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袒:“偏向”會招致怨恨
偏,頗也。從人扁聲。
袒,衣縫解也。從衣旦聲。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所謂偏袒,就指偏向、袒護。
相傳,周勃是漢高祖劉邦手下的一員勇將,此人在軍中威望極高。劉邦擔心有人篡位奪取劉氏天下,因而對周勃厚愛有加,曾對人說道:“安劉氏者,必勃也!”
劉邦死後,呂氏專權,大封呂姓子侄為王,大力培植呂姓的勢力。想到高祖劉邦的重托,周勃決心奪過呂氏的兵權,恢複劉氏的帝業。
經過周密策劃,一天,周勃把士兵們召集在一起,提出了自己誅呂扶漢的主張。他對士兵們說:“凡是擁護呂氏的,就脫掉袖子,露出右臂;凡是擁護劉氏的,就露出左臂!”周勃的話音剛落,兵士們都齊刷刷地露出了左臂,表示擁護劉氏,聽他的指揮。經過周勃等人的努力,很快,呂氏就垮台了。
偏袒的偏是偏向一方的意思,袒是裸露的意思。現在使用這個詞,當然不是“露出左臂”的含義了,而是在它的原意基礎上,引申出“偏向”的意義。
“偏向”這種行為並不值得提倡,它隻會加深人與人之間的怨恨。其實,對任何事情都保持公平公正的態度,不僅是一種品格,還是一種優勢。對一切都“一視同仁”並非是非不分,而是在客觀態度的基礎上,識別一切事物的優劣。一個人能保持這種品格和優勢,那麼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職場中,都能樹立起自己的威嚴和格調,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圈閱:刪繁就簡,不做無用功
圈,養畜之閑也。
閱,具數於門中也。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圈閱”一詞現在已很常用,它給人們的印象是文件已經領導審查,意味著權威。自三國起,我國就有在文件和契約上簽字署名的做法,以表示某人的身份,史書上稱為“押”。唐宋時期,改變了過去署全名的做法,臣僚們在進呈公文或傳閱書牘時,隻書寫上自己的字,表示“閱過”之意。
公元1069年,王安石任參知政事,每天都要接觸大量的公文、呈文。按照慣例,每次閱過文牘後,王安石都要寫上一個“石”字。由於文牘多,他的性子又比較急,且不太注意書寫規範,因此,這個“石”字在寫了一橫一撇以後,幹脆把剩餘的“口”字畫成了圓圈。據史書記載,“他作圈多不圓,往往窩扁,又多帶過”,因此,給別人造成了很多麻煩。為了方便和明顯,在一次議政會之前,王安石將“閱畢”文牘的符號告訴了大家,即一橫一撇後加一個圓圈。事隔不久,他又索性把橫、撇去掉了,僅僅將那個圓圈保留,時間一長,其他同僚紛紛仿效,久而久之便演變成了“閱畢”文件的特殊符號。
時至今日,有些單位仍然流行這種“圈閱”的格式,有人在文件上簽上自己的姓名,然後在上麵畫個圈,表示他已經閱過。
王安石閱卷,僅以一圈表達自己所有的意思,不失為一個減少時間資源浪費的好方法。有些事情處理起來,如果能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就不要走彎路,以免浪費不必要的力氣。古代行文講究“刪繁就簡”,這在生活中也能應用。在處理問題之前,對解決方法和過程進行良好的統籌規劃,就能夠避免做無用功。
犧牲:不做無謂的犧牲,退讓以避鋒芒
犧,宗廟之牲也。
牲,牛完全也。從牛,生聲。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犧牲是指為了正義或者其他的利益而舍棄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在古代,犧牲是指祭祀儀式上的牲畜。
“犧”是指宗廟祭祀所用的純色的家畜,為祭牲之專名。“犧牛”就是純色的牛。《禮記·曲禮下》:“諸侯以肥牛,天子以犧牛。”這是說,古代禮製,祭祀諸侯用肥壯的牛,祭祀天子則要用純色的牛。“牲”指供祭祀的家畜,體全的牛、羊、豬叫作“牲”。對於祭祀祖先的饗宴,不僅要毛色純(犧),而且要整隻的(牲)。從這裏可以看出古人對於祖先的饗宴,是非常隆重而講究的。牲畜,指人飼養的動物,如“家畜”、“農畜”,含義較廣泛。古時有所謂“三牲六畜”。“三牲”指豬、牛、羊,而“六畜”,包括雞、犬、豬、牛、馬、羊。古時常用“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形容農之豐年。據鄭玄注:“始養之曰畜,半用之曰牲。”這就是說,剛開始飼養的牲口叫“畜”,養大而可宰的叫“牲”。
由此可見,“犧牲”的現代義在古漢語中是沒有的,這個現代義是根據古代宰殺牛羊豬以供祭祀這一事引申出來的。
為了正義的事業而犧牲的人有很多。生命固然寶貴,但為了偉大的目標毅然拋棄生命、成就他人的人值得他人永遠懷念。不過,人也不能做一些無謂的犧牲,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做人行事得不償失,就需要退讓以避其鋒芒,他日方可卷土重來,反之,莽撞行事隻會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