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禮時,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賓及受冠者都穿禮服。先加緇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後授以爵弁。每次加冠畢,皆由大賓對受冠者讀祝辭。受禮者拜見其母。再由大賓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稱為“伯某甫”(伯、仲、叔、季,視排行而定)。然後主人送大賓至廟門外,敬酒,同時以束帛儷皮(帛五匹、鹿皮兩張)作報酬,另外再饋贈牲肉。
受冠者則改服禮帽禮服去拜見君長,又執禮贄(野雉等)拜見鄉大夫等。若父親已歿,受冠者則需向父親神主祭祀,表示在父親前完成冠禮。祭後拜見伯、叔,然後饗食。
此加冠、取字、拜見君長之禮,後世因時因地而有變化,民間自十五歲至二十歲舉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後,多移至娶妻前數日或前一日舉行。
“相關鏈接”
蔡順采桑椹
在漢朝有一位孝子叫蔡順,從小就沒有了父親,他服事母親非常孝順。當時是兵荒馬亂的時代,蔡順的母親喜歡吃桑椹,所以他就拿了兩個籃子去采集桑椹。采回來的途中不幸遇到盜賊,盜賊很奇怪:你采桑椹,拿一個籃子就好,怎麼還拿兩個籃子?
盜賊也很好奇,就問他:你采桑椹幹嘛拿兩個籃子?蔡順說因為他的母親喜歡吃甜的,所以他就把采得比較黑、比較紫、比較熟的放一個籃子,給他母親吃;比較紅色、不是很熟的放另外一個籃子,給自己吃。盜賊聽後被他的孝心感動,就把他放了,不隻把他放了,還把山寨裏麵的一些食物送給他。
後來蔡順的母親死了,還沒有安葬,忽然起了火,火勢直逼到他家裏來,蔡順就抱住了母親的靈柩大哭。奇怪的是,火跳過蔡家,燒到別人家去了。
董 卓 的 惡 行
董卓是東漢末年的軍閥,他帶領軍隊來到國都,廢掉了漢少帝劉辨,另立漢獻帝劉協為傀儡皇帝,並從此獨攬朝政,實行他的獨裁統治。
董卓專權期間,欺壓大臣、殘殺百姓、奢侈揮霍、獨裁凶殘,無惡不作,荒淫無度,令人發指。結果,他的暴行使朝中大臣更是憎恨不已,司徒王允等人聯合起來利用美人計一舉將他除掉。
董卓死後,他的家屬也因此受到株連,當時他的母親已經九十多歲了,也被處死。董卓的惡行不僅使其家庭受到牽連,連年邁的老母無法盡享天年,實在是可悲!
“延伸閱讀”
自救小常識
1.應對歹徒
遭遇歹徒時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應對:
(l)發現被歹徒盯上,不能驚慌,要保持頭腦清醒、鎮定。同時,根據自己的體力和心理狀態、周圍情況、歹徒的動機來決定對策。
(2)如果隻是被歹徒盯上,應迅速向附近的商店、繁華熱鬧的街道轉移,那裏人來往頻繁,歹徒不敢胡作非為;還可以就近進入居民區、求得幫助。
(3)如果被歹徒糾纏,應高聲喝令其走開,並以隨身攜帶的雨傘和就地揀到的木棍、磚塊等作防禦,同時迅速跑向人多的地方。
(4)遇到攔路搶劫的歹徒,可以將身上少量的財物交給歹徒,應付周旋,同時仔細記下歹徒的相貌、身高、口音、衣著、逃離方向等情況,待事後立即報警。
(5)應切記,不到迫不得已時不要輕易與歹徒發生正麵衝突,最重要的是要運用智慧,隨機應變。
2.火災脫險
遭遇火災,應采取正確有效的方法自救逃生,減少人身傷亡損失:
(l)一旦身受火災危脅,千萬不要驚慌失措,要冷靜地確定自己所處位置,根據周圍的煙、火光、溫度等分析判斷火勢,不要盲目采取行動。
(2)身處平房,如果門的周圍火勢不大,應迅速離開火場。反之,則必須另行選擇出口脫身(如從窗口跳出),或者采取保護措施(如用水淋濕衣服、用溫濕的棉被包住頭部和上身等)以後再離開火場。
(3)身處樓房,發現火情不要盲目打開門窗,否則有可能引火入室。不要盲目亂跑、更不要跳樓逃生,這樣會造成不應有的傷亡。
(4)可以躲到居室裏或者陽台上,緊閉門窗,隔斷火路,等待救援。如條件許可,可以不斷向門窗上澆水降溫,以延緩火勢蔓延。
(5)在失火的樓房內,逃生不可使用電梯,應通過防火通道走樓梯脫險。因為失火後電梯豎井往往成為煙火的通道,並且電梯隨時可能發生故障。
(6)因火勢太猛,必須從樓房內逃生的,可以從二層處跳下,但要選擇不堅硬的地麵,同時應從樓上先扔下被褥等增加地麵的緩衝,然後再順窗滑下,要盡量縮小下落高度,做到雙腳先落地。
(7)在有把握的情況下、可以將繩索(也可用床單等撕開連接起來)一頭係在窗框上,然後順繩索滑落到地麵。
(8)逃生時,盡量采取保護措施,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用濕衣物包裹身體等。
(9)如身上衣物著火,可以迅速脫掉衣物,或者就地滾動,以身體壓滅火焰,還可以跳進附近的水池、小河中,將身上的火熄滅,總之要盡量減少身體燒傷麵積,減輕燒傷程度。
(10)火災發生時,常會產生對人體有毒有害的氣體,所以要預防煙毒,應盡量選擇上風處停留或以濕的毛巾或口罩保護口、鼻及眼睛,避免有毒有害煙氣侵害。
3.地震防護
在地震發生時保護自己,應當掌握以下應急的求生方法:
(1)如果在平房裏,突然發生地震,要迅速鑽到床下、桌下,同時用被褥、枕頭、臉盆等物護住頭部,等地震間隙再盡快離開住房,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2)地震時如果房屋倒塌,應呆在床下或桌下千萬不要移動,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進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3)如果住在樓房中,發生了地震,不要試圖跑出樓外,因為時間來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辦法是及時躲到兩個承重牆之間最小的房間,如廁所、廚房等。也可以躲在桌、櫃等家具下麵以及房間內側的牆角,並且注意保護好頭部。千萬不要去陽台和窗下躲避。
(4)如果己經離開房間,千萬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東西。因為第一次地震後,接著會發生餘震,餘震對人的威脅會更大。
(5)如果在公共場所發生地震,不能驚慌亂跑。可以隨機應變躲到就近比較安全的地方,如桌櫃下、舞台下、樂池裏。
(6)如果正在街上,絕對不能跑進建築物中避險。也不要在高樓下、廣告牌下、狹窄的胡同、橋頭等危險地方停留。
(7)如果地震後被埋在建築物中,應先設法清除壓在腹部以上的物體;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煙塵窒息;要往意保存體力、設法找到食品和水,創造生存條件,等待救援。
4.洪水自救
洪水到來時,應采用下列方法自救:
(l)受到洪水威脅,如果時間充裕,應按照預定路線,有組織地向山坡、高地等處轉移;在措手不及,已經受到洪水包圍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利用船隻、木排、門板、木床等,做水上轉移。
(2)洪水來得太快,已經來不及轉移時,要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屋、大樹、高牆,做暫時避險,等待援救。不要單身遊水轉移。
(3)在山區,如果連降大雨,容易暴發山洪。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衝走,還要注意防止山體滑坡、滾石、泥石流的傷害。
(4)發現高壓線鐵塔傾倒、電線低垂或斷折;要遠離避險,不可觸摸或接近,防止觸電。
(5)洪水過後,要服用預防流行病的藥物,做好衛生防疫工作,避免發生傳染病。
“原文”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①我 孝方賢②
“譯文”
父母愛護我,孝順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父母討厭不喜歡我,還能一樣的用心盡孝,才顯得難能可貴。
“注釋”
①憎:厭惡、討厭。
②賢:有才能,有德行。
“評解”
父母將子女帶到這個世界,養育教育之恩不能忘記,子女要以感激之心孝敬父母。父母若跟子女相處得很好,做子女的要盡力奉養父母。
如果父母對子女憎惡,作子女的也應該盡到孝道。雖然辛苦一點,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至誠可以感通,可以扭轉家庭不和諧的氣氛,使家庭和睦。
作子女的要包容、寬恕父母的錯誤、偏見、偏愛,千萬不要因父母一時的過失而指責父母。
孝順不分貴賤,不分年齡,隻要能做到體貼父母、關心父母,就是孝順。孝順不是掛在嘴上,而是要落實在行動中,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國學小百科”
中國古代的孝道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養老及送終等。在中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詩經》中則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的詠歎。而關於敬老、養老的專門史料記載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
在西周王朝,統治者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在家孝順父母,至親至愛;在社會上尊老敬老,選賢舉能;在國家則忠於君王,報效朝廷。周代規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級的封建貴族官員,七十歲就要把執掌的政事交還國君而告老還鄉。
周代不僅倡導尊老敬賢的道德風尚,還定期舉行養老禮儀。周代的養老禮儀包括朝廷和地方兩個層次。
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視察學校,親行養老之禮,在太學設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寵禮遇。在地方,則每年都要定期舉行鄉飲酒禮。鄉是周天子及諸侯都城四郊的基層組織單位,以一萬二千五百家為一鄉,相傳天子有六鄉、諸侯有三鄉。舉行鄉飲酒禮時,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享有特殊的禮遇,他們不僅受到晚輩的伺候,還依年齡而別,年齡越大,享用的美味佳肴也越豐富。舉行鄉飲酒禮的目的在於正齒位,序人倫,尊老敬賢,敦睦鄉裏。
周代朝廷對老年人及其家庭實行優惠的政策。《禮記·王製篇》規定,老人五十歲以後,不再服勞役;六十歲以後免服兵役。朝廷還根據戶口冊核查老年人的家庭及其財產情況,規定“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這是說,八十歲老人的家庭可有一子免服兵役和徭役,九十歲老人全家可以免服兵役和徭役,以便讓其家人安心在家服侍老人,恪盡贍養老人的義務。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在尊老敬老方麵,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係、倫理道德觀念和基本的規範。《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麵的大量言論。以致中國人之重孝道,幾乎成了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最大特點。
“孝”作為華夏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念,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曆代帝王的提倡,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後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為“忠孝”的說教;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
自秦代以後,曆代朝廷也都注意從正麵導向,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義傳》,就是表彰孝子,讓他們青史留名。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漢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選拔官員也把“孝”作為一個基本標準。唐朝時,參加醫學、算學、律學考試的人不用讀五經,但《論語》、《孝經》卻不能不讀,類似現代大學的“公共課”;唐玄宗曾親自為《孝經》作注,《孝經》也是《十三經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釋的儒家經典。
到了宋代,我國的儒學倫理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其間宣揚的孝道有的偏離了儒家的基本原則,在曆史上起到了較大的誤導作用。到了清代康熙、乾隆等也極力提倡孝道,他們經常舉行“千叟宴”,頒詔“旌表百歲”,昭示其尊老敬賢的教化,推行其以少勝多的統治政策。
我國曆代的法令也都有類似的規定,凡需贍養老人者,官府可以減免其徭役和賦稅,有罪者可以減輕其刑罰;同時都把“不孝”定為十惡大罪之一,不肯撫養甚至辱罵毆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被官府嚴厲處治,甚至處以絞刑和腰斬。
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對融合代際關係,實現家庭和睦,營造孝親敬老的良好社會氛圍,發揮賢孝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社會意義。完全納入了社會道規範和法律規範的範疇,做到了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已經發展為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
“相關鏈接”
蘆衣順母
在周朝的時候,有個孝子叫閔子騫,他的母親去世比較早,父親娶了個後母,後母又生了兩個弟弟。後母對待閔子騫非常不好。
冬天做棉衣的時候,後母用棉花幫兩個弟弟做棉襖,但是卻用蘆花給閔子騫做衣服。衣服表麵看起來確實很大,蓬蓬的,但卻不保暖。
有一次,閔子騫的父親叫他駕車,因為冷風颼颼吹過來,所以閔子騫一邊駕車一邊發抖。他父親一看衣服都穿那麼厚了還在發抖,父親認為他是故意的,心想你這個行為很有可能會讓你的後母的名節受到損害,人家看了還以為後母在虐待你。所以一氣之下拿著鞭子就抽閔子騫,結果衣服被鞭子打破了,蘆花飛了出來,他父親看了很生氣:這繼母怎麼可以虐待我的兒子?於是氣衝衝的一回家就要把閔子騫後母休了。
情急之下,閔子騫跪到父親麵前,向父親哀求父親不要趕後母走,他說:“母親在的時候,隻有我一個人寒冷,母親假如離去,我跟兩個弟弟都要挨餓受凍。”閔子騫講出這席話,他的父親聽了很感動,氣也就消下來,這個行為更感化了他的後母。從此,閔子騫的後母對待他就像對待她的親生孩子一樣。
王祥解怨
晉朝時候,有個姓王名叫祥的大孝子,年少時沒有了親生的母親。他的後母朱氏,屢次在他父親麵前說王祥的壞話,破壞他跟父親的關係,王祥受盡了委屈,但他並沒有和後母作對,反而是愈加謹慎了。
王祥的後母很喜歡吃新鮮的魚,就叫他去抓魚給她吃,但是那時候天氣很冷,河水都凍成堅硬的冰了,冰天雪地當中怎麼可以得到魚呢?王祥便脫下衣裳,預備剖開冰凍去求魚。由於這分誠心,天地都感動了,忽然冰凍自己消解了,有兩尾鯉魚跳出冰上,王祥拿了兩條魚回去,烹調起來給後母吃。後母又想吃烤黃雀,忽然間又有數十隻黃雀,飛到王祥的帳棚裏來。
後母在很多事上還是百般刁難王祥,王祥並沒有因此而退縮。王祥家裏有株丹柰樹,結了果,後母叫他守著。他的後母跟他說:假如果樹上的果子掉下來,那我就要處罰你。逢著有風雨的時候,王祥就跑出去抱著這些果樹在哭泣,祈求它們不要掉下來。這些丹柰仿佛也有知覺,竟不至跌落下來。
後來王祥長大娶了妻子之後,他的後母不隻虐待他,連他的妻子也一起虐待。不過他的這一分德行已經感動了他的弟弟王覽,王覽是他後母親生。因為王祥的德行,所以弟弟對他非常地尊敬,每次後母在虐待王祥和他妻子時,王覽都會帶著他的妻子一起去幫助他的兄長王祥。
王祥的德行愈來愈好,他的後母朱氏因為嫉妒他,居然要拿毒酒毒死他。結果因為他弟弟王覽事先已經知道了,情急之下,王覽把那杯酒奪過來,當場要幫他哥哥喝下去。朱氏覺得很慚愧,她的親生兒子居然能以死來保他的兄長,於是朱氏就把毒酒打翻了。朱氏從此幡然悔悟,不再虐待王祥了。
[T3王祥]
“延伸閱讀”
粗暴教育不可取
在中國,自古以來家長對孩子最拿手的傳統教育方法就是打。孩子犯了錯,一些脾氣暴躁的家長在恨鐵不成鋼的惱火下,失去理智地對孩子進行打罵,想以此來促使孩子改正錯誤。然而,打罵這種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但不能達到家長的教育目的,而且會使孩子形成說謊、冷漠、孤僻、仇視、攻擊等心理問題,而這,往往會成為日後不良行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也會造成孩子離家出走、上吊自殺等終生遺憾事情的發生。
一、粗暴教育,百害而無一益
有些家長認為罵孩子,可以使孩子克服缺點、糾正錯誤,分清是非,明確努力的方向。但是,打罵本身並沒有指明什麼樣的行為是正確的、應該的,不但起不了教育作用,隨之而來的卻常常是孩子的消極情緒。
在父母的打罵下,性格倔強的孩子容易產生抵抗情緒,產生對父母的對立、怨恨心理,也容易在家長的影響下變得性情暴躁,行為粗野,對同學和夥伴也常以拳腳相向;性格怯弱的孩子則會產生恐懼心理,在父母麵前唯唯諾諾,膽小怕事,沒有主見,隻有服從;而靈活的孩子常用欺騙、說謊的辦法來逃避父母的訓斥、責打。
父母打孩子的結果是家長在孩子心中失去了威信,使孩子覺得父母不可親,對父母疏遠、冷漠,甚至看不起、仇視家長,懷疑自己是否父母親生。由於家長的打罵,這些孩子不可能對父母說心理話,久而久之,他們也就不相信人間有真情了。孩子體會不到家庭的親情和溫暖,就會到社會上尋求寄托,這時,就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教唆利用,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粗暴教育的原因
1.對孩子的期望太高,要求過於嚴厲
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對孩子的期望太高,要求過於嚴厲,特別是學習方麵。這些家長很重視孩子的學習,希望孩子每次都能取得好成績。當看到孩子的成績很差,下降了或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感到孩子辜負了自己的期望,便對孩子進行責罵,嚴重的甚至痛打一頓。還有的家長容不得孩子有什麼錯誤,當孩子做錯了事時,也不給他進行分析,代之的是訓斥或責打
2、家長的脾氣暴躁,對待孩子感情用事
家長打罵孩子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家長的脾氣暴躁,容易激動,對待孩子感情用事。心情好時什麼事都好商量,甚至對孩子的錯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了了之。可一旦心情不好,孩子就成了出氣筒。本來心裏有氣,再看見孩子有錯,情緒一時難以控製,肯定少不了一頓責罵。
有的家長由於工作生活有些不順心,情緒失衡,就容易被激惹,拿孩子撒火。開始時孩子可能會懾於父母的權威而服從,時間一長,就會變為不理不睬,甚至反抗、強嘴,對父母不尊重。到了這個地步,父母再怎麼教育,孩子都不會聽家長的話了。
三、控製情緒,正確教育
家長應該學會控製情緒,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
1、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提出合理要求
無論是讓孩子學做一定的家務勞動,還是讓孩子學習某些文化知識,都要從孩子實際身心發展出發,遵循從易到難的順序進行,不可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把孩子看成“小大人”,過高地要求孩子,這會致使孩子難以接受,逐漸產生厭倦情緒。所以,隻有從孩子的實際水平出發,循序漸進地啟發教育孩子,才能達到教育目的。
2、家長要控製情緒,平衡心態
當孩子犯了錯誤或做出一些令家長難以接受的行為時,有些家長一時過於激動,控製不了自己的情緒,打斷甚至不聽孩子的解釋,就對孩子采取訓斥或粗暴的打罵。
孩子在父母的大吼大叫下,或許會表現得聽話、服從,但這樣的手段會使你逐漸無法控製局麵。初期會讓孩子的受到驚嚇,影響穩定的情緒和心理發育。逐漸就會使孩子有錯也不向家長說,采取隱瞞、撒謊等方法來逃避家長的斥罵,久而久之也會像家長一樣以同樣的手段對待別人。
家長打孩子實質上是教育無能的表現,會把自己最氣憤、最薄弱的環節暴露給孩子,孩子就知道了怎樣能使家長暴怒,那他想氣家長的時候就會如此做。在和孩子的談話中,如果孩子的意見和自己有衝突時,千萬不要失去控製大吼大叫,應該冷靜地分析一下孩子的意見是否正確。如果正確的要給予支持,如果是錯誤的,家長應該在商討的氣氛中給孩子分析,切記不要一味地否定孩子的意見,不然會使孩子養成沉默寡言的孤僻性格。
所以,家長要注意控製自己的情緒,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分析孩子的觀點和看法,那樣就會對孩子多些理解,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完善他的行為和觀念,並理解你的幫助和指令是為他著想。
3、要學會“冷處理”
家長打罵孩子往往是自己急了的時候,因此要學會“冷處理”,所謂“冷處理”就是在自己著急、上火、生氣時不要教育孩子,自己先消消氣,等心情平靜了再教育孩子。而當孩子也處於生氣、激動的時候,也不適宜進行教育,應該等孩子平靜下來再進行教育。這樣才能防止粗暴型教育,冷靜地、客觀地處理問題。
“原文”
親有過① 諫使更② 怡吾色③ 柔吾聲
諫不入④ 悅⑤複諫 號泣隨 撻無怨⑥
“譯文”
父母犯錯,要心平氣和,柔聲細語,態度誠懇勸勉讓他們改正。
父母不聽勸導,要耐心等待時機,如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繼續勸導;如果父母執意不聽,甚至生氣。
此時子女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還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要毫無怨言,以免陷父母於不義,鑄成大錯。
“注釋”
①過:過失。
②更:改變,變換。
③色:神情聲色。
④入:接受。
⑤悅:高興;愉快。
⑥怨:責怪。
“評解”
“親有過”這個“親”字不光指的是父母雙親,也包括所有的親人、朋友,若他們有過失,我們也要去規勸。
規勸時要用真誠的心,把握好時機,並要注意態度、方法、方式,同時還要有耐性。在勸誡對方時要時千萬不要用生硬的口氣和強加於人的蠻橫態度,這樣做往往會適得其反,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在勸誡人的時候,首先要以尊重對方為基礎,選擇在對方心情好時,而且盡量要避開人多的場合,要注意言語要適度,不然會有傷對方顏麵,造成好心辦壞事的結果。
尤其是對長輩勸誡的時候,更應該要注意自己的態度、麵部表情,不能義正辭嚴,臉色凝重,否則會很難讓長輩接受。
所以晚輩在勸誡長輩時要和顏悅色,用婉轉的言語來告訴長輩,給他們以建議,並分析其中原由。長輩聽了你的建議和分析,雖然不能馬上接受,但心中也會留下印象。
“國學小百科”
古代的進諫製度
進諫是中國古代政體下發生的特殊言語行為,進諫運用多種語用策略,實現言語活動中“知識”和“規則”的調整,話語權力的重新分布以及話語角色的變化,並作用於接受者的認知,改變他們對重大事件的單一處理方法。
唐太宗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苦於口”,又“利於病”。
古代諫言君王之非的公文向來不在少數。但效果差別很大,有的被君王采納,導致興利除弊;有的卻適得其反,激使統治者惱羞成怒一意孤行,進諫者也往往落得入獄或貶官遠謫,甚至丟了性命。
所以作為人臣,進諫君王說服人主是一種高明的修辭活動,優秀的進諫類公文大都運用了切合君臣交際語境的說服修辭。
“相關鏈接”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是戰國時代齊國人,身高八尺多,體形容貌美麗。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跟城北的徐公誰漂亮?”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裏比得上你呀!”原來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鄒忌自己信不過,就又問他的妾說:“我跟徐公誰漂亮?”妾說:“徐公哪裏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從外邊來,鄒忌跟他坐著聊天,問他道:“我和徐公誰漂亮?”客人說:“徐公不如你漂亮啊。”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認為不如他漂亮;再照著鏡子看自己,更覺得相差太遠。
晚上躺在床上反複考慮這件事,終於明白了:“我的妻子讚美我,是因為偏愛我;妾讚美我,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讚美我,是想要向我求點什麼。”
於是,鄒忌上朝庭去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說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的國土方圓一千多裏,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後、王妃和左右的待從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沒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國的人沒有不想求得大王的;由此看來,您受蒙蔽非常厲害。”
齊威王說:“是這樣!”於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級大小官員和老百姓能夠當麵指責我的過錯的,得頭等獎賞;書麵規勸我的,得二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評論(我的過錯)讓我聽到的,得三等獎賞。”
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言規勸,官門口和院子裏象個鬧市;幾個月後,偶而才有人進言規勸;一年以後,有人即使想規勸,也沒有什麼說的了。
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拜。這就是人們說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別國。”
李世民勸父
在隋唐之際,當時因為天下很亂,唐太宗的父親李淵帶著軍隊南征北討,當時唐太宗年紀很輕的時候。
有一次,就是連夜拔營要攻打另外一個地方。唐太宗考慮到這樣做很危險,因為可能後麵有埋伏,前麵不但不能得到勝利,可能後麵又被圍剿,這是非常不利的。李世民就一直勸他的父親不可以這樣做,但是他的父親都不聽。接連勸了三次,李淵都不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