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妙語薈萃,咬文嚼字辨真義(1 / 3)

《論語》無“此”:想要悟道,就要學會低頭

此,止也,從止從匕。匕,想比次也。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相傳乾隆皇帝一次下江南私訪,遇到一個孩童。乾隆問道:“讀過《論語》嗎?”答曰:“讀過。”乾隆意欲考考這個孩童,當即指著牆上“此巷不通”四個大字問道:“你認識這些字嗎?”孩童說:“隻認識三個字。”“哪三個呢?”“‘巷——不——通’,頭一個字不認識。”

乾隆頗覺意外,進而問道:“既念過《論語》,怎麼不認識頭一個字呢?”孩童沉思片刻,滿懷信心地說:“《論語》裏‘不’字有好多個,‘通’字隻一個,‘巷’有兩個,就是不見頭一個字。”隨後,孩子將《論語》中含這三個字的句子流利地背了一遍。乾隆見孩童背誦得如此流利,深為詫異。

回京後,乾隆找來《論語》,認真地查閱了數遍,“不”字隨處可見,“通”字確實隻有一個,“巷”也隻出現兩次,“此”則杳無形跡。

次日上朝,乾隆麵對滿朝文武,問道:“眾位愛卿,你們說《論語》中有沒有‘此’字?”大臣們異口同聲:“哪會沒有‘此’字呢?這是個極為普通的字啊!”乾隆顯出不悅的神色說:“大家都回去查查,誰若在《論語》中找出‘此’字,官升三級!”大臣們煞費苦心,誰也未能查出。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隻要挑好的榜樣學,遇到壞的人和事就比照自己,看自己有沒有,沒有則罷,有則改之。孔子從未強調師長的年齡問題。故事中的孩童,對《論語》甚至比朝廷滿腹經綸的大臣更熟悉,他的認真的精神,叫人不得不佩服。

詩僧布袋和尚曾曰:“低頭方見水中天。”意思是低下頭來便能看到倒映在水田裏的天空。日本有一位禪師說:“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隻不過五尺高而已。而我們這具昂昂六尺之軀,想生存於宇宙之間,隻有低下頭來。”成熟的稻子,總是低垂著頭,人也一樣,要想認識真理,就要謙虛,把頭低下來。

林則徐改對聯:謙虛謹慎終成事業

況,寒水也。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是道光年間進士,頗有才華,做過監察禦史、知府等。後來加入湘軍幕府,做了江西巡撫。他年輕有為、仕途順利,因此有些恃才傲物、目中無人。他曾寫過一副詠月對聯:

一鉤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

聯意是說,一鉤彎月已足以照亮大地,不再需要明月滿輝。後來,這副對聯讓林則徐看到了,就將下聯中的“必”改為“況”,成為“一鉤已足明天下,何況清輝滿十分。”

隻改一字,更有深意,將自高自大的口吻轉變成了淩雲壯誌。沈葆楨明白了嶽父的苦心,心中十分愧疚,立誓痛改前非,謙虛謹慎,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

恃才傲物、自以為天下無敵的人,隻會看到自己的長處,從來不會注意別人。天下之大,能力超過自己的人比比皆是。一個人縱有天才的頭腦和能力,在許多事情上也不一定做得比他人好。須知驕傲自滿使人落後,謙虛謹慎則可以幫助一個人低下頭來,學習更多的東西,能力提高得更快,為成就一番事業做準備。

梁啟超巧用詞語: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

——《周易·係辭上》

清朝末年,維新派領袖康有為過生日。維新派為了宣傳新政,擴大影響,在北京舉行隆重的祝壽儀式,各界人士贈送的壽聯不少。其中有這樣的一副:“國家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上下聯的最後一個字各是“有”和“為”,恰是康有為的名字。這是頑固派故意引用《四書》中“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老而不死是為賊”兩句,以此暗指康有為是妖孽和賊。

維新派人士看後非常生氣。當時康有為的弟子梁啟超不聲不響揮筆題字,分別添在上下聯的下麵,原來的壽聯遂變為:“國家將亡必有忠烈,老而不死是為人瑞。”意思、境界大改,眾人讀罷,稱讚不已。

梁啟超巧用詞語,以頑固派之矛,攻頑固派之盾,當真巧妙。其實任何策略都是為對付別人製訂的,策略要想起到作用,就必須抓住對方的要害。而利用“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方法,既可以省力,又可以製他人於無形,為自己趨利避害。

“虛字眼”的笑話:傳授知識應選擇好的形式

虛,太丘也。昆侖丘謂之昆侖虛、古者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謂之虛。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詞之句語,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疊實字,讀且不通,況付之雪兒乎?合用虛字呼喚。

——(南宋)張炎《詞源》

古時候,一位教書先生給學生講《論語·學而》篇。當講到“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時,教書先生逐字解釋道:“子,孔子;曰,說;學,學習;而,虛字眼;時,時常;習,溫習;之,虛字眼;不,虛字眼;亦,虛字眼;說,高興;乎,虛字眼。”

教書先生講完,隨即問道:“這幾句很簡單,你們聽懂了嗎?”

“聽懂了——聽懂了——”學生拉長聲音回答。

老師聽後,滿臉笑容,隨意指點一個學生說:“你將這些詞連起來講一遍。”

這個學生站起來,搖著身子,晃著腦袋,一本正經地講道:“孔子說,學習虛字眼,時時溫習虛字眼,虛字眼,虛字眼,虛字眼,高興的虛字眼。”

用民間的俗語來形容這位解《論語》的學生,就是“聽三不聽四”。學習最忌諱的是不認真、不分黑白、不辨對錯,最終隻會不知所雲,什麼都學不到。反過來再說教書先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作為老師,非但沒有把學生教明白,反而使其更加糊塗。身處教育崗位的人,應當消除自我中心的意識,將心比心地體會他人的感受,以他人能夠接受的形式傳授知識和經驗。

添“者”加“而”:集思廣益會收獲新的啟發

者,別事詞也。

而,頰毛也。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宋代的範鎮,曾與著名文學家宋祁同賦《長嘯卻邊騎》。範鎮詩成後,宋祁見他破題為“製動以靜,善勝不爭”,驚歎其妙,但是,宋祁還是提出了一點意見:“你寫的賦好極了,隻是破題兩句缺少頓挫的功效,每句內各添一個‘者’字怎麼樣?”

範鎮高興地接受這個建議,於是將破題兩句改成:“製動者以靜,善勝者不爭”。

北宋重臣韓琦,官至宰相,名重一時。神宗即位後,韓出判相州,建“晝錦堂”,歐陽修為之作賦,開頭一句說:“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韓公喜得此記,十分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