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戰鬥(9)(1 / 2)

實施上述原則的具體方法有:選擇最優秀的部隊組成強大的後衛隊,並由最勇敢的將軍率領,在最關鍵的時刻全力支援,在利用地形時一定要小心謹慎,當敵人的前衛草率行動時,當地形對我方有利時設下埋伏,簡單地說,就是要準備和謀劃一係列小規模會戰。

因為每次會戰的有利條件不同,持續時間也不同,所以會戰失敗後的退卻其困難也是不同的。在耶拿會戰與滑鐵盧會戰中,我們可以看到,當用盡全力抵抗優勢敵人後,所進行的退卻其混亂程度如何。

此外,還有一種主張即分兵退卻,也就是讓軍隊分成各個部分分別進行退卻,甚至做離心方向的退卻。假如隻是為了方便退卻而將軍隊分成幾個部分,它們依然能夠一起作戰,而且始終保持共同作戰的目的,那麼,就不屬於我們這裏要談的問題了。至於其他任何分兵退卻的做法,都是極其危險的,是違背事物的自然規律的,因此也是極其錯誤的。在任何一次失敗的會戰中,軍隊都會處於瓦解狀態,這時,集中兵力是最迫切的需求,此外還要在集中兵力的過程中維護秩序、增加勇氣與信心。在敵人乘勝追擊的時刻,失敗者卻將軍隊分開,想要騷擾敵人的側翼,這完全是荒謬的。除非敵方軍隊的士兵個個都是膽小怕事的書呆子,那麼這種做法才能夠起到作用;假如無法確定敵人有這種弱點,那就不應該采用這種做法。假如會戰後的戰略形勢需要將軍隊分開,以便掩護自己的兩翼,那麼也隻局限於當時的需要,而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此外,即使如此,這也隻能算作不得已的下策;同時,在會戰結束的當天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在科林會戰後,腓特烈大帝放棄對布拉格的圍攻,分三路退卻,他自己並非願意這樣做,而是因為他的兵力部署,以及掩護薩克森的任務使他別無選擇。在布裏昂會戰後,拿破侖命令馬爾蒙向奧布河方向撤退,而自己卻渡過塞納河掉頭轉向特魯瓦,這次行動之所以沒有給他造成不利,隻不過是因為聯軍不但沒有追擊他,反而也同樣分散了兵力,布呂歇爾轉向了馬恩河,而施瓦岑貝格則擔心兵力不足,推進得十分緩慢。

夜間戰鬥

怎樣進行夜間戰鬥?它的特征是什麼?這些都屬於戰術上的問題。在這兒,我們隻將夜間戰鬥作為一種特殊手段來進行考察。

事實上,任何夜間攻擊都算得上是程度較強的奇襲。初看起來,夜間攻擊好像十分有效,因為在人們的想象中,防禦者遭受攻擊是出乎意料的,而進攻者早就做足了準備,對於所要發生的一切了如指掌。兩者的處境截然不同!夜間戰鬥在人們的想象中是:防禦者處於極其混亂的狀態,而進攻者隻要在對方極其混亂的狀態中收獲成果就行了。認為可以經常進行夜襲的往往是那些不指揮任何軍隊、不負任何責任的人,然而在現實中夜襲卻是很少見的。

上述想象都是在這些前提下產生的:防禦者的措施被攻擊者所了解,因為這些措施都是事前計劃的,並且也很明顯,隻要通過偵察和研究攻擊者就能了如指掌;與此相反,攻擊者的措施則是在進攻之前臨時決定的,對方絕對無法了解。但是,並不是完全無法知道攻擊者的措施,也不是完全能夠了解到防禦者的措施。假如我們與敵人之間的距離,沒有近到像霍赫基爾希會戰前,奧國軍隊與腓特烈大帝那樣能夠直接看到對方,那麼敵人的配置情況我們隻能通過偵察和搜索到的報告,以及俘虜和敵探的口中了解到。以這樣的方式了解到的情況往往是不全麵的,也不是正確可靠的,因為這些情報總有一些已經過時,或者敵人已經改變了原先的配置。不過,在以前軍隊采用老式的戰術與野營方式時,要了解敵人的配置情況是非常容易的。幕營線比廠營或者露營更容易識別,部隊有規律地展開橫隊野營,比現在常用的各師縱隊野營更便於識別。即使我們可以看到,敵人成縱隊野營的整個營地,也無法全麵了解他的配置情況。

對攻擊者來說,不但要了解防禦者的配置情況,還要了解防禦者在戰鬥過程中會采取的措施,這些措施不隻涉及射擊的問題。在現代戰爭中,與以往的戰爭相比,這些措施給夜襲造成的困難要大得多,因為在現代戰爭中,這些措施比戰鬥前所采取的措施多很多。在現代戰鬥中,防禦者比過去更能出敵不意地反擊敵人,原因在於防禦者的配置多半是臨時決定的,而不是未來就有的。

因此,在夜襲時攻擊者除了直接觀察以外,很少能夠或者完全無法了解到防禦者更多的情況。

可是,防禦者卻有一個比較有利的條件,與攻擊者相比他更熟悉自己陣地的地形和配置情況,就好像一個人在自己家裏一樣,就算漆黑一片,也比陌生人容易辨別方向。同攻擊者相比,他更清楚自己軍隊的各個部分分配在哪些位置,這有助於他轉移力量或者進行援助。

由此可見,在夜間戰鬥中,攻擊者與防禦者一樣都需要了解情況。所以,除非是有特殊的原因,否則夜間戰鬥是無法有效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