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上講,農民軍本來就是光腳不要命的,本就不懼怕那些穿著鞋子的猛人。但是現在看來,這些穿鞋子的不但猛,而且也不怕死了。誰都不怕死,那就看誰能撐到最後了。
最先撐不住的不是那些穿著鞋子的政府軍,而是光著腳的平林兵和新市兵。平林兵領導陳牧和新市兵領導王鳳,在分肉是否公平方麵都是行家。但是,當真刀真槍地要跟政府軍玩命時,他們根本沒有底氣。
他們認為,這場戰役劉肯定撐不住了。既然撐不住了,他們有必要在挨打之前開溜。
此時,劉已經嗅出了彌漫於軍中的悲觀情緒,急得團團轉。急也沒用,必須想辦法。正在這時,一個好消息猶如春風化雨,給劉帶來了希望的甘露。
聯合決定勝利
這個給劉帶來希望甘露的是下江兵,下江兵的首領名喚王常。
王常之前早就想來幫兄弟了,隻是下江兵距離劉部隊較遠,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當劉和新市兵他們在前線跟政府軍火並的時候,王常也在被政府軍追殺。真是天助人也,當劉退守棘陽時,王常終於帶著五千兄弟跑到了宜秋聚(今河南省唐河縣東南)。
在唐河縣北邊,就是甄阜的政府軍。所以,王常這一趟不是趕來看熱鬧的,而是前來助戰的。
劉決定去會會王常。他帶了兩個人出去。一個是劉秀,一個是李通。
李通,字次元,南陽郡宛縣人。李通世代經商,發家甚早,為宛縣大家族。其父李守,時為王莽宗卿師,早年跟國師劉歆學過星象學,所以才有了那句“劉氏當複起,李氏為輔”的禍言。李通策劃造反事泄露後,王莽派人將李守砍了,李通隻好和堂弟李軼一道投奔劉來了。
王常,字顏卿,潁川舞台人。早年為弟報仇,亡命江湖,後參加綠林起義。後來綠林兄弟解散,他自帶一幫兄弟另謀出路。在所有綠林兄弟中,王常是最不容易的一人。王莽的政府軍首先追殺的就是他,他被追得滿世界跑,後來又回頭挑了政府軍幾槍,最後才乘勝挺進到棘陽附近。
劉等人來到王常處,開門見山地道出自己的觀點。他告訴王常,當前敵強我弱,必須聯合作戰。如果大家隻顧各家利益,打各自的遊擊,最終是很難成大事的。
王常若有所悟地說道:“王莽篡漢,人神共憤,當今劉家領導起義兵,我們這些異姓幫你搶回自己的東西,也是應該的。”
劉笑道:“請別多疑。我就先撂下一句話,東西既然是大家一起去搶,將來肯定也是大家一起分,我堅決不會獨自享受大家的勞動果實的。”
王常點點頭,說:“你說的都是大實話。不過這樣,你先回去,我還要跟我屬下的兄弟商量一下。”
王常打發劉等人走後,馬上召集人馬開會。沒想到,部將們意見很大。他們的意思是,最先造反的是他們,吃最多苦的也是他們,兄弟們風餐露宿,為的不就是把自己公司做大做強嗎。現在就憑劉一句話,就要合並到他旗下,這口氣實在讓人難以吞下去。
王常笑了。他很理解部將的心情,從當初的綠林集團,到今天的下江兵,一路走過來很不容易。造反就像開公司,誰都想將公司做大做強。問題是,不是所有想做大做強的公司都能成功。
這成功的條件,必須結合天時、地利、人和。
於是,王常給他們認真分析道:苦力蠻幹,不能成就大事業。想成就大事業的,必須順承天意。天意是什麼,就是民心。王莽篡漢,致天下倒懸,民心思漢猶如洪水奔流。如果以我們這些草根出身的人,去響應天下起義造反,肯定不如劉氏部隊的影響力大。
很簡單,劉氏的店門砸了,但他的牌子還在。劉兄弟乃漢室後裔,如果我們舉他們的旗,弱弱聯合,壯大勢力,成功概率遠比我們自己去造反的機會要大。
經王常這麼一忽悠,下江兵們好像聽出個子醜寅卯。那幫亡命之徒盡管基本大字不識,遠見全無,但都是實在人。用別人的牌子,將自己的蛋糕做大,這是一筆好買賣。於是,下江兵決定投奔劉。
隨著王常的到來,新市兵和平林兵情緒激動,他們決定不跑了,留下繼續戰鬥。劉欣喜若狂,決定犒軍三日。三天後,劉準備分兵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