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分兵,從哪裏進攻?劉是這樣想的:從南陽郡太守甄阜布陣的情況來看,背水一戰,就是力求決戰。要想正麵戰場決戰,他明顯不是政府軍對手。他人少,政府軍人多,他們可都是殺紅了眼的。所以當務之急,就是破解政府軍的陣勢。而破解對方的要術,有一招相當管用。
這就是——偷襲。往哪裏偷襲,劉早已心裏有數。
前麵已經說過,甄阜率十萬精兵渡過潢淳水後,把所有輜重都留在了藍鄉(今河南省南陽市南)。劉盯上的就是政府軍於藍鄉處的輜重。隻要搞定了政府軍的輜重,他們鍋裏無米,心裏難免發慌。然後正麵進攻,即可打亂他們的陣腳,進而消滅他們。
公元22年,十二月三十日。劉分兵一支秘密開拔藍鄉,他們於夜裏向政府軍發動襲擊,把政府軍所有輜重全搶了。
公元23年,春天,一月一日。按漢朝規矩,春天是萬物複蘇之時,不用刑罰,以善待地球生靈。但是,劉要在這一天結束南陽郡太守甄阜的生命。
後人曹操說,兵道詭異無常,兵法教出來的都是書呆子。很明顯,南陽郡太守甄阜就是這樣的書呆子。政府軍擺出的陣勢煞是好看,卻一點都不耐打。劉和王常一道向他們發起攻擊,一下子打亂了他們的陣腳。
在劉的迅猛攻勢下,南陽郡太守甄阜和民兵司令梁丘賜一同被斬殺,給他們陪葬的有兩萬餘政府軍。
殊不知,如果甄阜還能再堅持一下,他可能就獲救了。因為,在他和劉打得正歡的時候,王莽正派一支大軍向宛縣開過來。
這是一支名副其實的大軍。率領大軍的將軍有兩個,一個是大將軍嚴尤,另外一個是大將軍陳茂。
陳茂是個陌生的名字,但是嚴尤就熟悉了。當年,王莽率數十萬大軍要北上攻打匈奴,在諸多將軍當中,力勸王莽節約成本的人就是這個嚴尤。後來,綠林起義,變民於全國如群蜂湧動,勸王莽居安思危的人也是這個嚴尤。
可是,王莽沒有一次聽進了嚴尤的話。所謂忠言逆耳,王莽仿佛就沒長耳朵,聽了當沒聽。結果不聽好人的話很吃虧,亂民越來越多,搞得王莽終於坐不住了。他在情急之下,才不得不派嚴尤出兵奔赴全國滅火。
此時,劉聯軍消滅南陽郡政府軍後,集結的兵力已達十幾萬。事實上,此時天下已經亂成了一鍋粥,數十萬軍隊的多著去了,嚴尤沒有奔別人去,而奔劉這,那是有原因的。
單論造反兵人數,劉是趕不上青州和徐州亂民集團的。那兩個由苦難兄弟組成的集團,人稱赤眉軍,早有幾十萬人了。但是嚴尤認為,那兩大集團都不過是烏合之眾,隻有劉部隊才是毀滅新王朝的重磅擊手。
在嚴尤看來,自古以來,造反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造反。這像一個人一樣,一旦有了理想和方向,就有了力量。如果沒有這兩樣東西,即使有渾身力氣,你也不知道往哪裏使。
不用懷疑,劉的部隊就是一支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造反軍。
嚴尤沒有高估劉,可他並不知道劉為了集團利益付出了多少代價。首先,造反軍領導的選舉,就是個頭大的問題。包括劉在內,很多人都認為,聯軍盟主應該讓劉來當。劉部隊兄弟是這樣認為的,下江兵頭領王常也是這樣認為的。
可偏偏有人說,憑什麼讓劉來坐頭把交椅?
反對劉當頭的人,是兩個黑老大。一個是新市兵頭目王鳳,另外一個就是平林兵頭目陳牧。他們一致認為,劉太強悍,如果選他當盟主,一旦聯軍勢力做大,他們就不好控製,最後話語權可能會旁落,說不定命運也會被邊緣化。
所以為了將來打算,他們必須早作準備。而他們的辦法,就得扶持一個靠譜的、能夠控製的人。
別以為新市兵和平林兵爭盟主,就說他們想當老大。事實上,他們也知道自己不是那塊料。有點造反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個盟主不是由他姓王或者姓陳的人來當,而必須是姓劉的才行。
這不是劉的話,而是王常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