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的來源有兩種:1.來自動物之身,為動物性脂肪;2.來自植物的核仁,如花生油、大豆油,為植物性脂肪。這兩種脂肪差別很大,動物性脂肪為飽和性脂肪,含膽固醇量多,易引起血管硬化,高血壓、心髒病,也有利於癌細胞的繁殖。植物性脂肪為非飽和性脂肪,能促進膽汁酸的排瀉增加,使膽固醇降低,可避免心髒病和各種血管病症。由此可知,素食者食用植物油,實為健身駐顏的一大要素。
現在醫學院的營養教材表記載了有關提高智慧最普通之食品營養法,這個表對肉類和素食兩項比照,可知素菜食品所含的礦物質以及維生素B都超過肉類食品,而且素菜的種類繁多,來源廣,又沒有毒素,可安心食用,足以證明素食勝於肉食。
紫菜、核桃、花生、黃豆、水果、蔬菜等對我們身體非常有益。我們人體每天需要高品質的蛋白質為40—60克,如果食量過多會導致肝髒和腎髒的負擔加重。同時,也會導致鈣的流失。因為蛋白質屬於酸性物質,我們人體呈現的是弱堿性。身體裏大量的堿是鈣,骨頭是我們身體的鈣銀行,所以當我們從肉食裏獲取大量的蛋白質的時候,骨骼裏麵的鈣就會大量流失來平衡我們血液裏的酸堿度,蛋白質攝入多會讓鈣大量流失,這就是為什麼骨質疏鬆症(富貴病)在發達國家發病率相當高,而在我們大陸一些偏遠山區就很少發現這樣病例的原因。
酸性體質是萬病根源(吃肉後感覺身體疲乏,愛睡覺),身體這部機器並不是吃得多吃得好就能運轉好,而是需要能量,並不是多吃魚肉能量就強,這些多餘的高蛋白需要靠我們身體大量的能量來消化它,不僅對身體沒有益處,相反吃得太高蛋白的食物會害了自己的身體。所以我們不能因循守舊,再用以往的偏見對待飲食。
“原文”
年方少①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②
“譯文”
年輕人不要飲酒,飲酒有害健康。飲酒過量,胡言亂語,醜態百出,惹是生非。
“注釋”
①少:音shào,年紀輕。
②醜:醜陋。
“評解”
“酒是禍之源”,喝酒過度不但對健康不利,還會給自己帶來麻煩。“酒是穿腸毒藥”,尤其是年輕人,自律能力差,有的時候又愛逞能,不喝則已,一喝就喝得昏天黑地、酩酊大醉,結果不是招惹麻煩就是無端生事。
多少人因為喝酒鬧的家庭不和,夫妻離婚,兄弟反目,朋友形同陌路;又有多少人因為酒後駕車造成交通事故命喪黃泉。
飲酒不但給自己、給家庭帶來傷害,同時也會給社會、給他人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俗話說得好:“酒要少吃,事要多知。”酒還是少喝,甚至是不喝為宜
“國學小百科”
中國酒的發明
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人類釀酒的曆史約始於距今四萬~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新人”階段。當時人類有了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食物,從而有條件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釀酒過程。人類最早的釀酒活動,隻是機械地簡單重複大自然的自釀過程。
真正稱得上有目的的人工釀酒生產活動,是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出現了農業之後開始的。這時,人類有了比較充裕的糧食,爾後又有了製作精細的陶製器皿,這才使得釀酒生產成為可能。《中國史稿》認為,仰韶文化時期是穀物釀酒的“萌芽”期。當時是用蘖(發芽的穀粒)造酒。公元前2800年~前2300年的中國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尊、斝、盉、高腳杯、小壺等酒器,反映出釀酒在當時已進入盛行期。中國早期釀造的酒多屬於黃酒。
中國是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之一。中國古代在釀酒技術上的一項重要發明,就是用酒曲造酒。酒曲裏含有使澱粉糖化的絲狀菌(黴菌)及促成酒化的酵母菌。利用酒曲造酒,使澱粉質原料的糖化和酒化兩個步驟結合起來,對造酒技術是一個很大的推進。中國先人從自發地利用微生物到人為地控製微生物,利用自然條件選優限劣而製造酒曲,經曆了漫長的歲月。至秦漢,製酒曲的技術已有了相當的發展。
南北朝時,製酒曲的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記述了12種製酒曲的方法。這些酒曲的基本製造方法,至今仍在釀造高粱酒中使用。
唐、宋時期,中國發明了紅曲,並以此釀成“赤如丹”的紅酒。宋代製酒曲釀酒的技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1115年前後,朱翼中撰成的《酒經》中,記載了13種酒曲的製法,其中的製酒曲方法與《齊民要術》上記述的相比,又有明顯的改進。
中國古代製曲釀酒技術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在發明蒸餾器以前,僅有釀造酒,在中國主要是黃酒。中國傳統的白酒(燒酒),是最有代表性的蒸餾酒。而相應的簡單蒸餾器的創製,則是中國古代對釀酒技術的又一貢獻。
“相關鏈接”
酒後招災
古時候有一個宰相叫呂文懿公,一次在他回鄉的路途,遇到了一個喝醉酒的人躺在路中間,他的這些隨從就馬上要去把這個喝醉酒的人趕到路旁。呂文懿公因為存心仁厚,就說:“我們就繞道好了,不要跟他一般見識。”
後來過了不久,呂文懿公聽說,那個醉漢被判了死刑,聽到這個消息,呂文懿公很後悔當初把路都讓給他。因為這個人明明知道宰相來了,他連宰相都敢擋,膽子何其大大!之後宰相還繞路走,這就會使他變得更加肆無忌憚,愈來愈囂張,所以才有後來犯下死刑的大罪。
呂文懿公反思,當初假如把他送去官府給他以適當地處罰,可能他會有所警戒,今天就不至於會犯下這麼大的錯。所以呂文懿公存心仁厚是正,卻因為姑息醉漢,結果反而害了他。
劉伶醉酒
傳說杜康在白水康家衛開了一個酒店。“竹林七賢”中的名士劉伶,以飲酒聞名天下。一天,劉伶從這裏路過,看見酒店門上貼著一幅對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盅海底眠”。橫批:“不醉三年不要錢”。
劉伶看了不禁哈哈大笑,心想,我這個赫赫有名的海量酒仙,哪裏的酒沒喝過,從未見過這樣誇海口的。且讓我把你的酒統統喝幹,看你還敢不敢狂?於是劉伶進了酒店,杜康舉杯相敬。誰知三杯下肚,劉伶隻覺天旋地轉,果然醉倒了,跌跌撞撞地回家去,一醉三年。
三年後,杜康到劉伶家要酒錢。家人說,劉伶已死去三年了。劉伶的妻子聽到杜康來討酒錢,又氣又恨,上前一把揪往杜康,哭鬧著要和杜康打人命官司。杜康笑道:“劉伶未死,是醉過去了。”他們到了墓地,打開棺材一看,劉伶醉意已消,慢慢蘇醒過來。他睜開睡眼,伸開雙臂,打了一個大嗬欠,吹出一股噴鼻的酒香,得意地說:“好酒,真香啊!”這就是民間至今還流傳的“杜康造酒醉劉伶”的故事。
至今,在白水縣大楊鄉康家衛村杜康墓對岸,一小溪之隔,便是劉伶之墓,石砌而就。古代流傳下來的《杜康造酒醉劉伶》一書中寫道:“天下好酒數杜康,酒量最大數劉伶,……飲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劉伶三年整。”這雖是誇張的民間傳說,但杜康酒確實有“開壇香十裏,隔壁醉三家”的美譽。
“延伸閱讀”
飲酒養生小竅門
1.忌空腹飲酒。因為酒進入人體後,乙醇是靠肝髒分解的。肝髒在分解過程中又需要各種維生素來維持輔助,如果此時胃腸中空無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調、肝髒受損。因此,飲酒時應佐以營養價值比較高的菜肴、水果,這也是飲酒養生的一個竅門。
2.喝酒之前半小時,喝瓶牛奶,最好是純奶或者含糖的(喝酒前喝牛奶,牛奶會在胃裏形成一層薄膜,可以起到保護胃的作用)。喝酒時且忌不能飲用冰水、檸檬水等刺激性的飲料,不然前麵的牛奶就白喝了。
3.喝酒時,不可一飲而盡,須分成幾口喝。許多人飲酒常講究幹杯,似乎一杯杯的幹才覺得痛怏,才顯得豪爽。其實這樣飲酒是不科學的。正確的飲法應該是輕酌慢飲。喝酒不宜太多太急,否則會損傷腸胃和肺。肺是心、肝、脾、腎、肺五髒中最重要的部分,特別不能損傷。吃飯、飲酒都應慢慢地來,這樣才能品出味道,也有助於消化,不致於給脾胃造成過量的負擔。
4.勿混飲。各種不同的酒中除都合有乙醇外,還合有其他一些互不相同的成分,其中有些成分不宜混雜。多種酒混雜飲用會產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會使人感覺胃不舒服、頭痛等。另外,藥酒也不宜用作飲宴用酒。藥酒中一般合有多種中草藥成分,如作飲宴用酒,某些藥物成分可能和食物中的一些成分發生矛盾,令人不適。
5.酒後不可以喝醋、喝茶解酒,這些都是誤區,醋和茶都不能解酒。自古以來,不少飲酒之人常常喜歡酒後喝茶,以為喝茶可以解酒。其實則不然。酒後喝茶對身體極為有害。李時珍說:“酒後飲茶,傷腎髒,腰腳重墜,膀胱冷痛,兼患痰飲水腫、消渴孿痛之疾。”未彝尊也說:“酒後渴,不可飲水及多啜茶。茶性寒,隨酒引入腎髒,為停毒之水。今腰腳重墜、膀胱冷痛,為水腫、消渴、孿”現代科學已證實了他們所說的酒後飲茶對腎髒的損害。據古人的養生之道,酒後宜以水果解酒,或以甘蔗與白蘿熬湯解酒。
6.酒後如發生嘔吐不止,應立即找來礦泉水一瓶灌下,以免胃裏沒有東西而嘔出血來。
7.嘔吐完後,不可立即進食,尤其是一些燒烤類食物。
8.睡覺之前在床頭放置盆之類的容器,以免睡後驚醒欲嘔吐在還未到達洗手間之前已嘔吐出來。
9.翌日,若感胃酸,請服用胃舒平,等胃酸緩解後再喝水。若感胃痛,可適情況服用其他胃藥,且不可服用止疼藥,因為止疼藥對於胃疼療效勝微。
10.早點可選用逗漿、牛奶一類熱飲。緩解一下胃的不適。
“原文”
步從容① 立端正 揖深圓 拜②恭敬
勿踐閾③ 勿跛④倚⑤ 勿箕⑥踞⑦ 勿搖髀⑧
“譯文”
走路時步履要從容穩重,不慌不忙,站立時要端正;問候他人、行禮時無論鞠躬或拱手都要真誠恭敬。
進門時腳不要踩在門檻上,站立時身體也不要歪曲斜倚,坐著時不要劈開腿坐著,腿更不可以抖動,這些都是輕浮、傲慢,不優雅的舉動。
“注釋”
①容:從容。
②拜:一種表示敬意的禮節。
③閾:音yǜ,門坎兒。
④跛:音bǒ,像瘸了一條腿一樣。
⑤倚:斜靠著。
⑥箕:像簸箕一樣。
⑦踞:蹲坐。
⑧髀:大腿。
“評解”
一個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這代表了一個人的精神風貌。一個人如果走路彎腰駝背,會讓人覺得萎靡不振。有人走路,頭向來就是低低的,或是往前衝;有的人走路的時候不經意,嘻嘻哈哈;有人站的時候也是很難看,坐的姿勢也不端莊。這都會給人沒有禮貌、沒有家教的感覺。
若看到家裏人或親戚、朋友走路不好看,要立即給予糾正。一個人立得正,才會行得端。想成功先成人,想成人先要學會嚴格律己,嚴格律己的外在表現就是不急不徐,不驕不餒,不倚不倨,這就是心正身正從容處世了的道理。
在站立或者坐著的時候不要去踩東西或倚靠東西,那個姿勢會很難看,也讓人家覺得你很輕慢、很隨便。而且東西讓踩久了會壞掉,所以這也是一個惜物的態度。
在坐的姿勢當中,我們也要注意一些細節,不要隨心所欲,怎麼舒服就怎麼坐,這樣做不但不禮貌的,也很不可取。坐的時候我們要端正姿勢,不要把兩腳叉的很開,或翹起二郎腿,尤其女性這麼做就更不文雅,還會惹人非議,更不要坐在那不挺的抖動雙腿,這樣做很文雅。
“國學小百科”
古代的拜禮
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範,共有“九拜”。《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
稽首。行禮時,施禮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等,也都用此大禮。
頓首,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麵時間短暫,故稱頓首。一般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表示對人家恭敬。
空首。行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振動,不僅要跪拜、頓首,拜後還要“踴”,即跳踴,一般都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表示極度悲哀。
吉拜,在行禮時,先空首,後頓首。
凶拜,即行禮時,先頓首,後空首。
奇拜,奇為單數,即一拜。
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為重。再拜,先後拜兩次。
肅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拜時跪雙膝後,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肅,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後來在書信來往中,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往往上“謹肅”。婦女行禮也稱“端肅”,即源於此。
“相關鏈接”
禰 衡之死
東漢末年,河北平原郡有一位名叫禰衡的名士,他自幼飽讀詩書,精於韜略,以能言善辯聞名於時。後來受到北海太守孔融的賞識,被聘為幕賓。孔融十分器重禰衡的才幹,為了使他能有一個施展抱負的機會,特意將他推薦給了曹操。
禰衡自恃有才華,看不起別人,見了人很沒禮貌。他說:“當今世上最著名的是孔文舉(孔融),其次就是楊德祖(即當時的另一個才子楊修)。其他的人均碌碌無為,不足稱道。”
曹操明知禰衡性情高傲,卻故意讓他充當一名鼓吏,以此來羞辱他,禰衡卻裸身擊鼓罵曹,反將曹操羞辱了一番。老奸巨滑的曹操想出了一條借刀殺人之計,他知道荊州的劉表是個性情暴躁的人,如果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依劉表的脾氣非把他殺了不可,這樣一來,非但可以將禰衡除掉,自己還可不擔那殺害名士的惡名。不出曹操所料,禰衡到了荊州之後果然激怒了劉表,最後被劉表的部將黃祖殺死。
由此看來,個人的修養看似小事,但有時也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禰衡正是由於他的高傲不拘禮節,最後引來了殺身之禍。
“延伸閱讀”
培養優雅的舉止
舉止是人際交往過程中的禮儀表現形式,除了口語的禮儀外,它講究的是人體動作與表情的禮儀。它通過人的肢體、器官的動作和麵部表情的變化,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言符號,也叫人體語言或肢體語言。不言而喻,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好似一麵鏡子,能反映出他的文化蘊涵、知識水準和道德修養。日常生活中如何說話辦事、待人接物才能恰到好處而不失禮節呢?
1.說話辦事,穩重而不冒失。穩重,就是要求我們說話辦事要三思而行,考慮成熟,再付諸行動。穩重不僅能使我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再交際中也可以給對方一種老練、沉穩、可靠的印象。穩重原則是:遇事不慌、六神有主;該快則快,快而不亂;該忙就忙,忙而不慌。與穩重相反,冒失的行為不僅不美,而且也顯得輕薄浮淺。冒失不僅僅事無禮的,它還透露著一種潛在的自我為中心,不顧別人感受的自私意識。所以冒失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事不可低估的。
2.待人接物,大方而不畏縮。大方,是自然大方。弱不淩,強不懼,是大方;高不攀,低不棄,也是大方;別人有求於你,能辦到就盡快的答應,這是大方,做錯了事情就勇敢地去道歉,這也是大方。而畏縮是一種不自信,不勇敢地表現,畏縮的本質是一種自卑情結,畏縮的表現太多了:當你在公共場合被人點名出節目或說幾句的時候,而你百般退讓……畏縮與大方僅僅一步之遙,當你勇敢的站出來袒露你自己的時候,大方就如期而至了。
3.麵部表情,自然而不做作。一個人的思想、情緒以及種種複雜的情感都能從麵部部表情找到答案。在交際中常見的有失禮儀的麵部表情要算是嘴巴了,如:撇嘴、努嘴、咧嘴等,不僅不雅觀、引人反感,而且表示了對人的輕視、鄙視和不信任,甚至還有一種嘲諷的意味,在交際中一定要杜絕。正確的嘴巴表情運用隻有兩種:一種是嘴角含笑,另一種是微閉微張,這才能顯示對人的尊重和友好。
4.無論是離家出訪還是應邀作客,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別人的眼裏,因而,平時的舉手投足都要注意,盡量給人一個落落大方、彬彬有禮的良好形象。
做客他人家做客時,進入室內之前應敲門。未請入,不可闖入;未請坐,不可坐;雨傘等物,應留於室外或主人指定處;主人有事,應速退去;未見主人,可留便條;舊客去時,新客應起立相送;訪問時間要選擇在主人方便的時候;室中珍貴之物,未經主人允許,勿要拿起耍弄;坐應講究姿勢,注意適當和自然,如坐得筆挺,不敢動彈,未免拘束,主人也尷尬;坐沒坐相,翹腿亂抖,就放肆了,主人會難堪;作客不可始終不作聲;不要時常看手表,或做出心煩意亂的樣子;初訪,不宜久坐;探望病人,應注意安靜,要尊重醫護人員的意見;親友、同事、同學、老師生病,應去探望,但不宜久談;平時不相識者,不可貿然造訪;說了告辭,應立即起身。
接待客人時,有人敲門,應回答“請進”或到門口相迎;客人進來,應起立熱情迎接。如果家中不夠幹淨整齊,顯得淩亂,要做些必要的整理,並向客人致歉;敬茶須用雙手端送,放在客人右邊。如果是夏天酷熱,要遞扇子,或開電扇;吃飯時來客,要熱情邀請客人一同進餐。客人吃過飯後,要送上熱毛巾,並另換熱茶;接受客人介紹對方時,姓名職務必須逐字清楚;須先將年輕者向年老者介紹;客人來時,如自己恰巧有事不能相陪,要先打招呼,致以歉意,並安排家屬陪著,然後再去幹自己的事;客人堅持要回去,不要勉強挽留;送客應到大門外,走在長者後麵;分手告別時,應招呼“再見”或“慢走”。
5.應邀赴宴或多人聚會時,一般主人沒有招呼,不要走入飲宴場所;主人打出了“請”的手勢,也不能搶先入席,要讓長輩或主客先入席;如不知自己該坐哪裏,應先坐在下首,等候主人來調整,要不然,搶占了主賓的位置,主人又不好意思請你走開,那是十分失禮的行為。
入座後,不能用筷子敲碗或者敲桌子,也不能眼睛盯著菜肴,等主人示意開始時,才能吃菜。吃菜也要講文明,挾菜要挾自己麵前碗裏的,一次挾菜不能太多,吃時也不能狼吞虎咽,尤其是不要發出不必要的聲音,這都是粗俗的表現。有的菜肴是按人定量的,少吃無妨,多吃則為失禮,會失笑於人。
尤其是飲酒,敬酒要站立起來,雙手舉杯,杯子的高度在自己的眉眼之間。別人來敬酒,也要禮貌地相陪,特別是要注重自己不要飲酒過量,以免醉酒失態,不分場合的鬧酒和酗酒總被人們視為失禮的行為。餐後,不要不加控製地打飽嗝。用牙簽剔牙時,要用一隻手摭住嘴巴,不能叫人家看到你呲牙咧嘴的樣子。如果自己吃好飯,別人還未結束,不能先離席,要把筷子擱在碗上,主人示意結束時,再把筷子擱在桌子上,然後再起身離席。
“原文”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①
執虛②器 如執盈③ 入虛室 如有人
“譯文”
進入房間時,不論揭簾子、開門的動作都要輕一點、慢一些,盡量不發出聲響。行走或轉彎時要保持較寬的距離,才不會碰到棱角,使人受傷。
拿空的器具時也要像裏麵裝滿東西一樣。進入無人的房間,也要像進到有人屋子一樣。
“注釋”
①棱:棱角。
②虛:空。
③盈:充滿。
“評解”
人與人之間每天都要接觸,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先考慮一下他人,看自己做的事情會不會影響到他人,尤其是在進入他人的房間或在辦公室、圖書館、電影院等公共場所時要盡量保持安靜或壓低聲音,不要大聲喧嘩,避免影響到其他人。
一個人做事不要莽撞,而要穩重。細心、認真、仔細要從小培養。心不在焉,做事粗魯,認為事情很簡單,很容易做到,抱有這種思想即使再小、再簡單的事情也很難做好。
一個人處世做人的態度,絕對不要因為沒有人看到而有所疏忽、有所怠慢,這很重要。這也就是說,為人處世要表裏如一,絕對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否則,就是是在為自己的發展設置無形的障礙。
“國學小百科”
古代的飲食器具
古代食器種類很多,主要的有:簋(gui)、簠(fu)、豆、皿、盂、盆盂、案等。
簋(gui),形似大碗,人們從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u),是一種長方形的盛裝食物的器具,用途與簋相同,故有“簠簋對舉”的說法。
豆,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後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
皿,盛飯食的用具,兩邊有耳。
盂,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圓形之足。
盆盂,為盛物之器。
案,又稱食案,是進食用的托盤,形體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進食時常“舉案齊眉”,以示敬意。
匕,是長柄湯匙;俎,是長方形砧板,兩端有足支地。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於俎上,然後用刀割著吃。古人常以刀匕、刀俎並舉,並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淩、任人宰割的境遇。
以上食器的質料均可選用竹、木、陶、青銅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製成,貴族的食器則以青銅居多。古代統治者所用的筷子,是用金、銀或象牙製成。
我國古代炊具有鼎、鑊(huo)、甑(zeng)、甗(yan)、鬲(li)等。
鼎,最早是陶製的,殷周以後開始用青銅製作。鼎腹一般呈圓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說;鼎的上沿有兩耳,可穿進棍棒抬舉。可在鼎腹下麵燒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別較大。古代常將整個動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見其容積較大。夏禹時的九鼎,經殷代傳至周朝,象征國家最高權力,隻有得到九鼎才能成為天子,可見它是傳國之寶。
鑊是無足的鼎,與現在的大鍋相仿,主要用來烹煮魚肉之類的食物;後來它又發展成對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將人投入鑊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飯的用具,與今之蒸籠、籠屜相似,最早用陶製成,後用青銅製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許多孔眼,置於鬲或釜上,甑裏裝上要蒸的食物,水煮開後,蒸氣透過孔眼將食物蒸熟。
鬲與鼎相近,但足空,且與腹相通,這是為了更大範圍地接受傳熱,使食物盡快爛熟。鬲與甑合成一套使用稱為“甗”。鬲隻用作炊具,故體積比鼎小。
炊具可分為陶製、青銅製兩大類。一般百姓多用陶製,青銅炊具為貴族所用。
“相關鏈接”
蘇嘉折轅
蘇嘉是西漢著名大臣蘇武的哥哥,曾經負責給皇帝駕車。有一次皇帝外出,蘇嘉給皇帝駕車,從都城長安來到郊外的行宮。當皇帝正要下車時,蘇嘉因為不小心,一下子把車轅撞到了門前的柱子上。當時車轅被折斷了,皇帝也因此受到了驚嚇。結果,蘇嘉為此被判為大不敬之罪,隻好自殺。看來,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小心謹慎,看起來一件小事如果處理不好,有時也會釀成大禍。
伯玉重禮
蘧伯玉是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是一個非常講究禮儀的人。有一天晚上,衛靈公和夫人在庭院中賞月,忽然聽到有馬車的聲音,但經過王宮門口時,卻沒了動靜。過了一會兒,車馬聲又在遠處響了起來。原來是蘧伯玉駕車從這裏經過。當時的禮節規定:大臣經過國君的門口要下車,以表示恭敬。蘧伯玉絕不因為這是晚上,沒有人看見就廢棄了禮節。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到蘧伯玉的謹慎和為人。
“延伸閱讀”
社交禮儀的禁忌
現代社會中,與人交往既要有技巧,又要有原則,這樣的社交,才能獲得真誠的朋友、永久的合作夥伴。那麼,在社交中,我們要注意什麼呢?
1.忌失聲大笑。盡管你聽到什麼“驚天動地”的趣事,在社交禮儀宴會也得要保持儀態,頂多報以燦爛笑容即可,不然就貽笑大方了。
2.忌講長道短。若在社交場合講長道短,揭人隱私,必定會惹人反感,讓人“敬而遠之”。
3.忌木訥肅然。麵對初相識的陌生人,可以由交談幾句無關緊要的話開始,若老坐著閉口不語,—臉肅穆表情,與歡愉的宴會氣氛便格格不入了。
4.忌玩笑過度。人的性格不同,所以開玩笑要看對象。和寬容大度的人開點玩笑,或許可調節氣氛,和女同學、女同事開玩笑,則要適可而止。開玩笑,最好選擇在對方心情舒暢時,或者當對方因小事生氣時,通過開玩笑把對方的情緒扭轉過來。開玩笑要看場合、環境,在要求保持肅靜的場合,不要開玩笑。開玩笑時,一定要注意內容健康,風趣幽默,情調高雅。在社交活動中,忌開庸俗的玩笑,也千萬不要拿別人的生理缺陷開玩笑。
5.忌口無遮攔、滔滔侃談。在社交活動中,每說一句話之前,都要考慮一下你要說的話是否合適,不要口無遮攔,想說什麼說什麼。在社交活動中,應以誠待人,寬以待人。要與人為善,而不要打聽、幹涉別人的隱私,評論他人的是是非非。不要無事生非,捕風捉影,也不要東家長,西家短,更不要傳小道消息,把芝麻說成西瓜。說話要有事實根據,不能聽風就是雨,隨波逐流。更不要口出惡語,不但傷人,而且有損自身形象。因此,在社交活動中,應當尊重人,溫文爾雅,講究語言美,而不要自以為是,出言不遜,惡語傷人。
在宴會中若有男士對你攀談,你必須保持落落大方的態度,簡單回答幾句即可。切忌忙不迭向人“報告”自己的身世,或向對方詳加打探,要不然就要把人家嚇跑,或被視作長舌婦。
6.忌忸怩忐忑。在社交場合,假如發覺有人注視你——特別是男士,你也要表現從容鎮靜。若對方是從前跟你有過—麵之緣,你可以自然與他打個招呼。若對方與你素未謀麵,你也不要忸怩忐忑或怒視對方,你可以有技巧地離開他的視線範圍。
7.忌無信忘恩。社交活動中,最重視一個“信”字。言而有信者,會得到大家的尊重;言而無信者,會失去大家的信任。在社交場合中,說話要算話,絕不食言,要言而有信,行而有果。 忌忘恩負義--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們中國人一貫講究知恩圖報。當你有困難時,別人幫助過你,不應忘記,有機會時要報答別人的恩情,千萬不要忘恩負義,更不能恩將仇報,否則的話,再沒有人願意伸出援手。
8.隨便發怒。在社交場合,除非是原則問題,否則不要爭得麵紅耳赤。一般來說,不要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生氣,勃然大怒,甚至翻臉,要表現出有氣量,有涵養。發怒首先會傷身,其次對自身的形象也有不良的影響。動不動就生氣的人,會失去朋友。若有人招惹了你,你很想發脾氣,那麼請控製住自己。你可以嚐試一下散步,數數,深呼吸等活動,這樣或者可以平複你的怒火,避免爭執。若是自身的錯,就應該馬上道歉;是他人的原因,就向他解釋一下,然後走開,避免不必要的對抗情緒。
9.忌不尊重女士。尊重婦女,是每一位有教養的男士應具有的品格和風度。在社交場合,男士應尊重婦女,照顧婦女,時時處處遵守“女士優先”的原則。 若在社交場合擺大男子漢的架子,不給婦女應有的尊重,或當婦女需要幫助時視而不見、袖手旁觀,自然會受到眾人的批評。
10.忌耳語。在眾目睽睽之下與同伴耳語是很不禮貌的事,耳語可被視為不信任在場人士所采取的防範措施,不但會招惹別人的注視,而且對你的教養表示懷疑。
tp21飲食器具(1) TP21A飲食器具(2)
“原文”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①略②
“譯文”
做事不要慌慌張張,忙中容易出錯,不要畏懼困難而猶豫退縮,也不可以草率,簡單地隨便應付了事。
“注釋”
①輕:輕視,看不起。
②略:簡單,略微。
“評解”
做事情要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進行,千萬不可以等到時間非常緊迫的時候,才匆匆忙忙非常緊張地來把它完成。結果事與願違,往往會做不好,也很容易忙中出錯,尤其是在一個團隊裏做事,一個人的緊張、忙亂會對整個集體都有影響。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製定好計劃,並按計劃進行。
一個人在為人處事時要學會自我激勵,要知道困難不會因為你的回避或退縮就會迎刃而解,要有敢於去麵對的勇氣,要有克服知難而退的心態,這才是正確的選擇。
“國學小百科”
古代的奏折
清代高級官員向皇帝奏事進言的文書,又稱折子、奏帖或折奏。從字麵上講,即是折疊而進的臣子向皇帝報告事件的文書。