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電影(1 / 1)

第一節電影發行放映

1952年3月,通縣專署慰問革命老區人民,派電影隊來縣內放映電影。次年3月,又特派電影一隊負責薊縣地區的電影放映,均由各村包場,觀眾免費。8月,將電影隊的業務歸薊縣管理。1955年2月,專署電影隊正式移交薊縣。3月,又新建2個電影隊,3個隊開始在全縣範圍內巡回放映,當年放映250場,觀眾25萬人。1958年,建立電影管理組和35mm放映隊。1963年7月建縣電影管理站,到1966年,全縣建立了9個公社電影隊。“文化大革命”初期,農村電影停映,1971年,恢複放映。1978年,社辦、村辦電影隊發展到96個。

1980年12月,經縣政府批準,將薊縣電影管理站更名為薊縣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下設發行股、放管股、機修股和辦公室。到1985年,全縣放映單位有112個,35mm放映機10台,16mm放映機74台,875mm放映機28台。1995年6月,將 “薊縣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改稱為“薊縣電影管理站”,與影劇院合並,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全民事業性質,獨立核算,自收自支,企業化管理。2003年3月,恢複薊縣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機構規格為局屬科級事業單位,經費形式為自收自支,定編10名。2008年5月15日,局黨組研究決定電影發行放映公司與影劇院合署辦公,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原電影發行放映公司6名工作人員工作關係全部轉入影劇院。

電影公司庫存拷貝1019部,其中故事片998部,科教片21部;35mm提包機一台,16mm放映機三台,投影錄像機一台,數字電影放映設備一套,放映大棚二套,鬆花江牌放映車一輛。

在20世紀80年代,電影作為薊縣城鄉主要宣傳和娛樂工具,起到了宣傳黨的政策、教育群眾的作用。但是從1986年,農村電影放映發行工作開始下滑,1987年全縣隻有34個放映單位正常放映,1989年後再度下滑。農村電影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電視的普及和群眾文化生活的內容增多,觀眾分流。

電影發行渠道:一是中影全購拷貝,逐級發行,收入分成。二是省市自購拷貝,逐級發行,收入分成。三是縣購拷貝,自辦發行。四是院線聯合製。膠片種類有8.75mm拷貝、16mm拷貝、35mm拷貝幾種。

在電影發行放映工作中,縣電影公司根據實際情況,靈活使用影片發行辦法,實行計劃供片臨時調劑製。縣電影公司每月下旬到市電影公司排下個月放映的影片、各鄉鎮村電影放映隊每月初到縣電影公司排全月的影片,特殊情況臨時調劑。

跑片製。為了充分利用新影片,使其每天放映兩場以上,在各放映單位之間所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目的是趕時間加場次。

片租製。市電影公司統一供應影片,片租按4∶6分成,市電影公司得六成,縣電影公司得四成;鄉村電影放映隊的片租按場或按天計算。

縣影劇院用的是35mm拷貝,80年代由縣電影公司供片,90年代改由市電影公司直接供片。市、縣片租比例,進口大片為58%與42%;國產新片為五五分成;第二輪片為四六分成;老片為三七分成。

20世紀80年代,為改善農村群眾觀影條件,國家提出從小電影向大電影發展;從室外向室內發展;從條件差向條件好發展(燈光音響的改造)。因此,到80年代後期,8.75mm放映機逐步淘汰。

1992年,國家對電影發行工作進行改革。

1993年,電影放映發行管理公司實行內部承包經營。

1994年,16mm拷貝實行縣級自購。

2002年5月,天津市電影院線成立,薊縣影劇院為其成員。

2004年,為落實農村電影“2131”工程,市電影基金管理委員會無償贈送16mm放映機15台,分別發放到各鄉鎮。

第二節電影院

薊縣影劇院 坐落在漁陽南路10號,鼓樓廣場東南側,建築麵積約4200平方米,1980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1432座席,35mm放映機、提包機各1套。2003年,縣政府統一規劃建設鼓樓廣場,投資1000多萬元對影劇院劇場內部、設備設施和外部進行重新裝修改造,2006年1月19日重新投入使用,現有919個座席,地板采暖,新型鬆花江5505型放映設備一套,35mm放映提包機一套,投影機一台,舞台燈光、音響各一套。

下倉影院 坐落在下倉鎮,建於1981年8月,500座席,有35mm放映機1台,是全縣最早的鄉鎮電影院。現已廢棄。

邦均影劇院 坐落在邦均鎮,建於1984年12月16日,1007座席,有35mm放映機1台,是全縣規模最大的鄉鎮電影院。現為超市。

上倉影劇院 坐落在上倉鎮,1993年建成投入使用,800座席,有35mm放映機1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