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春天,魏茨澤克才找到機會去哥本哈根作報告。他利用這次機會為海森堡和玻爾會見作了積極準備。
應當時所謂“德國科學研究所”的邀請,海森堡與魏茨澤克於1941年9月一道前往哥本哈根參加會議。但玻爾拒絕出席德國科學研究所的活動,並對海森堡產生懷疑。
玻爾的兒子阿格·玻爾後來回憶說,海森堡與他父親和其他同事談到當時的軍事局勢時說,德國會打贏這場戰爭。其實這一點不奇怪,因為當時德軍已占領了差不多半個歐洲,並正向莫斯科推進。對海森堡來說,他沒法在公開場合懷疑德軍會打敗仗。
最後,海森堡終於找到一個與玻爾單獨在一起的機會。兩人進行了私下談話。現在看來,海森堡多半是接受了魏茨澤克的建議,勸誡波爾不要跟德國公使過不去。這次談話導致了玻爾對海森堡的疑慮,他認為海森堡從一開始就有目的地要將自己引向德方。兩人之間的誤解可能就此深深埋下了。
可以肯定的是,海森堡當時確實談到了原子彈的話題。這個話題之所以如此敏感,是因為海森堡參與了納粹的原子彈製造計劃。因此,海森堡在與玻爾交談時十分謹慎,很多話不能直說,這也因此給玻爾留下這一印象,即海森堡全力以赴地為德國製造原子彈。
事實上,德國當時的情況是,1939年9月,在陸軍裝備局領導下成立了“鈾協會”,研究如何將鈾裂變並用於軍事,但許多技術問題根本沒弄清,如製造一顆原子彈需要幾公斤或幾噸裂變物。此外,德國手裏當時除了有鈾—235外一無所有。
1939年12月,海森堡建立了鈾反應堆基礎理論,後來試驗成功。魏茨澤克的理論也證明,反應堆在運行時可以產生用於原子彈的裂變物質鈈。但是,1939年海森堡得出的結論卻恰恰相反,他認為,自然鈾在獲取核能時不會產生別的主要物質。也就是說,德國除了僅在進行核研究外,並沒有一個關於製造原子彈的具體全計劃。
那麼,海森堡是否真想請教他視同慈父的導師,或者真想與玻爾密謀共同研製原子彈,迄今仍是一樁疑案。但是,玻爾當時肯定是中斷了他們之間的談話,而且氣氛很僵,就像海森堡在結束談話幾分鍾後對魏茨澤克說的那樣:“全弄擰了!”
玻爾在談話20年後寫給海森堡的信中仍能讓人們感覺到,玻爾沒有將海森堡在公開場合與私下談話區別開來,也許,他沒有意識到海森堡對待他的真實想法。直到戰後,魏茨澤克在美國見到玻爾,並問起那次的談話情況時,玻爾仍說:“唉,隨它去吧!我知道,在戰爭期間,人人都是為了自己的祖國。”
那次不歡而散的談話除了說明兩人交流上的失敗外,還說明了海森堡在政治上的幼稚和感情上的一相情願。可能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從一開始,丹麥科學家玻爾就從未把他當成朋友或保護者,而是僅僅把他視為占領軍的代表。
圍繞這個像謎一樣的問題,海森堡的辯護者和譴責者有過激烈的交鋒。
辯護者稱,海森堡從未主動要求去國外訪問。他出使丹麥、匈牙利和瑞士等國,完全是官方刻意安排的。在海森堡被稱之為“白色猶太人”之後,納粹官方安排他出訪,是對海森堡的承認和平反。如果拒絕,將會導致嚴重的後果。海森堡進退兩難,沒有自主權。
對於一些德國人,尤其是像海森堡這樣的非納粹(或反納粹)人士,存在一個道德的兩難選擇——一方麵,他們並不希望希特勒主導戰爭;另一方麵,他們又都是強烈的愛國者,並不希望德國戰敗。對於他們來說,最佳的解決辦法是德國能避免戰敗,軍隊最終能擺脫希特勒的控製。雖然現在看來這個過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但當時這種想法卻是非常現實的。由於納粹的片麵宣傳和有意隱瞞,德國民眾隻知道蘇聯的斯大林搞過大清洗,而對納粹德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卻一無所知。一些高級將領想通過刺殺希特勒來避免失敗。通過與反對派接近的“星期三聚會”,海森堡本人知道這些情況。毋庸置疑,他內心是討厭納粹政權的。在無法推翻它之前,最好是利用它。
反對者則稱,海森堡當時相信德國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勝利,他根本沒有掩飾自己的態度。海森堡的目的至少是勸說玻爾冷靜地對待德國即將獲得的勝利。
對於這一點,辯護者稱,海森堡其實並不希望納粹德國掌握原子彈。經過初步計算後,他就不想再進行下去了。海森堡已經得到了正確的結果,但他沒有向納粹當局講明真相,而是誇大了製造原子彈的難度,因而也拖延了研究進程。
反對者也稱,海森堡並不是不想製造原子彈,他竭盡全力為納粹服務,隻是由於他的錯誤而導致德國的計劃沒有成功。海森堡沒有仔細計算“臨界質量”。按他的計算,製造原子彈需要成噸的純“U-235”,而他估計盟國一年隻能生產30公斤“U-235”。
辯護者認為,這種說法已遭到海森堡本人的有力駁斥。在《部分與整體》中,海森堡對他當時的心態作了很好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