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①至② 惜③此時④
“譯文”
為人子應早起,晚上晚些睡,歲月不待人,把握光陰及時努力。
“注釋”
①易:容易。
②至:到達。
③惜:愛惜。
④時:時間。
“評解”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關於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很多,人生隻有短短的幾十年,在這短短的幾十年裏,還要拋除睡覺、吃飯的時間,還有多少時間是在學習呢?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在小的時候就要養成珍惜時間,晚睡早起努力讀書的好習慣,給自己立個遠大的誌向,並為之去奮鬥努力,這樣才能對得起父母的養育之恩,對得起老師的培育之情。
不要為自己不想學習不想做事找理由,從前有懶惰之人為不想讀書找借口:“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日蚊蟲冬日冷,收拾收拾待來年”,每一年都是這四個季節,那什麼時候才是讀書的時節呢?如果轉換一下思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那麼何時何處都是讀書的好時節。
時間不會因為一人的虛度而停滯不前,因此一定要珍惜時間“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國學小百科”
古代記時的方法
1.地支紀時。古人將一晝夜分成十二時辰,這十二時辰與十二地支相對應。
子時:子夜23~次日1時
醜時:1~3時
寅時:3~5時
卯時:5~7時
辰時:7~9時
巳時:9~~11時
午時:11~13時
未時:13~~15時
申時:15~~17時
酉時:17~~19時
戌時:19~~21時
亥時:21~~23時
2.更鼓紀時
古代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醜時為四,寅時為五更,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鍾,所以每更裏的每點隻占24分鍾。
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鍾,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鍾,即2時36分。
漏壺也是古代計時的工具。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裏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鍾。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鍾。
“相關鏈接”
司馬光的警枕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從小聰明過人,被譽為“神童”,但他從不驕傲,學習十分勤奮、用功。當老師講完一節課後,司馬光會關上門,聚精會神地背誦老師教的文章,直到滾瓜爛熟為止。正因為這樣,司馬光對所讀過的書才能夠終生不忘,這對他的事業起了很大的幫助。
司馬光做了官後,仍然從繁忙中抽時間讀書。司馬光奉旨編寫《資治通鑒》,為了能很好的完成這部書的編寫,他就用圓木做了一個枕頭,取名“警枕”,意在警惕自己,切莫貪睡,責任在身。他枕著這個枕頭睡覺時,隻要稍一動彈,“警枕”就會翻滾,於是立刻坐起來,繼續發奮著述,不敢耽誤。就這樣堅持不懈,孜孜不倦,夜以繼日,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資治通鑒》這部三百多萬字的巨著。為後人做出巨大貢獻,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一生精力,一生心血,
《資治通鑒》記載著一千三百多年的曆史,上起戰國、下止五代,曆代興亡,善可為法,惡可為鑒,可為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起到了巨大的借鑒應用。
“延伸閱讀”
珍惜時間 愛惜生命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和生命是相依相存的。魯迅先生說:“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保爾·柯察金曾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隻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是應當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如果不懂得珍惜時間,就如同不愛惜生命。這就說明了珍惜時間的重要性。
時間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它卻是有限的,因為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要珍惜時間,珍惜屬於自己的分分秒秒。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是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流年似水,稍縱即逝。
珍惜時間,要從今天做起。因為昨天已經過去,惋惜也無法追回;明天尚未到來,與其坐待,不如奮起;而今天就在眼前,抓住了今天,既可以彌補昨天的不足,又可以提前迎接明天的晨光。如果用一條鏈環把昨天、今天、明天連接起來,那麼,今天就是其中心環節。我們要珍惜每一個“今天”,盡量壓縮生活中每一分的“時間開支”,每當翻開日曆的時候,要意識到不能讓嶄新的這一頁成為空白。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是吝嗇的,也是慷慨的。它從不多給誰一分鍾,也不少給誰一分鍾。勤勞者能讓時間留給自己是一串串豐收的果實,懶惰者時間留給他們隻有一頭白發,兩手空空。贏得了時間,就贏得了財富。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拋棄他。珍惜時間,時間會把你的生活打扮的分外美麗,浪費時間,時間會將你的的人生變得暗然失色。
時間不能“增產”,卻可以“節約”;它不因人們的主觀意誌而拉長,卻可以因浪費而縮短。時間猶如一位公正的匠人,對於珍惜它的人,它會在你生命的碑石上鏤刻下輝煌業績;而對於那些胸無大誌的懦夫懶漢,時間卻像一個可憎的魔鬼,難以打發。總之,誰對時間越吝嗇,時間對誰越慷慨,要時間不辜負你,首先你要不辜負時間;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在人生的旅程中,最寶貴的卻又是時間。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都很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應好好地珍惜時間,創造自己的生命價值。
明天還沒到,昨天早過了,我們能確有把握的就是今天了,我們隻有把隻爭朝夕的精神利用到每分每秒中,把有限的生命,投到無限的生活、工作、學習中去努力拚博,這樣才不愧對此生。
“原文”
晨必盥① 兼漱口 便溺回 輒②淨手
“譯文”
早晨起床後,務必洗臉、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一天之計在於晨,這便會有一個好的開始。大小便後,一定要洗手,才能確保健康。
“注釋”
①盥:音guàn,洗漱。
②輒:音zhé,立即,就。
“評解”
俗話說“病從口入”,一個人從小就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每天清晨起床後,一定要養成先洗臉刷牙的好習慣,不要牙不刷臉不洗就去吃飯,這不但不衛生的,還為疾病的侵入埋下了隱患。
個人的衛生也會影響到個人的形象問題,早晨是一天中良好的開端,若起床後蓬頭垢麵,沒有個好的精神,那這一天就會無精打采。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有個健康的身體,不但有利於自身的發展,還可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國學小百科”
古代的廁所
在《說文字釋》中詮釋“廁“字時說,”廁,言人雜在上,非一也……言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清也。”可見古人對大小便很講究。廁所的設置完全是為人所方便,保持環境清潔衛生。
春秋末期《墨子.備城門》等篇中有“溷則城下積不潔之處”。“溷”字在古漢字中就是豬在圈中的意思,所以說在春秋時期及以前的廁所,連高官貴人的廁所也是設在豬圈內的。漢代《說文》一書中稱“豬圈為廁也”,就是說豬圈和廁所並無什麼區別,可以混為一談。
考古學家從眾多漢墓出土的陪葬品中,就發現多件豬圈、廁所一體式的陶器模型,廁所與豬圈為鄰,可以想象,這種落後的布局必然是臭氣熏天、蠅蟲肆虐的世界。即使是達官貴人也不得例外。
在南宋的《齊東野語》中,就羅列了曆史上許多王侯顯貴在廁所遭受不測的事例。如秦朝著名宰相李斯,在廁所遇到一大群老鼠的圍攻,漢代皇妃賈氏在宮內廁所也與豬遭遇過,更有甚者晉景公姬獳感覺肚子發脹,去廁所方便,結果卻不慎跌進糞坑而死,這是曆史上第一個殉難於廁所的君主。由此可見先秦廁所的簡陋。
到漢朝宮廷就開始用玉製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後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衛生用具,就是人們俗稱“馬桶”和“尿盆”。在我國宋代吳百枚的《夢梁錄》中也提到過馬桶:“杭城戶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隻用馬桶,每日自有糞人擔去。”馬桶最初的形狀是便於騎坐,後來才改成了圓桶狀,另外,還有筒形和鼓形兩種,高度都基本適宜於人坐著大小便。清朝時,皇帝都不去屋外上廁所,要“如廁”時,就由太監把馬桶送進屋來,馬桶用銀或錫製成,四麵是木架坐凳式,桶內盛有香碳灰.以便掩蓋“天子”的排泄物,其舒適和衛生水平則提高多了。
“相關鏈接”
王安石的衣著
王安石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不過他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不講究衣著的衛生。他不愛洗澡,不愛洗換衣服,總是髒兮兮的。
有一次,皇帝召見王安石和幾位大臣一起商議國家大事。談話的時候,一隻虱子從王安石的衣服領子裏爬出來,爬到了他的臉上。皇帝看到後,偷偷地笑了,可王安石一點也不知道,後來這件事成為人們的笑談。
還有一次,他與眾人去洗澡,這時候其他人對與他的邋遢也早有所聞,但是不知是真是假,為了試探他。便將他的衣褲偷偷藏起,這時他的衣褲已經是十多天沒有換過了。而洗澡之後,王安石拿起便穿,一點也不知道被人換過!可見他是多麼不在意自己的著裝以及形象。
“延伸閱讀”
保持身體健康的秘訣
任何時候,生活沒規律,疾病就會走近你,幹擾你的正常生活,給你的身體帶來傷害,嚴重的甚至奪走你的生命。那怎樣才能保證身體健康,讓不疾病有機可乘呢?
1.養成吃早餐的習慣。早餐是激活一天腦力的燃料,不能不吃。許多研究都指出,吃一頓優質的早餐可以讓人在早晨思考敏銳,反應靈活,並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有吃早餐習慣的人不容易發胖,記憶力也比較好。
2.多吃果蔬。多吃蔬菜水果的人,可以減輕癌症與心髒病的風險。把蔬果放在最容易看到、隨手就可以拿到的地方,也可以把蔬果切丁,提醒自己多吃蔬果,當做點心,代替那些會令自己發胖的餅幹、零食。
3.每日運動30分鍾
研究表明,每天運動30分鍾就可以從中得到諸多的好處,包括:預防心髒病、糖尿病、骨質疏鬆、肥胖、憂鬱症等,甚至可以讓人感到快樂,增強自信心。
4.。戒煙
戒除吸煙的習慣,不僅對自己的健康有利,對全家人都有好處,因為吸二手煙對健康的危害更大,吸煙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頭號健康殺手。而孩子往往是二手煙最大的受害者,超過四分之一的嬰兒猝死是因為吸入父母二手煙吸煙引起的。
5.吃飯時把電視關掉
研究兒童肥胖和收視習慣的學者發現,兒童在吃飯的時候看電視,通常會容易導致肥胖,且會延長收看電視的時間高達70分鍾。所以不管大人或小孩,吃飯時,最好關掉電視,專心地吃飯,好好享受桌上的食物。
6.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室內最好的消滅病菌的方法就是通風,在陽光和空氣流動的作用下,病毒甚至在幾分鍾內就會被殺滅。因此建議大家要保持室內通風,盡管天氣冷,室內也要保持良好的空氣流通。
7.多溝通。美國心髒病權威歐寧胥曆經數十年研究發現,擁有親密關係可以預防與減緩心髒病,甚至可以提供生命堅強的抵抗力。不管外在生活多麼多采多姿,每個人都需要擁有可以打開心扉,分享心事的親密關係。所以不管多忙,每天也要和家人聊聊天,滋養彼此的親密關係。
8.保證好的睡眠。好的睡眠品質比睡眠時間的長短更重要。睡眠好才會有精神投入到工作中,若躺在床上還想著工作的事情,那就很難入睡。不防可以用用數息法,想象自己呼吸時,把負麵的情緒吐出去,然後把正麵的能量吸進來,這樣反複幾次,直到心情平靜,全身心放鬆,漸漸入睡。
“原文”
冠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②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③ 致汙穢
“譯文”
要注重服裝儀容的整齊清潔,出門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係好,襪子要穿平整,鞋帶應係緊。
衣、帽、鞋襪都要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能亂扔亂放,否則會造成髒亂,使用的時候不方便找。
“注釋”
①冠:帽子。
②履:鞋。
③頓:放置。
“評解”
一個人的儀容衣著代表一個人的形象,不怕自己有不好的容貌,但一定要有個整齊的穿著。出門前一定要先對著鏡子從頭到腳照一下,看看哪裏不合適,這樣做不僅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的一種表現。
衣服的選擇也要慎重,尤其在公共場合,要穿得大方得體,避免穿奇裝異服和過於裸露的衣服,不方便且不說,同時給人以輕浮之感,也容易招致人的非分之想和騷擾。
物品的擺放要有固定的位置,一個人若從小就沒有一個良好的習慣,東西隨便亂扔亂放,不知道幹淨整潔,等到急用時卻找不到,到處亂翻,那他日後不論是生活或工作也會很邋遢,很混亂,從而影響到生活的質量和工作的效率。
“國學小百科”
古代的冠服
冠服製度初步確立於夏商時期,至周趨於完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冠服製度進一步納入禮治範疇,成為禮儀的表現形式,充分反映了封建的等級製度。
在戰國時期,服飾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就是深衣和胡服的岀現。始皇帝建製百端,衣冠即其一,也是在原製度上有所強化尊卑而已。漢初承秦製,大體沿襲,直至東漢明帝時,始參照三代與秦的服製,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別等級主要標誌的冠服製度。服飾整體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麵深刻影響,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各民族服飾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服飾第二次大變革。當時一些少數民族開始穿著漢族服飾;廣大漢人也逐漸穿著少數民族服飾。從此,原有的深衣形製在民間日益消亡,胡服開始盛行。
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與常服同時並行。法服即傳統的禮服,冠、冕、衣、裳之類的;常服又稱公服,即一般性的正式場合所穿著的衣服。由於唐代處在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文化交流中采取廣采博收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服飾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南北交流)不同,這次是東西交流。
宋朝服飾大體沿襲隋唐舊製,但因宋長期處於內憂外患交並之中,加之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樸、嚴謹、含蓄。
明立國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複了唐朝衣冠製度,法服與常服又得以並行了。法服大體同於唐朝,隻是進賢冠改成了梁冠,並增加了忠靜冠、保和冠等冠式。官吏戴烏紗帽,穿圓領袍。袍服除了品色規定外,還在胸背綴有補子,並以其所繡圖案的不同來表示官階的大小,官員的腰帶也因品級的不同而在質地上有所不同。
清兵入關,為鞏固其在中原統治,強製施行“剃發令”,那句名句“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也就是在此時誕生的,並相繼製定了官民服飾製度、服色製度。結果導致了傳統冠服製度最終消亡的開始,形成滿族服飾的一統地位,從而出現了中國古代服飾史第四次大變革。
由此可見,傳統冠服並非純粹是漢族自發而固有的,長期以來,傳統冠服是各個民族之間相互交流融合的結果。
“相關鏈接”
講究儀表的子路
孔子的學生子路是一個非常講究儀表的人。這一年,衛國發生了內亂,正在國外的子路聽說後,急忙往回趕。有人勸他:“現在國中十分危險,回去了很可能遭受災禍。”子路說:“拿了國家的俸祿,就不能躲避禍難。”進城以後,子路竭力幫助國君平叛,但還是因寡不敵眾,被敵人的武士擊中,帽子上的纓帶也被割斷了。子路知道自己難逃一死,立即停止搏鬥,說:“君子雖死,但不能讓帽子脫落而失禮。”於是從容地係好帽帶子而死。
趙宣子威儀震殺手
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大臣叫趙盾,諡號“趙宣子”。 那時候晉靈公在位,晉靈公年紀不大,卻很荒淫,但趙宣子很忠誠,時時處處都在勸諫君王,讓君王感到很厭煩。後來晉靈公突然起了一個歹念,雇了一個殺手想把趙宣子除掉。
這個殺手叫鋤麑,天不亮的時候鋤麑就到了趙宣子的家裏,這時趙宣子的寢室門卻已經開了,他端端正正穿好了朝服,然後在那稍微閉目養神,等著上早朝。鋤麑見他這種儀容、威儀,非常地感動,很是驚訝,就退了出來,歎了一口氣,心想:一個人坐著的時候,都畢恭畢敬,這人絕對是國家的棟梁,百姓的父母官,假如我殺了他,這是不忠,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失信於天下百姓;假如我不殺他,又失信於君王,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裏能夠在世上做人呢?
最後鋤麑就撞樹自殺了。趙宣子的那種威儀,讓鋤麑非常感動和震驚。趙宣子的恭敬,能讓鋤麑生起這麼深的欽佩之情,竟然用犧牲自己的生命而挽救了他的生命。
“延伸閱讀”
注重禮儀巧著裝
服飾是一種文化,它可以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精神麵貌和物質文明發展的程度;服飾又是一種“語言”,它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審美情趣,也能表現出一個人對自己、對他人以至於對生活的態度。
服飾同時又是一門藝術,服飾所能傳達的情感與意蘊甚至不是用語言所能替代的。在不同場合,穿著得體、適度的人,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穿著不當,則會降低人的身份,損害自身的形象。 所以掌握著裝的常識、著裝原則和服飾禮儀的知識,這是達到內外和諧統一美的不可或缺的條件。
1.著裝應與自身條件相適應。正確的著裝,能起到修飾形體、容貌等作用,形成和諧的整體美。服飾的整體美構成,包括人的形體、內在氣質和服飾的款式、色彩、質地、工藝及著裝環境等。服飾美就是從這多種因素的和諧統一中顯現出來。
選擇服裝首先應該與自己的年齡、身份、體形、膚色、性格和諧統一。年長者,身份地位高者,選擇服裝款式不宜太新潮,款式簡單而麵料質地則應講究些才與身份年齡相吻合。青少年著裝則著重體現青春氣息,樸素、整潔為宜,清新、活潑最好,“青春自有三分俏”,若以過分的服飾破壞了青春朝氣實在得不償失。
形體條件對服裝款式的選擇也有很大影響。身材矮胖、頸粗圓臉形者,宜穿深色低“V”字型領,大“U”型領套裝,淺色高領服裝則不適合。而身材瘦長、頸細長、長臉形者宜穿淺色、高領或圓形領服裝。方臉形者則宜穿小圓領或雙翻領服裝。身材勻稱,形體條件好,膚色也好的人,著裝範圍則較廣,可謂“濃妝淡抹總相宜”。
2.著裝應與職業、場合、交往目的對象相協調。著裝要滿足擔當不同社會角色的需要。人們的社會生活是多方麵、多層次的,在不同的場合擔當不同的社會角色,因此要根據情況選擇不同的著裝,以滿足擔當不同社會角色的需要。
著裝應與場合、環境相適應。正式社交場合,著裝宜莊重大方,不宜過於浮華。參加晚會或喜慶場合,服飾則可明亮、豔麗些。節假日休閑時間著裝應隨意、輕便些,西裝革履則顯得拘謹而不適宜。家庭生活中,著休閑裝、便裝更益於與家人之間溝通感情,營造輕鬆、愉悅、溫馨的氛圍。但不能穿睡衣拖鞋到大街上去購物或散步,那是不雅和失禮的。
著裝應與交往對象、目的相適應。與外賓、少數民族相處,更要特別尊重他們的習俗禁忌。總之,著裝的最基本的原則是體現“和諧美”,上下裝呼應和諧,飾物與服裝色彩相配和諧,與身份、年齡、職業、膚色、體形和諧,與時令、季節環境和諧等。
3.整潔大方。整潔的衣著反映出一個人振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而襤褸、肮髒的服裝,則是一個人頹廢、消極、精神空虛的表現。因此,衣服要勤換、勤洗、熨平整,褲子要熨出褲線;衣扣、褲扣要扣好、褲帶要係好;穿中山裝應扣好風紀扣;穿長袖襯衣衣襟要塞在褲內,袖口不要卷起,短袖衫、港衫衣襟不要塞在褲內。文秘人員如果衣冠不整、不潔、不修邊幅,不僅顯得本人懶惰、萎瑣,缺乏修養,也有損於本單位的形象,在社交中可能會使對方產生不愉快、不信任的感覺,導致關係的疏遠。
“原文”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①分 下稱②家
對飲食 勿揀擇③ 食適可 勿過則
“譯文”
穿衣服要注重整潔,不在於衣服的昂貴華麗。穿著應考量自己的身份和家中的經濟狀況而穿著,才是持家之道。
日常飲食要注意營養搭配均衡,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更不要暴飲暴食。
“注釋”
①循:依照。
②稱:音chèn,合適,配得上。
③擇:挑選。
“評解”
一個人的衣著打扮要大方得體,整齊。不要追求衣服的貴與賤,更不要一味的去追求時尚、追求個性而不惜一切代價。穿衣要根據個人的家庭情況或經濟收入來決定,最重要的是要適合自己的年齡、性格,。
現在人們越來越注重飲食,注重營養,營養均衡才會有助於健康。然而由於生活條件的提高,偏食、挑食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不喜歡吃的則一口不動,喜歡吃的則狼吞虎咽。這樣的偏食、挑食對孩子的發育尤為不利,容易導致營養不良,作家長的一定要注意。
“國學小百科”
古人養生法
1.護胸養生法
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胸腔的保養,認為保養得當,可抗邪防病,強身健體。胸背部的保護以 保暖避寒為主,此外還要加強胸部的鍛煉。我國古代醫學家在實踐中創造了一套以按摩和擊 打並重的護胸養生法。經驗證明,此法能寬胸順氣,活血提神,延緩衰老。現代醫學研究表 明,如經常按摩或拍打胸部,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預防冠心病、肺氣腫、肌肉發育不良,並能治療胸悶、心慌、氣急、肋痛等症。
2.靜坐養生法
早在戰國時期,莊子就主張要摒棄私欲,在靜中養生。明朝的王陽明繼承、發揚了這一學說 ,創建了靜坐術。文學巨匠郭沫若年輕時疾病纏身,痛苦不堪,後來練習靜坐,頑疾消除,一直活到86歲。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靜坐時人的耗氧量顯著下降,心髒負荷減輕,腦血流 量增加,人的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大腦功能得到積極調整,從而大大提高了人的身體素質, 使人耳聰目明健康起來。
3.叩齒養生法
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明代百歲壽 星冷謙在談長壽秘訣時,也強調“齒宜常叩”。扣齒的具體做法是:晨起先叩臼(後)齒36下,次叩門(前)齒36下,再錯牙叩犬齒各36下,最後用舌舔齒周3~5圈。早、中 、晚各叩齒一次,多做更佳。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鬆動,此 時叩齒,既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
4.摩腹養生法
唐代名醫孫思邈“常以手摩腹”作為養生之道。宋代詩人陸遊也常作“摩腹功”。他們都成了古代聞名的長壽者。現代醫學證明,摩腹不僅可以調節胃腸道的蠕動功能,而且還能加強 胃腸道的血液循環,防止胃腸消化功能失調。
5.摩灸足三裏養生法
中醫針灸歌訣雲:“若要身體安,三裏永不幹”。意思是說,若要使身體安康強健,就得經常灸 足三裏穴。足三裏穴位在膝蓋骨外側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在人身360個穴位中,具有保健養生作用的首推足三裏,此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寓祛病延年之功效。國外醫學界 也將此穴稱偉保健穴”、“長壽穴”。因此經常按壓足三裏穴能調節胃液分泌,增強消化係統的功能,並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延緩衰老。
6.摩腰養生法
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腰部又有帶脈通過,按摩腰部能補腎益氣,強腰健骨,聰耳明目,不僅能治療泌尿生殖係統疾病,而且可以預防腰痛、疏通血氣,延年益壽。
7.摩足養生法
摩足是我國流傳已久的自我按摩法,能滋陰降火,強腰健腎,益精填髓。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數十年如一日,早晚摩足,從不間斷,直到晚年仍精神抖擻,老而不衰。據現代醫學研究 證明,搓摩足心,可促進血液循環,刺激該處的神經末梢,促進尿酸排出,祛病延年。摩足 還可治療失眠多夢、頭暈目眩、咽喉腫痛、高血壓、心悸等多種疾病。
“相關鏈接”
嵇紹抗命
嵇紹是西晉有名的賢士,為嵇康之子,當時任侍中郎。
齊王司馬冏不拘小節,一天與董艾等人中宮中閑聊,暢談國家大事。嵇紹穿著朝服求見,董艾就對齊王說:“嵇紹善絲竹,可命他彈琴讓大夥兒樂樂。”司馬冏也正有此意,就命人抬琴進來請嵇紹演奏。
嵇紹不願意,司馬冏就說:“今天大家都挺高興,你又何必如此掃興呢?”
嵇紹莊重是回答:“您是主持政事的君王,更應講究禮儀,端正秩序。我今天穿著整整齊的禮服前來見您,您怎能讓我做些樂工的事呢?如果我身著便服,參加私人宴會,那倒不敢推辭了。”
古時,在什麼場合,見什麼人,穿什麼衣服,做什麼事,都有嚴格的規定,所以齊王和董艾等人聽了此話後,都很慚愧。
不擇飲食
宗愨是南北朝時期的人,他待人寬厚,從不在小事上與人計較短長。宗愨年輕時很不得誌,而他的同鄉虞業有權有勢,家境富足,用度奢侈。每當虞業請客人的時候,總是幾十道菜,酒菜擺得有一丈見方,而宗愨的桌子上隻擺有鹹菜和小米飯,並對客人說:“宗愨是軍人,習慣吃粗食。”宗愨不以為懷,隻是照樣吃飯,吃完飯便離去,從不因為飯菜差而發脾氣。
宗愨胸有大誌,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學習上。後來,宗愨做了豫州太守,但他並不忌恨虞業,反而認為虞業有才而請他做其長史,宗愨待他很好,並沒有因往事與他過不去。宗愨把過去受辱的事看得很開,具有寬厚的胸懷,值得人敬佩。
“延伸閱讀”
素食養生益健康?
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對養生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的進展,認為素食包含了我們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並且素食是我們人類的天性。因為素食可提高智慧,素食可健康長壽,素食可青春永駐。
一、素食可提高智慧
這種素食可提高智慧之說,見於我國最早的古代典籍。古人“素食多智”意思就是說素食可以提高智慧與判斷力,現代醫學也證明了這一說法,人的頭腦活動是由腦細胞內具有正反兩種力量交互作用,在人的大腦中不斷地衝擊,就形成了人們通常所謂的“思考”,衝擊到最後總有一方麵的作用獲得勝利,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決定”。但是要使大腦細胞能夠充分發揮其正反兩種作用,就必須充分供給大腦細胞所必須的養分,這種養分主要為麩酸、維生素B及氧等。而食物中隻有完整穀類及豆類含麩酸、各種維生素B最豐富,肉類則次之,而且份量微少。所以唯有素食的人,才能獲得更為健全的腦力,才能使智慧與判斷力提高。
二、素食可健康長壽
素食無毒肉有毒,因肉是酸性食物,人體呈現的是弱堿性。素食大多數是出自地上生長的蔬菜、大豆、花生、果品及海藻,既富營養又沒有毒素,這類食物可使血液保持堿性,在醫學上可以稱為堿性食物。因為素食人血液清的原因,所以循環得快,使人身體清爽,精力充沛富於耐力,思考敏捷而且長壽。
膽固醇高人健康的大敵,而膽固醇即以動物的腦、血、神經、血液、膽汁、蛋黃及脂肪等含量較多,如果此類食物攝取太多會引起動脈硬化、心髒病、高血壓等病症。
酒精能將致癌物質轉送到身體組織裏去,喝酒的人常會得肺癌、口腔、食道及胃癌。多吃青菜、水果這些堿性食物,可使血液保持堿性,使人清爽,精力充沛,富於耐力,腦力敏捷,並且可長壽。
三、素食可青春永駐
要想青春永駐,潤澤皮膚是首要的條件。那就要先從人的身體需要攝取脂肪說起,脂肪的營養價值:1.供給熱能;2.維持體溫,保護內髒和潤澤皮膚;3.幫助維生素的吸收。脂肪過多會使人發胖,易患高血壓、腦出血、心、肝、脾、胃等內髒病。脂肪太少會使人消瘦,易患種種衰弱及皮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