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去的人聽見使者對身邊的人說:“魏王儀表固然出眾,可是座旁捉刀之人,看來才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後來,人們稱代人作文為“捉刀”。例如請人代寫文章,就叫“請人捉刀”;替人作文的人,就叫“捉刀人”。現在流行把替考人叫作“槍手”,把請人代考叫作“請槍手”,與“捉刀”的意思差不多。
能假他人之手為自己成事,借力打力,減少自己的內耗,不失為一個成事的好辦法。不過有些事情必須要親力親為,例如身心修養、生活經驗等,隻有自己經曆了、鍛煉了,才能提高自身素質,成就一番事業。若凡事依靠他人,就會變得懈怠,成為一隻寄生的米蟲,待宰待割。
煉:真金不怕火煉,有才能的人經得住任何考驗
煉,鑠治金也。從火柬聲。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相傳南北朝時,佛教興起,統治階級和上層貴族都尊崇佛教,並大興土木,建造寺院。後來唐朝詩人杜牧曾詩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他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的盛況。
道教見佛教發展如此之快,恐其蔓延開來影響道教發展,就起來反對,佛道一時爭鬥不休,兩家決定要真正較量一番,比個高低。出家人都不願意動武,恐傷及性命。最後決定,把兩家的經卷放在火裏燒,看誰家的燒不壞,誰就算勝。
到了比賽的那一刻,佛道兩家各擺好火盆,將佛家的《金剛經》和道家的《道德經》都扔了進去,兩家的經書瞬時都燒成了灰。正在這時,《金剛經》突然變成了一座青底金字的石碑,上麵刻著金光閃閃的經文。大家正在驚奇,忽見《道德經》也變成了兩丈多長的織錦長幅,白底黑字,十分奪目。雙方難分高下,隻好請魏宣武帝來裁決,魏宣武帝說:“真經不怕火煉,兩家各傳自家信徒吧。”後來“真經不怕火煉”這句話流傳了下來,傳來傳去,“經”被傳成了“金”。現在人們用這句話來形容貨真價實的東西能經得住任何考驗。
是金子總會發光,即使是埋於地下,也有被挖掘出來顯露其價值的一天。真正有實力的人,不會懼怕任何考驗。古語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然後才發起於市井,崛起於民間。人們應當著重培養自己的實力,選擇能夠充分展示自己優勢的舞台,拚搏上進,終有苦盡甘來之時。
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得無厭等於自取滅亡
象,長鼻牙,南越大獸,三季一乳,像耳牙四足之形。
貪,欲物也。從貝今聲。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從前有個書生,見路邊有條快要凍死的小蛇,便帶回家悉心照料。開春後,書生將蛇放回山裏,正要回家,忽聽蛇張口說話了:“謝相公救了我的命,我別無報答,隻保佑今年科考相公高中狀元。”
書生果然中了狀元,衣錦還鄉。他來到放蛇之處跪倒在地,口中念念有詞:“多謝蛇仙相助。”忽然,眼前出現一條大蟒,對書生說:“救命之恩,永世難忘,相公若想當個一品大官,可將我的眼珠拿去獻給皇上,定可如願。”書生一聽,心中暗喜,口中卻道:“萬萬不可,萬萬不可如此行事。”蛇仙說:“若不是相公救我,哪有我的今天,快拿去吧。”推辭再三,書生還是動手挖了蛇眼,原來是顆夜明珠。
書生把夜明珠獻給皇上,皇上大喜,馬上封他為一品宰相。不久太後得病,久治不愈。皇上下詔:“誰能治愈太後,官封九千歲。”宰相心裏一動:“若找蛇仙幫忙,定能治愈太後,到時我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九千歲了。”
宰相又找到蛇仙,說明來意。蛇仙見此人如此貪婪,無可奈何地說:“太後的病隻有我的心上肉能治,你來取一點兒吧。”說完張開大嘴,等宰相進去。宰相一聽狂喜,趕緊鑽入蛇嘴,竟欲割下大蟒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難忍,用力把口一閉,宰相就此葬身蛇腹。
“人心不足蛇吞相”這句俗語就由這個傳說而來。它告訴人們,貪心不足沒有好下場。這裏的“相”本來是宰相的“相”,後來被人們傳成了大象的“象”,這種說法更加形象,是說人的貪心之大,就像是小蛇要吞掉大象一般。
利欲熏心,貪得無厭,往往會給自己招來禍患。在物欲麵前,少有人能夠適可而止。人們不是不知道財富會給自己帶來禍害,但財富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人在財富麵前就像中了魔法,不能自已。不過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孟子說過,對於錢財,可以取也可以不取,取和不取的分界,在於會不會損害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越是大利在前,越應該小心謹慎,因為大利背後可能隱藏著巨大的陷阱,一不留神,就會上當受騙,而貪得無厭的結果必然是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