949年7月23日關於第一野戰軍對胡(胡宗南)作戰及入疆問題的指示》)。

擔任蘭州戰役總指揮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同誌。

這裏記錄的是圍繞蘭州戰役全方位展示有關彭德懷在戰役前後及其戰役進行中的史實掃描。

太原“領兵”,分割“二馬”,“鉗胡”打馬,堅定執行毛澤東蘭州戰役部署,奠定決戰蘭州的堅實基礎蘭州戰役是三年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中央、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的重要戰略部署。

為了實現西北的全部解放,毛澤東針對西北敵軍的特點,製定了一係列的作戰方針、策略、計劃和安排,所有這些都是通過彭德懷去執行、實施和落實的。作為毛澤東的親密戰友和軍事副手的彭德懷,在西北戰場忠實而堅定地貫徹執行了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和指示,立下了不朽的功勳。蘭州戰役的勝利即是典範之一例。

對於蘭州戰役,軍委與毛澤東主席從全國與西北全局出發,首先製訂了“鉗馬打胡,先胡後馬”的戰略方針,隨著西北解放戰爭的進程,而後又製定了蘭州戰役的“分割二馬”和“鉗胡打馬”的戰略戰役方針。

這裏所說的“鉗馬打胡,先胡後馬”,是指第一野戰軍先牽製住青海馬步芳軍事集團和寧夏馬鴻逵軍事集團,而集中力量消滅盤踞在陝西的胡宗南軍事集團;這裏所說的“分割二馬”,是指分割馬步芳與馬鴻逵兩個軍事集團;這裏所指的“鉗胡打馬”,是指鉗製胡宗南殘餘而集中力量殲滅馬步芳與馬鴻逵軍事集團。

為了解決西北解放和蘭州戰役兵力不足的問題,毛澤東特意安排彭德懷接替病中的徐向前指揮太原戰役,要他熟悉準備調往西北的華北野戰軍和第一野戰軍參戰部隊。在戰役結束後,彭德懷帶領太原戰役參戰部隊用於西北戰場。正如1949年3月彭德懷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參加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後,奉命到太原前線召開的兵團幹部會議上所說:“我這次來太原前線辦兩件事:一是總攻太原。

太原敵人城防堅固,我參加此役,主要是學習攻堅戰的經驗。二是來帶兵的。打下太原以後,十八兵團和十九兵團將調西北戰場參加對胡、馬匪軍的決戰,爭取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裏,全部解放大西北。”並指示華北部隊在攻打太原時,注意摸索和總結陣地攻堅戰的經驗。實踐證明,彭德懷的指示在蘭州戰役的城市攻堅戰中得到了應用和實證,成為解放軍戰爭史上城市攻堅戰的一個突出範例。

4月28日,即太原解放後的第四天,毛澤東把彭德懷從太原前線召回到北京,又專門研究了解決西北問題和解放蘭州的方針。指示彭德懷一方麵爭取用北平和平方式解決西北和蘭州問題,一方麵強調必須有在軍事上實行決戰消滅胡、馬主力的充分準備。

彭德懷按照毛澤東的方針、指示指揮作戰,發揮了他高超的政治、軍事藝術才能,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在華北野戰軍部隊入陝後,徹底改變了敵我兵力懸殊的狀況,我軍在西北的五個軍猛增到十三個軍。彭德懷用這些部隊,遵照毛澤東的既定方針演出了西北戰場上威武雄壯的戰爭活劇:“鉗馬打胡”成功地在陝西寶雞地區舉行了扶眉戰役,殲滅了裝備精良的蔣介石嫡係主力部隊胡宗南的四個軍共三萬三千餘人。毛澤東致電嘉勉彭德懷:“打胡勝利極大,甚慰。不顧天熱,乘勝舉行打馬戰役是很好的。”7月19日,彭德懷在陝西寶雞縣的虢鎮文廣村召開的第一野戰軍軍以上幹部扶眉戰役總結大會上,適時地提出了由“鉗馬打胡”變為“鉗胡打馬”,發出向甘肅與蘭州進軍的命令,執行平涼戰役(平涼戰役因敵軍內部矛盾而流產)和蘭州戰役計劃。彭德懷在文廣村幹部會議上說:自太原解放後,中央軍委決定十八、十九兩個兵團進入西北,歸一野指揮。從此,西北敵我力量發生了根本變化。我軍解放西安後,胡宗南逃亡漢中,但用四個軍“固守”在徽縣、兩當地區,目的在於待機北上,並準備南逃。黨中央、毛主席批準了我們提出的蘭州戰役計劃。解放蘭州對解放大西北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此,彭德懷重新調整了蘭州戰役作戰部署:十八兵團六十二軍附第一兵團第七軍在西安、天水一線鉗製胡宗南殘部,並準備追殲南逃之敵。十九兵團(欠六十四軍)為右路軍,由西蘭公路直驅蘭州;第二兵團為中路,經隴縣、通渭西進,與十九兵團合殲蘭州守敵;一軍、二軍攻占天水後,迅速搶渡洮河、黃河直搗青海。十八兵團六十二軍為左路,取道隴西、臨洮、臨夏,向馬步芳老巢西寧攻進,切斷蘭州守敵退路;十九兵團六十四軍在海原、固原地區鉗製寧夏馬鴻逵匪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