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入則孝(3 / 3)

第二天整個軍隊就要拔營了,這個時候,李淵突然聽到帳外有人放聲大哭,他很是奇怪,李淵出帳一看,原來是他的兒子李世民就在這個帳篷外麵嚎啕大哭,哭得非常傷心。李淵就問李世民出了什麼事,唐太宗這個時候就對他父親做最後一次的勸解,說他為什麼哭泣的原因。他希望能阻止父親的這一項軍事行動,但是父親不能采納,他非常的傷心,非常的難過。

李淵一看如此情景,看到兒子堅持要勸誡他,便聽了兒子的勸告,改變了行軍計劃,這才使軍隊不至於造成危難。

[T4李世民]

黃泉相見

在周朝時候有個君主叫鄭莊公,他跟他的弟弟發生了衝突,因為他的母親對他的弟弟比較寵愛,甚至於支持他弟弟,並幫著他弟弟跟他作對。所以鄭莊公對他母親非常地生氣,在氣頭之下就講了一句話,“我跟我母親不到黃泉不相見”。意思就是,這輩子死都不願意再見他的母親了。鄭莊公這句話講完,很後悔,因為收不回來了。因為他是一國之君,一言九鼎,說話要算話,結果後來真的都不再跟他母親相見了。

鄭莊公這樣的情況,被他的一個大臣孝子叫穎考叔看在眼裏。穎考叔考慮到如果一國的國君都不孝母親,那全國的風氣很有可能就瞬間在變壞,所以他覺得有必要進行勸諫。

這一天,穎考叔就拿著禮物送給鄭莊公。按照當時的禮儀,臣子隻要給送國君東西,國君一定要回禮,一定要請他吃飯。

在吃飯的過程,穎考叔就坐在那裏把很多很好的食物都放到另外一邊去。鄭莊公愈看愈覺得好奇,就問他:“我賜給你的食物,你為什麼不吃?”穎考叔就說:“我從小到大,所有好的食物一定是我母親先吃,我才吃;而我的母親從沒有吃過君王您賞賜的食物,所以我要把它包回去,我母親吃剩了我再吃。”穎考叔的這一片孝心,使鄭莊公很感動,他就說:“唉!你都有母親可以孝敬,寡人現在都沒有母親可以孝敬。”

穎考叔就說:“大王你絕對可以馬上孝敬你的母親,因為我已經找到一個地方,它有個山洞通往地底下,那個地名就叫‘黃泉’。您跟您的母親隻要相約在那裏相見,你再把她接回國內來,那就可以了。”

於是鄭莊公就跟他母親在這個“黃泉”相見了,之後就用很隆重的禮把他母親接回國都。

“延伸閱讀”

說服人的技巧

心理學家認為,要爭取別人讚同自己的觀點,光是觀點正確還不夠,還要掌握微妙的交往技巧。心理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許多增強說服力的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有7種。

1. 建立信任

信任是進行說服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任何說服都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樣一個十分有利於公司發展的方案,如果領導信任你,他就容易接受;相反,如果領導不相信你,那麼,他就難以接受。一個正直誠實的人往往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

2. 雙贏原則

任何的提議提案必須為對方帶來好處,而且在提議中不能包含對方所不喜歡的內容。

3. 選擇合適時機

時機的選擇十分重要,要注意避免選擇在幹擾較多的氛圍中進行說服,要避免選擇被說服對象情緒反常的時候(如極度興奮或沮喪),通常,我們會選擇在對象心情舒暢、精神狀態良好的時機。

4. 魔術公式

1930年卡耐基組織專家、教授、學者進行研究,在長時間的討論下,一個符合心理學法則又能引導人們行動的說話結構終於誕生了,即魔術公式:

第一步,說你的實例的細節,生動地說明你想傳達的意念;

第二步,以詳細清晰的語言,說出你的重點,要聽眾做什麼;

第三步,說出聽眾這麼做的好處。

5. 抓住對象拒絕的主要矛盾

對象如果對你的提議否決,那是因為他有所顧慮,要想說服他,就直接有效地解決他內心的真正顧慮,這樣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6. 充分運用數據,事例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甚至提供書麵資料,會使說服變得非常的輕鬆。所以在說服中盡可能地運用數據、事例絕對是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7.有效運用體態語言

就是肢體對於作用對象的開放形態和封閉形態。所謂開放形態就是做出動作或姿態把對象包納進來,比如,雙臂環張做擁抱狀;所謂封閉形態就是做出動作或姿態把對象排除在外,比如,很典型的動作就是雙臂懷抱於胸前。

我們在說服時,應當采用開放形態的體態語言,盡量促使對象采取開放式的體態,往往會有好的效果。

“原文”

親有疾① 藥先嚐 晝夜侍② 不離床

喪③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④

“譯文”

父母有了疾病,熬好的湯藥,子女一定要先嚐,是否太涼或太熱,而且要晝夜服侍,不離開父母的床塌。

當父母不幸去世,要守喪三年,在此期間,因思念父母常常悲傷哭泣,自己住的地方要改為簡樸,並戒除酒、肉的生活享受。

“注釋”

①疾:疾病。

②侍:陪伴侍侯。

③喪:守喪。

④絕:斷絕。

“評解”

當父母生病的時候,為人子女應該給父母請醫生,為父母端水送藥,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若父母生病嚴重,就要時刻守在床前服侍父母,聽父母的召喚,並細心觀察父母的情況,防止發生意外。這個時候正是子女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時候恰恰能反映出作子女的是否真的孝順。

如果父母不幸離開了人世,子女在給父母辦喪事時,一定要盡到為人子女所應該盡的禮節。這體現在要用父母所信仰、所期待的喪禮來置辦,而並不體現在花錢的多少和形式的隆重上。按照父母的遺願去辦理,才最能體現子女對父母的尊敬與追思。

家裏若有父母剛剛過世,子女此時的生活應該簡樸,穿著要樸素,要日日為父母祈禱祝福,並時時想到和父母在一起的難忘的日子以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才不枉父母對子女養育、培養的恩德。

“國學小百科”

古代的喪葬文化

1.喪葬的起源

原始社會的喪葬,是原始宗教最常見的表現形式之一, 是死人崇拜(或者說是祖先崇拜)的體現和人們對靈魂世界的理解,屬於原始社會中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原始人有了靈魂觀念之後,又從靈魂觀念發展為鬼魂觀念,這一時期的原始人便產生了對死人的崇拜,即鬼魂崇拜,從而自然而然地出現了一套送鬼魂和安葬死者的禮儀。

2.墓地製度

(1)墓地製度的起源

墓地製度源於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居室葬”。當時,人們一般居住在自然洞穴裏,這樣洞穴也成為死者的墓地。從目前我國的考古資料來看,最早的墓地發現於北京周口店山頂洞。當時的北京猿人將洞穴中的上室作為生者的居所,下室為死者的墓地。

把墓地選擇在人類居住的洞穴或屋內,既反映了遠古人類在情感上不願離開死者,並設法保護死者的屍體免遭自然力的破壞與野獸啃齧的觀念;另一方麵又反映了原始人的深層意識,即害怕死者的靈魂出來幹擾危害生者,於是極力地討好死者。

(2)氏族公共墓地

到了新石器時代,墓地製度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即由舊石器時代盛行的“居室葬”發展為氏族公共墓地。氏族公共墓地製度是人類社會在新石器時代極為盛行的一種墓地製度。每一個氏族部落不僅都有自己的公共氏族墓地,而且墓葬方向也基本一致,墓坑排列整齊。氏族公共墓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態和社會意識,是氏族血緣觀念的集中體現之一。

(3)家族墓群的出現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在氏族墓地內出現了相對獨立的家族墓群。這表明擁有私產的父係家族已經崛起,並成為以原始共產製為基礎的氏族社會製度的分裂力量。

當時人們認為:人死之後肉體雖然腐爛消滅了,但靈魂還在。他們幻想靈魂回到祖先那裏,在另一個世界過著生前一樣的生活,不僅需要吃、穿、用,而且也需要役使奴隸。因而,在安葬時將死者生前的東西用來隨葬,以此炫耀和突出本家族在氏族中的顯貴地位。於是,就在氏族墓地內出現了相對獨立的家族墓群。

3.墓室形製

我國史前時期的埋葬形式(即墓室形製)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洞穴土葬墓;

(2)平地土葬墓;

(3)長方形土坑墓;

(4)方形土坑墓;

(5)帶木棺或木槨的土坑墓;

(6)石棺墓;

(7)甕棺墓;

(8)帶墓道並有封門的土坑墓;

(9)圓形土坑墓;

(10)積石塚。

“相關鏈接”

漢文帝侍母

漢文帝劉恒是曆史上有名的仁孝皇帝,他侍母嚐藥的故事,在後世廣為流傳。

漢文帝堅持以仁孝治理天下。平日,他身體力行,每天都向母親問安,如果公務不很繁忙,文帝還要特別抽出時間,陪伴在母親左右。在文帝心中,始終把侍母盡孝當作是自己生命中的大事。隻要母親身心安泰,自己也會感到莫大的快樂。

日月如梭,母親開始日漸衰老、孱弱。文帝不免擔憂起母親的身體。一天,母親不幸病倒了,文帝請來最好的醫生給太後診治,宮廷內外也都為盡早醫好太後的病而各盡所能。文帝焦急萬分,他深恐母親一病不起,甚至會離自己而去。他時刻牽掛著母親,已經放心不下宮女們的照顧。隻要完成公務,文帝便會徑直來到母親寢宮,守護在母親床前。看到母親憔悴的麵容,文帝食不甘味,夜不能眠,他親自為母親端水送藥,一心想著讓母親盡快好起來。隻要母親感覺好了一些,文帝心中就感到無限的喜悅。

在侍奉母親的三年裏,身為一國之君的漢文帝,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即使在休息時,文帝也從不寬衣解帶,生怕在母親呼喚時,由於自己一時的怠慢而無法應母親之需。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文帝還學習所用湯藥的藥效、劑量,而且牢記於心。對什麼時候用藥,如何熬製才能充分發揮藥效等等,他都能恰當地掌握。母親每次服藥前,文帝必會親自先嚐,品一品熬煮的濃度是否適當,溫度是否合適,然後再囑咐進行調製調溫,直到適宜母親服用之後,才放心地端給母親。母親在文帝三年如一日的侍奉護理下,終於有了好轉。

文帝對母至孝,帶動了良善的社會風氣。他還廣納諫言,廢除因誹謗而處以死刑的懲罰,在收成差的年份減租減稅,惠賜天下孤寡。在位二十三年,不管是宮室、苑囿,還是車騎、服禦,文帝從來都沒有增添過。他仁慈恭儉,以敦倫盡分,崇尚簡樸示範天下,自然得到萬民愛敬、海內殷富、遠者悅服、天下大治的盛景。

[T5漢文帝]

黔 婁 嚐 糞

庾黔婁是南北朝時南齊人,字子貞。他被派到孱陵去當縣令。可是到任還不到十天,就感覺心裏忐忑不安,感覺家裏有什麼事發生。黔婁心想一定是家裏有不祥之事,便要辭官回家。衙門裏的人聽說後,覺得辭掉官職很惋惜,便說:“你要是不放心就先派個衙役回家看看。”“要不然直接把家人接到這裏。”但是黔婁一想到家中年邁的老父親便毅然決然的謝絕了眾人的好意,馬上起程。他路上不敢耽誤片刻工夫,日以繼夜的趕路。終於趕到家。

真的不出乎預料,他的父親生病了。身患痢疾,臥床不起,剛開始兩天。他看到臥床的老父親說:“是我沒有照顧好您,都是我的責任啊!”然後黔婁不顧路途的疲勞立即去找最好的醫生來為父親診斷病情。醫生告訴黔婁說:如果你想要知道病情的嚴重與否,你就要去嚐嚐他的糞便味道如何,到底是苦還是甜。如果是苦的,就很容易醫治;如果是甜的就不好了。在場的家仆都覺得這樣會很為難。

可是黔婁聽說後,想都不想的便嚐了。當場的人都深深的被黔婁的孝心感動了,有的還在一旁輕輕抽泣著。黔婁感到一絲甜味,這說明父親的病很嚴重,就憂心如焚。

他更加盡力的侍奉父親,白天親自服侍,到了晚上就向著北鬥七星磕頭祈求,希望能以他自己的身體代替父親承擔病情,希望以他的生命來換取父親的存活。每天如此,迫切地向上天禱告,頭都磕破了。

但是黔婁父親的病很嚴重,過了不久,就過世了。黔婁在守喪期間非常的哀痛,,他幾乎沒有辦法承擔父親的過世,他身體就在這時非常脆弱,可見他喪親悲痛之深。更為重要的是黔婁為了能趕快回家看父親可以放棄官職,完全拋棄名利,一點兒都不留戀,這是一般人無法做到的,可見黔婁對父親孝敬的至誠。

“延伸閱讀”

如何照顧臨終病人

通常,病人進入瀕死階段時,往往否認自己病入膏肓,希望有治療的奇跡出現。當病人得知病情確無挽救希望,這個時候,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寧、避免騷擾,親屬隨時地陪伴,給予精神安慰和寄托,病人親屬和護理人員都要盡量給予病人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們無痛苦地度過人生最後時刻。

1.為臨終病人提供舒適的治療環境

為臨終病人提供一間特殊的病房。盡量把臨終病房布置成家庭化,使病人有住在家裏的感覺以減少恐懼感,增加安全感,從而有利於護理人員對其生活和心理護理。最大限度地為病人創造良好的休養、治療環境,讓病人在舒適的環境中度過最後時光。

2.實施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

在臨終階段,病人心情複雜,心理壓力大,很想知道自己的真實病情。雖然我國實行的是醫療保護性製度,但對臨終病人這樣的特殊患者,隱瞞和欺騙會對病人的生活造成不良影響。

作為護理人員應該選擇適當的時機,以真誠的態度告訴病人實情,這樣病人既能正視自己的病情,消除猜疑心理,又能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

與此同時,護士要及時了解病人真實的想法,幫助病人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引導和鼓勵病人麵對現實,樹立信心,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也要生活得更充實和更有勇氣。

通過及時的溝通、交流和心理疏導,也可以讓病人及家屬做到心中有數,有利於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這樣不僅增強病人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安全感,而且可穩定病人的情緒,提高其抗病能力,延長生命時間。

3.以照料為中心

對臨終病人來講,治愈希望已變得十分渺茫,護理人員應加強生活護理,幫助病人提供舒適的臥位,定時翻身,以減輕病人的痛苦和不適;勤換衣服,保持床單、被褥幹燥,預防並發症的發生;幫助病人定時打開窗戶通風換氣,保持室內適宜的溫度和新鮮的空氣;減少噪音等不良因素的刺激。雖然無法控製病情的惡化,但護理人員可以讓病人在沒有痛苦、麵帶微笑地走向另一個世界。

4.維護人的尊嚴

患者盡管處於臨終階段,但個人尊嚴不應該因生命活力降低而遞減,個人權利也不可因身體衰竭而被剝奪,隻要未進入昏迷階段,仍具有思想和感情,護理人員應維護和支持其個人權利;如保留個人隱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參與醫療護理方案的製定,選擇死亡方式等。

5.尊重和滿足臨終病人的權利和需要

護理人員應該充分尊重病人的權利,最大限度地滿足病人的各種需求。因為他們即將告別人世,許多要求對他們來說僅僅是最後一次,所以,護理人員應以高度的責任心,深厚的同情心,用溫和的語言、微笑的麵容、紮實的護理技能、耐心的疏導、周到的服務來關心病人。根據病人的需要能隨時給予幫助,讓病人感受到被關心和愛護,從而建立融洽的護患關係,使病人的心境處於治療的最佳的狀態。

服務於病人,最限度地滿足病人的需要和尊重他們的權利。對病人提出的問題應逐一解答,對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應給予滿足,對病人的隱私應該充分尊重。這樣,病人感到自己仍然在被人們所關愛和尊重,產生心理平衡,增加愉快心情,從而讓病人帶著尊嚴和滿足走向生命的終點。

“原文”

喪盡禮① 祭盡誠② 事③死者 如事生

“譯文”

辦理父母的喪事要完全按照禮法去辦,祭祀要虔誠,對待去世的父母,就如同他們在世間一樣恭敬,才是真孝順。

“注釋”

①禮: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

②誠:真實的(心意)。

③事:侍奉。

“評解”

在祭拜剛過世的父母時,要恭恭敬敬,猶如父母還健在,並沒有離開自己,絕不要因為父母離去而有所改變,讓父母在天之靈也能得到寬慰。為人父母的,你能這樣做給你的子女看,讓他也能了解什麼叫對父母的禮敬。

人要以感恩的心去感激祖先,感激過世的父母,並深刻提醒自己不要給祖先、給父母丟臉,如果用這樣的心去祭拜過世的人才有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要覺得他的精神常在左右,時刻不忘記父母的教誨,並稟承父母所教,代代相傳,這樣才不辜負父母的養育之恩。

“國學小百科”

古代的祭祀

以下九個是古代納入國家祀典的比較重要的祭祀。

一、祀先代帝王

《禮記·曲禮》說:“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對於“有功烈於民”的先代帝王,如帝嚳、堯、舜、禹、黃帝、顓頊、契、冥、湯、文王、武王等,都要舉行崇祀。後來,受祭享的先代帝王人數越來越多。

秦始皇在巡遊天下、經過名山大川時,曾經祭祀先代帝王。他到雲夢,望祀虞舜於九嶷山,因為相傳虞舜死後葬於九嶷。他到會稽,會稽有大禹陵墓,於是祭祀大禹。後來曆代帝王出巡,多仿效秦皇,途經先代帝王陵廟,皆有祭享之禮。

二、祀先聖先師

祭祀先聖先師是立學之禮,禮經並未實舉其人。漢魏以後,逐漸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或者以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代確定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從此以後不再變更。對於孔、顏,曆代帝王益封爵,贈諡號,直至用天子之禮樂優加尊崇,祭祀典禮極為隆重。

《禮記》所載立學祀典,不過“釋奠”、“釋幣”、“釋菜”三項。“釋幣”,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幣(帛)奠享,這不是常行之禮。“釋奠”,是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而沒有屍。“釋菜”,是以菜蔬設祭,為始立學堂或學子入學的禮儀。唐、宋以後一般隻用“釋奠”禮,既作為學禮,也是祭孔禮,儀式則日趨繁瑣。

三、藉田與享祀先農之禮

《禮記》有“天子為籍千畝”,“天子親耕於南郊,以供齋盛”的記載。籍,就是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的禮儀。農神,也稱“田祖”,又稱為“先嗇”,漢以後通稱“先農”,認為就是教民耕作的神農氏。藉田在春天舉行。

四、親桑與享祀先蠶之禮

天子藉田,王後就去采桑養蠶。漢代已有此禮儀,皇後率領公、卿、列侯夫人到東郊苑中采桑,並以中牢羊、豕祭祀蠶神——苑窊(wā)婦人和寓氏公主。當時,宮中蠶室養蠶在千薄以上(薄是養蠶的竹簾),蠶絲由織室紡織,用作祭服。魏晉以後,親桑禮與藉田親耕禮比附,遂相應地建造了先蠶壇,又有皇後“采桑壇”。

五、享先醫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將三皇定為先醫,令天下郡縣加以祭祀。明、清沿用其製,皆在皇宮內太醫院設殿享祀。每年仲春上甲日由皇帝遣官或太醫院正官主祭,全體醫官陪祀。

六、五祀

五祀指祭祀門、戶、井、灶、中溜,也有作戶、灶、中溜、門、行的。五祀與五行、四季、五髒等搭配,春祀戶;夏祀灶;季夏之月(六月)祀中溜,中溜即中室;秋祀門;祭井也在冬季。漢魏時,都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之月“臘五祀”,總祭一次。

七、高禖

高禖(méi)是乞子之祀。古代相傳,簡狄吞鳥卵,而生契。契是商民族的始祖。高禖是求子之祭,在玄鳥由南方北歸之日舉行,可能與此故事有關。一說高禖之神是女媧。清代學者王引之認為,“高”是“郊”的假借字,所以祭於郊外。看來,高禖是遠古婦女乞求生育之祭的延續和發展。 高禖之祭,設壇於南郊,後妃率九嬪等參加。

八、儺

儺(nuó)是驅除疾疫之禮,《周禮·夏官》有“方相氏”,蒙熊皮,以黃金為四目,著玄衣朱裳,執戈揚盾,率百隸而於季春、仲秋、季冬三時為儺禮,索室驅疫。東漢時,儺禮在臘日前一天舉行,也稱為逐疫。

九、蠟臘

蠟(Zhà)、臘本是兩種祭祀,蠟祭百神,為報答一年來恩佑之功;臘,原寫作“臘”,祭先祖、五祀。有人認為這是同日異祭;有人則認為是同祭異名。按《禮記·郊特牲》“天子大蠟八”,蠟祭八神都是與稼穡年成有關的神。臘祭則是用狩獵獲取的禽獸祭享祖先。雖然兩種祭祀起初並非一事,大概因為它們都是歲末的合祭,後來便混為一談了。

“相關鏈接”

董 永 賣 身

傳說在漢朝的“千乘”地方,有一個人叫董永的人,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家境又十分貧寒,他同父親相依為命。

董永自幼非常孝順父親,他每天跟隨父親一道去田裏耕地,都盡全力地去做農活兒,以分擔父親的辛勞,從來不把自己當作小孩子看。每次在回家的路上,他也總是讓辛苦了一天的父親坐在鹿車上,自己卻拖著疲軟的雙腿跟在後麵步行。

後來,父親不幸過世了,一貧如洗的家裏沒有條件來安葬父親,孝順的董永隻好打算出賣自己的身子,以換取安葬父親的費用,使父親能夠早日入土為安。一位樂善好施的員外聽說董永的情況後,被董永的孝心所感動,便拿出錢來資助董永辦理了喪事。董永也承諾:為父親守喪後,一定去員外家裏做工報恩償還。

轉眼三年時間過去了,守喪期滿的董永遵守著先前許下的諾言,前往員外家裏去做工。路上,在一棵大槐樹下,董永意外地碰上一位女子,自稱隻身一人無家可歸,情願與董永結為夫妻,一同去員外家裏做工還錢。麵對無依無靠的女子,董永也隻好答應帶她一同前往員外的家裏。

看到董永二人的到來,員外感到十分奇怪,問道:“先前我不是已經給過你錢了嗎?”董永趕緊深施一禮回答說:“是的,員外,承蒙您的恩惠,我已經安葬好了父親,並守喪三年期滿。雖然我是一個貧賤之人,但也想盡自己的全力來您家裏做事,以報答您的深恩厚德。”

聽過董永的回答,員外明白董永報恩的用心,但是看到董永身邊的女子時,不免又疑慮地問道:“你來做事還錢倒是可以,這位女子又能做什麼呢?”因為在路上,女子已經告訴過董永他可以織布,所以董永便回答說:“她能織布。”員外聽過之後非常高興,也想成全董永報恩的一片真心,便對他們說:“那好,你們二人就為我織百匹布作為償還,然後就可以回自己家了。”於是,董永二人就留在了員外的家裏,開始織布。

本來百匹布並不是很簡單的事情,需要很久的時間才能完成,可是沒有想到,董永在女子的幫助下,竟然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輕而易舉地全部完成了。如此驚人的速度,使員外感到非常驚奇,見他們已經完成了約定,也就送他們二人離去了。

當董永懷著對女子的無限感恩與喜悅,走到他們原來相遇的那棵槐樹下時,隻見女子停下腳步,向董永施禮告辭說:“我是天上的織女。是你的至誠孝心感動了天帝,他特讓我來幫助你。”說完話,她就淩空而起,瞬間不見了蹤影。

“延伸閱讀”

如何文明祭祀

在這個文明和諧的社會,對已故的親人、祖先,我們該以怎樣的形式去寄托哀思呢?首要做的就是要文明、安全,還要不迷信,其實為故去之人祭祀,主要是來表達我們的思念之情。

那怎樣做才不失文明,又比較安全呢?

一、平安祭祀

中國幾千年來留傳了在祭祀故去之人時,在墳前燒紙錢、點煙花蠟燭,但這種古老的形式存在著很大的隱患,因為墳地幾乎都在郊外或山地等,而這些地方又多是樹木枯枝,若不小心,就很容易隱起火災,所以在祭掃的時候要盡量不帶這些易燃物品,若是帶了這些易燃物品,也要小心,一定要確保將所有燒祭品燒淨,火完全熄滅再離開。

二、文明祭祀

所謂文明就是不封建迷信,環保綠色祭祀。那怎樣做才是文明、環保、綠色祭祀呢?其實祭祀的形式很多。

1.網上祭祀。網上有很多專門的祭祀網站,市民可在那裏焚香、叩拜、留言,表達內心的思念。雖然一切都是虛擬的,但絲毫不影響感情的真摯。

2.植樹祭祀。通過植樹來寄托對烈士和先人的哀思,想念故人時,還可以在樹上係一朵白花表達感情,一方麵滿足了群眾的祭祀心願,另一方麵也為改善當地的自然環境,為綠色環境添磚加瓦,豈不是一舉兩得。

3.鮮花祭祀。在墓前放上一束鮮花,靜靜默哀幾分鍾,為另一個世界的親人送上祝福;也可在親人祭日當天,買一盆蘭花、菊花擺放家中以表哀思,還淨化空氣。

4.河燈祭祀。夜晚,把一盞盞點著蠟燭的小紙船放入河中,送走先人的“靈魂”,也帶去人們的思念和祝願。

5.風箏祭祀。將先人的名字寫在紙條或風箏上,讓風箏帶著飛入天際,表達對逝者的懷念。

寄托哀思不拘泥於形式,讓生活充滿鮮活的色彩,畢竟也是先人對後人的希望。在社會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應該提倡文明祭掃活動,讓不文明的陋習遠離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